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故事构建学生的教育生活

2017-03-21李凌云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故事成长学生

李凌云

摘 要 高中学生心智已经趋于成熟,对外界的事物、对学理有自己的认知,行为上有更多的独立性。有的老师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可以用讲道理来说服、教育他们。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班主任、任课老师多采用说教的方式来进行思品、学理的教育。这并非没有效果,但效果一般或者不能持久。事实上,可以用故事来构建学生的教育生活,以演绎故事的方式来丰富学生的生活,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故事 学生 成长 教育生活

什么是故事?故事就是用学校教育的方式(包括言语、行动等)让学生得到发展(包含体悟、记忆)、有起伏变化的事件。故事,可以是发生在过去的,也可以是未来发生的,当然也可能是正在发生的。教育生活就是学生因我们的教育不断发展而充满活力、追求梦想的成长记忆(痕迹),就是“生机勃勃地活着”。用故事构建学生的教育生活相比传统的说教式教育,能更好地达成教育目标。

一、故事的特性

1.趣味性

“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什么?善是美好,而美好能够引起快乐。什么最接近快乐?是故事。学生与社会现实之间需要有一个过渡,来保护学生尚未完全成熟的心灵并使之趋向成熟,这个角色就是故事。与铁面冷酷的道理相比,故事更能接近学生向善的内心,能够打开他们的心扉,故事本身的曲折起伏,能够激起他们的兴趣,在教育中获得快乐,也就更容易接受。任何教育内容,离开学生的自我内化,只是白纸一张。由“趣味”而“接受”,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2.行动性

高中学生是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充满活力、朝气,他们愿意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展示自己、塑造自己。活动是一种以主动学习为特征的基本习得方式。在活动中,学生通过主动操作、探索、体验来获得知识与技能,提升智慧。这与课本知识习得是完全不同的、全新的方式,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学生在活动中会产生类似于价值观的认识并有思维指向的产生。

3.情境性

故事、活动、愿景都具有一定情境性。情境设置是许多教师在上课时经常使用的一个环节。情境具有直观性、开放性和感染性等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促进思维发展。青年学生容易在一定的情境中心甘情愿地接受感染。

二、故事的选择

并非有故事都可以说给学生听,让学生得到发展的有起伏的故事才是真正的好故事。说故事要运用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信仰,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剪裁组合的故事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以两则故事为例。

《论语·先进》有《侍坐》章,记录着孔子和诸弟子言志的一段话,当曾皙谈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时,孔子长叹一声说:“吾与点也。”这个图景是这样:暮春季节,一般是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孔子带领一群人,有青年五六人、少年六七人,来到城南的沂水河畔,游春、烧烤、沐浴,然后再舞雩(祭,祀)台上,风干了长发,最后,一起唱着歌回家了。

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课程要与生活相联系,地方资源有许多适合使用的课程资源,需要我们转变思想,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地方文化资源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我们的教育也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有一所高中,带着高一高二年级学生走出校门,跨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就是全新的教育生活的演绎,是正在发生的故事。有一个镜头印象深刻:当这群中学生进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时候,正逢该校举行研究生毕业典礼,学生们看到一群年轻人正躺在草坪上摆造型,拍毕业留影。他们都仰面朝天,谁给他们拍呢?小伙伴们惊呆了:是无人机!学生们不禁感慨:“这就是大学,令人脱胎换骨的大学!”这样一个带有励志式的教育生活一定胜过千言万语。

如果说孔子的“教育生活”让我们的故事拓展了演绎的空间,那么,莫言的故事则在程度上丰富充实了“教育生活”。莫言在获奖的时候,讲了四个故事:

一是感受最早的事,他失手打碎家里唯一的热水瓶,钻进草垛,一天没有出来。母亲找到他后,摸着他的头,发出长长的叹息。注意,情境是摸着头,叹着息。这是儿时贫穷人家常见的情景,父母亲为生活所累,在面对孩子失手造成的错误与孩子受伤惊恐的表现之间选择宽容,但又不禁流露出惋惜的神情。

二是最痛苦的事,他亲眼看到母亲被看守麦穗的人打得嘴角出血,长大后,他要报仇,被母亲阻止了。母亲平静地说:“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不是一个人。”震撼人心的细节是“母亲嘴角出血”与“平静”,在时空的跨度之后,都能被笔者感受到。

三是最深刻的事,中秋节,一个乞丐老人不愿吃红薯,要吃好不容易才吃到的而且每人仅有半碗的水饺,并责问:“你们就这样对待一个老人?”母亲将自己半碗水饺倒给乞丐吃。两难选择在于物质匮乏年代“好不容易吃到的半碗水饺”老乞丐道德绑架的呼喊,母亲一言不发的行动说明了一切。

四是最后悔的事,他和母亲去集市卖白菜,无意中多收了买菜人一毛钱,回来后母亲说:儿子,我真为你丢脸。这次母亲说话了,但话不多,字字落在柔软的心上。

无疑,母亲是莫言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她对莫言的影响是深远的。其实,这样的故事也同样适合我们的“教育生活”。莫言的故事传递的是善良与宽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爱、做人质朴讲究诚信等。如果将文中的莫言换成容易犯错的我、我们、学生,这个故事同样存在。故事本身是很有魅力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为教育者,我们的作用在于:一是遴选,遴选那些传达生命之美的故事;二是适当的方式,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对象身上讲授;三是践行,用教育表达生命、锻造生命,让生命更加敞亮。

三、故事的讲述

1.用活动来演绎

故事有一定的情节,用活动来体现情节的跌宕起伏,容易给学生留下丰富体验。比如某校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红楼梦》、《雷雨》,学生自己润色台词,制作道具,抽时间排练。在数次演练中,无人言厌,相反他们很快乐。高一第一学期,我们发现乡土教育很缺乏,带领学生去枚乘故里、漂母祠、韩信故里、漕运博物馆等历史文化景点参观,学生对于家乡的情感有了实实在在的落脚点,对于“运河之都”有了新的理解。

2.用叙事来表达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抓住成长历程的节点,提炼整理成记忆材料,以叙事的方式讲述,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比如一所高中每年都舉行的模范校园人物评选、一年大事回眸、校史馆新材料征集、填写学生成长记录册等活动。用图片、文本、照片来叙述一起走过的历程,在适当时间,将这些图文展出,带领学生一起回忆,梳理,让学生在回忆中感受成长。叙事化的故事特点在于叙述的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有的是亲自参加的活动,带有倾向性的情景再现,让学生受到二次教育,感受当时未曾感受的教育意义。

3.用影像来传播

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让远距离传输更为便捷,以影像为载体,传播远方的故事可以起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当地有一所高中,学生跑操松松散散,班主任苦于没有榜样。随后,学校派遣部分班主任去衡水两所中学学习,回来后,几位班主任不约而同在自己年级播放衡水中学、衡水二中跑操的震撼场面,那队列、那排面、那气势,如在眼前,胜过千言万语,学生学有范,行有样。我校每年都会播放“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年度人物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种植于学生心灵之上,晚会所传达的价值观、人生观对学生自然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活动是正在发生的、叙事是过去发生的、影像传播的是跨时空发生的故事,演绎、表达、传播是学生乐于接纳的方式,用故事来构建教育生活是以学生视角为出发点的教育内容与方式,值得我们思考。当然,故事也有局限,它擅长表达意向、过程和行动,不擅长表达条分缕析的系统化的规则、道理,因而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应该注意选材的典型性,要用高质量的故事去充实我们的教育生活。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故事成长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故事”是中国动漫的短板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