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校本化表达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2017-03-21蒙石荣张磊

今日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校本人格办学

蒙石荣 张磊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由教育部课题组正式发布,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指明了新的方向。在教育实践中,很多学校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进行了校本化的理解和表达,提出了校本化的核心素养。然而,相对于国家表达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些学校的校本化表达不乏简单随意、盲目“戴帽子”的问题,由此建构的校本化核心素养框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就打上了一个问号。因此,学校如何科学地进行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核心素养校本化表达要实现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

在探讨核心素养校本化表达的科学性之前,需要追问的是国家层面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能否进行校本化表达?正如杭州师范大学张华教授所言,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意味着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必须具备、所有学校必须共同培养的共性素养。校本化之后的核心素养,又如何体现国家的要求呢?

这就需要从学理层面对核心素养进行一番考察。作为舶来品,核心素养在国外一般表达为“Key Competencies”(“关键素养”)。欧盟的一个研究小组在2002 年3 月发布的研究报告《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最早使用了“Key Competencies”这个概念,并认为“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褚宏启认为核心素养是指为了适应21 世纪的社会变革,人所应该具备的关键素养。

纵观国际社会,众多国家提出的核心素养虽有共通之处,但都富有时空特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什么是人必备的关键素养”的理性思考。不同时代和社会对人的核心素养的要求其实是有差异的。同时,核心素养之中也存在着水平层次的差异。比如,同样是“人文底蕴”素养,既包含国家层面的人文传统和精神的传承,也包含着地方文化、乡土文化等的传承;同样是“实践创新”素养,不同的学生个体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也有着类型、内容、层次上的差异,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具备同樣的实践创新能力。也就说是,在国家层面核心素养的共性要求之下,不同区域、不同学段、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表达,从而丰富核心素养的内涵。

国家督学成尚荣认为:“对于核心素养,学校应当有自己的表达,发出自己的声音,与中国表达相呼应,形成中国课改、教改的生动气象。学校表达实际是学校的创造。学校表达的主题,就是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因此,对于学校办学实践而言,核心素养框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上行下效的问题,而是需要在校本化表达的过程中转化落实的问题。

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要实现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一方面要全面落实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和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的要求,夯实学生的共同素养基础;另一方面要与学校的特色办学紧密相连,找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校特色办学的关键连接点,提炼出校本化的核心素养,并对学校已有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等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以适应核心素养培育的新要求。

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并不意味着“另起炉灶”。对学校而言,核心素养的校本化不仅仅是一个落实命题,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然而,再创造并不是生造,而是对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的辩证应用。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除了要充分理解国家核心素养的架构与内涵,兼顾地域特色以及学生学段特点外,更重要的是与一所学校的办学哲学与文化脉络相连接。

例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根据学校最初的校名“成志学校”以及百年办学历史,提出了“从成志学校走向成志教育”的理念。其中,“成志”的“志”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意味着核心素养的落地需要拥有一种理想和抱负,也需要拿出品质,这个品质就是核心素养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于是在百年成志教育思想凝聚下,清华附小找到了核心素养的历史文脉,提出清华附小校本化表达的学生五大核心素养:身心健康、善于学习、学会改变、审美雅趣、天下情怀。(窦桂梅,2016)

其中“身心健康”源于原清华附小校董马约翰先生身体力行、清华大学老校长蒋南翔倡导的“每天锻炼一小时,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体育精神;“善于学习”源于成志学校校长李广诚先生提出的“立人为本,成志于学”的校训,指学生要永葆积极的学习状态,志存高远,成长、成人、成才,成就未来事业;“审美雅趣”源于清华大学四大国学导师“至真、至美、至情”的美学境界;“学会改变”源于清华大学“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人文日新”的理念;“天下情怀”源于清华大学“厚德载物”“中西合璧”的办学思想以及清华附小百年来一直坚持的公益情怀。(林青山,2016)

又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根据1922年时任校长林砺儒提出的“理想的中学教育是全人格的教育”,把“全人格教育”作为这所百年名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构建了“全人格教育”的校本化核心素养体系,将“全人格”细化为8个人格素养领域、24个行为素养表现:独立人格(自尊、自信、自爱、自省);博爱人格(爱心、同情、兴趣);共处人格(尊重、诚信、合作);勤学人格(乐学、勤学、善学、终身学习);勤劳人格(勤劳、耐劳);勇敢人格(勇气、坚强);创新人格(探索、创造、接受新事物);乐观人格(胸怀宽广、幸福、自乐)。(杨志成,2016)

办学哲学以及学校文化传统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与根基所在,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就是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校的办学哲学以及学校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再创造,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与学校特色办学的有机连接。因此,核心素养校本化表达的过程也是一个凝练学校办学哲学以及梳理学校文化脉络的过程。

在核心素养校本化表达的过程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得到了落地的载体与土壤,核心素养的内涵得到学校层面的消化和丰富,并与学校办学哲学、文化传统相契合。此时,核心素养不再是一套空降的国家政策,或不得不迎合的教育潮流,而是学校发展的新生长点和新机遇。学校特色办学也因顺应核心素养的要求获得了学理与政策上的合法性。如此,学校所再创造出来的校本化的学生核心素养才具有合法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才不会空戴、乱戴“核心素养”的帽子。

猜你喜欢

校本人格办学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