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EOC课程体系 推动学校整体变革

2017-03-21杨浪浪

今日教育 2017年2期

杨浪浪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为素质教育的落实提出了科学化、具体化的内涵目标,是当下中国对将要面临21世纪挑战的这一代学生的总体要求。而校长、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程度决定了核心素养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核心素养真正内化到学生身上,需要从每一所学校的实际出发,进行系统设计和整体变革。

基于学校传统与文化积淀凝练校本化核心素养目标

重庆市人民小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厚重文化积淀的学校。刘伯承元帅为学校题写的校训,就包含了学校对学生最关键素养的校本化理解——“我们要为将来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培养人才,他们必须有文化、有道德、爱劳动、爱祖国,具有创造精神和铁的纪律。这个办学宗旨一定要明确,千万不能培养特殊阶层和娇骄儿”。

“为将来”培育人才的教育,不为传授已知,而为开启未知——葆有“好奇”之心,是未来一切求知、发现、探索、开拓的起点。

“两有”“两爱”就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是在学习生活的全面成长中勇敢面对困难挑战、主动承担责任的现代公民基本素养。

杜绝“特殊阶层和娇骄儿”,就是要坚持在“铁的纪律”面前,学会理解与尊重,实现民主与平等。

真正的“荣耀”,不在占有的资源里,不在既有的成就里,而在不断的创造中——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的奋斗和创新中,为实现更高理想的身心付出中。

因此,从校训中凝练出的“好奇、勇敢、责任、荣耀”,成为人民小学贯穿于课程、培养学生素养的校本目标。

以EOC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培养核心素养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未来的发展和个人未来的生活,将来学生如何生活,现在在学校就应该如何学习,老师就应该如何去教。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就应该是激发“教法—学法—活法”系统转变的课程。

几年来,我们一直在谨慎推进人民小学EOC课程改革,因为核心素养的提出,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和思路。EOC课程包括体验(Experience)、开放(Open)、综合(Comprehensive)三个关键词,体验的学习方式—开放的教育态度—综合的课程理念,成为课程的灵魂。

我们将纵向的三级课程横向展开,整合细化为基础课程、选修课程、社会服务和社团课程四大课程门类。基础课程体现国家的共性要求和育人意志,涵盖语文、数学、英语、品德、艺术、科学、体育、综合实践等国家规定的所有课程,以质量为导向,铺垫学生宽泛扎实的基础。选修课程,尝试导师制与走班制相结合,结合教师特长和学生意愿开发情境式、浸润式、沙龙式、攻坚式课程,提供师生综合各科知识、调动各种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形成综合运用、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的经验和智慧。社会服务课程以责任为导向,将家庭、社区和社会引入课程,生活即教材,生活即课程。社团课程以专长为导向,普及性社团与精英社团相结合,鼓励学生发现兴趣、发展特长、找到自信。

EOC课程的实施,最大难度在综合。综合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在儿童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儿童的兴趣与视野去发现教学素材,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将不同的教学素材、教学资源、教学因素甚至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统整到一个特定的主题教学内容之中,从而形成新的整体性的认知,包括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以及跨年段的综合。

在EOC课程体系中,相对于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对于教师课程整合与开发的能力要求更高。教师不仅要专,还要博。人民小学将教师按照兴趣和特长划分了14个选修课程教研组,多名兴趣和特长相近的教师组合成一组,在领头人的带领下对教学资源、学生活动、教学策略、教学案例等内容进行研究。每一门选修课程均是经过一系列精心的论证与准备之后方可进入编写。每一门选修课程的开设都必须回应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具体指向,经过“立课调研—研制微课标—课程规划—撰写讲义”等环节,进行“1+N研发”,即每一门课都有一个背景学科和多个跨界学科,依托背景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梳理选修课程的核心能力指标。例如“穿越文化”背后是语文学科,“开心农场”背后是科学学科,以此为基础尽可能多地整合多学科资源,采用单元主题资源包的形式带着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中小学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中小学也应该在加深融合与交流中,探讨素养培养更加科学的内容层次和科学序列,共同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服务。

突破课程综合难点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综合素养

每位教师要打破“教学科”的既有观念,以完整的“教师”替代以前被窄化的“学科教师”的自我定位。因此,2016年秋季学期人民小学第六十一届教研会,学校以“课程成就学生素养”为主题,基于核心素养,瞄准培养未来的人,聚焦未来的课堂教学和课程实施,以校为本,深入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推进基于学科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为落实核心素养,学校允许适度超前,打破现有课堂局限,最大限度地探索学科向内整合、向外融合的策略,以“深度整合”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带动提升具有人民小学特色的教育教学质量,摸索人民小学未来教学和教师发展的新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新的趋势:课程的整合促进学科间教师的融合,即将带来学校现有组织形式的改变,为我们探索更加灵活高效地服务于全学科、全面育人的组织架构开启通路。

核心素养的提出,有全国千万所学校的校本化落实作为积极、自觉的响应;核心素养的提出,也需要管理者们在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系统改革上做出主动应答,解放教师的手和脑,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只有超前于学校、教师的评价变革,才有利于激发教育者们的创新热情,更好地引导核心素养落地。而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教师评价的改革或许可能成为撬动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杠杆。

核心素养的校本化实施才刚刚起步,它既要靠对过往学校教育的发扬和反思,也要靠今天的思辨和实干。所幸这条大道有众多学校一同前进,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共同目標下,学校与学校之间是志同道合的同伴。

作者系重庆市人民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