传统文化背景下体验式语文教育课程创新基地建设
2017-03-21江正明周勇马竹青
江正明 周勇 马竹青
课程创新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重庆市丰都中学“传统文化背景下体验式语文教育课程创新基地”建设将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科尔布的“体验式学习”理论运用于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为内容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在经典中提升,在活动中成长”为宗旨,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个体体验,让学生在动态中学习语文,传承经典,塑造人格,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建设目标
建设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体验式语文教育课程创新基地,通过课堂、社团、社区三大体验平台,重点打造课程开发、课堂改革、经典诵读、实践活动、区域文化、自主选修六大体验支柱,全方位开展体验式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使之成为国学资源研发中心、语文教学改革中心、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中心、学生传统文化体验中心、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中心,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与语文综合素质,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凸显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扩大学校教育教学的专业影响力。
二、建设内容
本课程基地建设的模型建构,依据的是“1365”工作思路,即遵循“一个宗旨”,借助“三大体验平台”,构建“六大体验支柱”,完成“五个中心”的建设。
(一)“一个宗旨”和“三大平台”
“一个宗旨”即“在经典中提升,在活动中成长”。“在经典中提升”是指学生以传统经典文化为主要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与精神视野,提高学生审美品位与人生品位。“在活动中成长”是指教师通过各种活动,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吟、唱、演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与方法,最终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大体验平台”是指课堂、社团、社区。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通过课程开发、课堂改革,整合教材资源,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和能力。其核心点是创新课堂,让学生动起来,在听、说、读、写、吟、唱、演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社团”是学生运用语文的主阵地。它是以学生社团为活动阵地,以经典文化为媒介,在具体而生动的活动中,发挥学生的特长,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彰显学生个性,展示学生自我。同时,以点带面,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成果,吸引更多的学生热爱经典并阅读经典,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到对经典的研习中来。
“社区”包括实体的社区资源和“互联网+”时代的虚拟社区资源。整合实体社区资源,重点整合丰都县区域文化“民俗鬼文化”资源,比如名山、双桂山,包括实物建筑、名人遗迹、神话传说等,发掘“民俗鬼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搭建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平台,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虚拟社区资源重在借助互联网平台,搜集区域民俗鬼文化的研究成果与其他区域文化的研究成果,通过资源整理与资源交流,形成成果,并通过互联网展示、推广学校师生对于区域民俗鬼文化研究的成果。
“三大体验平台”互为补充,体现了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体验性、实践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课程设置上看,不同的“学习平台”在学习方式上又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形成整体和合力,既包含了应用、审美和探究这三项语文学科素养的核心能力,又突出了自主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使我们的语文基地课程建设校本化、系统化、制度化。
(二)六大支柱
“六大体验支柱”是指课程开发、课堂改革、经典诵读、实践活动、区域文化、自主选修。
“课程开发”是针对学校实际情况,研究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并实施以传统文化经典为内容的校本课程的活动。在课程开发中,跨学科整合现有的语文教育教学资源,培养出一批语文学养高、能教学能研究的语文教师。
“课堂改革”是指通过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与新方法,变革语文课堂,实施学习方式与效率活动的创新改革。在具体实施中,创新课堂教学,通过靶向阅读、层级目标、自主推荐、读文心谭、时尚文窗、古韵流觞、群文阅读、单元主题等不同的课型,切实转变教师角色,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经典诵读”是以传统文化经典为内容,以朗诵、吟诵、吟唱等形式而开展的系列活动。它是激发学生亲近传统经典的重要方式,它是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展现自我的重要平台。
“实践活动”是借助学生社团的平台,开展以传统文化经典为内容的形式生动活泼的系列活动,以此发展学生的语文特长,展示学生的语文风采。
“区域文化”是整合社区资源,展开对区域性文化——民俗鬼文化的研习,挖掘民俗鬼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在丰富的研习活动中,体验本区域丰厚的民俗文化,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语文与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自主选修”是借助以传统文化经典为内容的“自主选修”课的开发与实施,搭建师生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传承传统语文技艺的平台。它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学生据自己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提高经典解读能力,提升文学品位与文化视野,从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六大体验支柱”相辅相成,目标一致,借助“三大平台”,最终完成了“五大中心”的建构。
(三)五大中心
“五大中心”是指“语文教学改革中心”“國学资源研发中心”“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中心”“学生传统文化体验中心”“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中心”。
“语文教学改革中心”主要依托于“六大体验支柱”中的“课堂改革”,重点研究适合“体验式语文”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将语文课程的改革落到实处。
“国学资源研发中心”“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中心”主要依托于“六大体验支柱”中的“课程开发”与“自主选修”,通过对相关课程开发与“自主选修”课程的实施,研发适合学校学生体验式学习的国学资源,达到“文以载道”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语文教师的国学修养、文化品位,拓展专业视野,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国学修养,具有较好传统文化传承技能(比如吟唱诗词、古体诗创作、书法等)的优秀语文教师。
“学生传统文化体验中心”“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中心”主要依托于“六大体验支柱”中的“经典诵读”“实践活动”“区域文化”。学生于“经典诵读”中主要体验的是诵读的魅力;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的是多种外显式的形式(如表演、吟唱、演讲等)和相对内化式的语文学习(如文学创作);在“区域文化”中体验的是丰都县独有的“鬼”文化的民风民俗、建筑人文;在活动的体验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两个中心研究的内容和实施的形式有交叉,但侧重点不同。“学生传统文化体验中心”重在研究如何提升学生在这系列活动中的“文化体验”和“语文体验”,在此基础上,研究“传统文化体验”的内容与方式并加以实施。“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中心”重在研究“体验活动的内容与方式”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研究成果,对学生“体验式语文学习”作整体的规划,对有特长的学生作个别性的指导。
三、效能分析
(一)体验“传统文化经典”,“文”与“道”更完美地统一
“文以载道”,从传统文化经典入手,以最适宜学生的内容和方式,着眼“文化传承和理解”的核心素养,以此带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核心素养,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利于学生塑造新时代下的“新君子”人格。
(二)尊重学生个体学习体验,拓宽体验途径,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三大体验平台,构建多途径、多渠道、开放式的体验式学习平台,通过听说读写吟唱演等阅读、研习、交流、创作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动”起来,听说读写吟唱演的方式与学习或生活情景相结合,真正做到学后能用,用中能学。
(三)推进六大新课型,转变学习方式,切实推动课改
改变课堂教学目标泛化現象的“靶向阅读课”,直击“语修逻文”基础知识与技能点的“层级目标课”,由学生推荐并分享阅读体验的“自主推荐课”,在大量阅读中巩固某类阅读体验的“群文阅读课”,将阅读体验与写作完善结合的“读文心谭课”,整合课内外资源讲究学以致用的“语文深度学习单元主题课”,能较好地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体验,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四)挖掘区域民俗“鬼”文化的精髓,推动优秀文化传承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丰都是闻名世界的千年古都鬼城,几经沧桑变化,形成了独特的以“惩恶扬善,唯善呈和”为核心的“鬼文化”,其中有很多独特的建筑古迹、民风民俗、神话传说、名人遗迹等,都是极有价值的东西。2014年,丰都庙会被国务院批准入选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由“鬼文化”嬗变而来的“善文化”的价值得到国家乃至世界的认同。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语文课程基地建设,就是要大力弘扬“善”文化,传承忠贞爱情之善、养育报恩之善、舍己为人之善、精忠报国之善的文化。
总之,建设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体验式语文教育课程创新基地,我们的着力点在于“体验”,一是挖掘、整理“体验”的内容,二是探索、发现“体验”的方式方法,以文化传承带动审美体验,从而促进思维发展和语言建构,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促进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课程建设,形成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的综合课程,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作者单位:重庆市丰都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