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汉青少年传统价值观比较研究
2017-03-21黄开艳
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一个庞大的概念和行为规范的价值体系,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自然地理条件、血缘宗教关系和传统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价值观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对文化的发展有着引导和定向作用。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受特定的文化氛围所熏陶,因而不同的社会文化孵育了不同的价值观。汉族文化以儒家伦理中心主义为出发点,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而对藏族文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宗教,因此,宗教价值观成为藏族社会价值观的主体部分。
随着社会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在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处于主流文化地位的汉文化不断地冲击着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对少数民族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甚至价值观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汉族地学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使用汉语,学习汉文化,与汉族同伴交流,受到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了解藏、汉两族青少年的传统价值观现状,对加强学校价值观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1.被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向成都市四所中学、两所大学共发放问卷8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765份,有效率95.63%。汉族390人,藏族375人。男生295人(汉134人,藏161人),女生470人(汉256人,藏214人)。
2.研究工具
采用杨国枢等编写的传统价值观量表,共40个题目,包括家族主义、谦让守分、面子关系、团结和谐和克难刻苦五个维度。采用里克特5级计分法。本研究量表的α 系数为0.90,各维度α 系数在0.65~0.80之间。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描述统计比较
藏、汉青少年传统价值观总体得分均在4.00分左右,说明两族青少年都有较高水平的传统价值观继承性。各维度得分均值差在0.04~0.11之间,除团结和谐外,其余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两族青少年对传统价值观各维度的重视程度不一致。
性别方面,男性得分均值差在0.05~ 0.21间,汉族的总分、家族主义、谦让守分、团结和谐得分高于藏族,而面子关系、克难刻苦得分低于藏族。藏、汉族男生的家族主义、谦让守分、面子关系方面存在民族差异。女性得分均值差在0.04~0.29间,汉族的总分、面子关系、团结和谐、克难刻苦得分低于藏族,而家族主义、谦让守分得分高于藏族。两族女生的总体、面子关系、团结和谐、克难刻苦方面存在民族差异。
2.结构比较
(1)藏、汉青少年传统价值观总体结构比较。通过多重比较检验传统价值观的结构,汉族:家族主义>谦让守 分>团结和谐>克难刻苦>面子关系;藏族:家族主义>克难刻苦>团结和谐>谦让守分>面子关系。
(2)不同性别青少年传统价值观结构比较。比较男性青少年传统价值观结构,汉族:家族主义>谦让守分>团结和谐>克难刻苦>面子关系;藏族:家族主义>克难刻苦>团结和谐>谦让守分 >面子关系。
比较女性青少年传统价值观结构,汉族:家族主义>谦让守分>团结和谐>克难刻苦>面子关系;藏族:家族主义>团结和谐>谦让守分>克难刻苦>面子关系。
三、讨论
1.藏、汉青少年传统价值观描述统计的比较
从整体来看,藏、汉青少年传统价值观差异不显著,说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两族青少年在继承传统价值观时没有明显的差别,都从先辈身上传承了较高水平的传统价值观念。两族青少年在家族主义、谦让守分、面子关系及克难刻苦上存在明显差异,汉族青少年更重视家族主义和谦让守分观念,藏族青少年则偏重面子关系和克难刻苦观念,这可能与汉族崇尚儒家思想、藏族受宗教文化影響有关。
儒家思想倡导集体主义,遵循以国家、社会、集体为重的价值准则,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是家族,个体都归属某一家庭,其责任、安全、信念等由家庭决定,每个成员均以家族利益为重,并且对家庭有着情感依赖。这种家族主义的观念,使得汉族青少年养成从小以家族生活为核心的习惯,根植于家族传承精神之中,身负家族的荣辱与责任。另外,儒家思想强调人心之中本有向善的可能和倾向,人们在维护本心的过程中抑恶扬善,形成了中国文化重个体修养、重德治的价值观念。在“义”与“利”之间主张以“义”优先的价值取向,即见利思义、以义制利、重义轻利、舍身取义等。因此,汉族青少年的家族主义、谦让守分观念比藏族青少年更为强烈。
而藏传佛教则相反,认为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觉悟人生,超度他人,即“自觉觉他”“自度度人”,从而把成佛、成菩萨当作人生的最高目标。佛教价值观要求人们轻现实而重来世,与世无争,忍辱负重,无视一切现实压迫与痛苦,主张个体在现世中忍耐、克己、顺从、受难,才能顿出“苦海”。藏族人普遍崇尚佛教,注重施舍,为寻求解脱,能忍受现实的苦难而无怨言,培养出了罕见的吃苦精神。自小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继承这种刻苦受难的价值观念,因而藏族青少年较汉族青少年更看重克难刻苦观念。藏传佛教的人生是在虚幻力量主宰之下的人生,具有极大的压抑性,它否定现实生活的价值,限制人的欲望,要求人们把奋斗目标寄托于来世。在这种宗教人生观念支配下,藏民族在精神上追求超现实的目标,即使在恶劣的社会环境面前,也能够忍受严酷的生存条件,小心谨慎地生活。受这种宗教文化的影响,藏族青少年更加重视自我,看重尊严。
本研究还发现,不同性别青少年的传统价值观有明显的民族差异。两族男性在家族主义、谦让守分、面子关系上有差异,汉族偏向家族主义、谦让守分观念,藏族重视面子关系,与总体情况较为一致。女性在面子关系、团结和谐、克难刻苦上有差异,藏族比汉族更看重面子关系、团结和谐及克难刻苦观念,与总体情况完全不同。两族青少年在不同性别中表现出明显的价值取向差异,可能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明显的性别角色要求,男性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他们所接受的民族文化教育和形成的传统价值观念都与各自社会传承的价值观念极为接近,这与社会对男性角色要求有关。自封建父权制社会以来,我国社会传统就赋予男性更广泛的社会角色和活动,往往要求男性具备独立、自信、进取等特征,社会对男性寄予统治、权力的期望,作为民族的统领者,各民族男性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更为接近该社会的价值观念。藏族笃信宗教思想,佛教的女性主义文化影响着藏族女性角色地位的建构,使藏族女性相对享有了较高的家庭地位。在传统藏族家庭中,女性是不可或缺的劳动力,承担了家庭中绝大多数的事务,包括支配经济、生产生活、传授技能和教育子女。受藏区严酷的自然条件限制,在恶劣的条件下劳动,藏族女性形成了团结互助、坚韧不拔、克难刻苦的优秀品质。本研究也反映出藏族青少年具有良好的克难刻苦、团结和谐观念。
2.藏、汉青少年传统价值观结构的比较
总体上,虽然两族青少年传统价值观的结构都有三层,但每一层的具体内容不同。汉族依次为家族主义、谦让守分、团结和谐、克难刻苦、面子关系;藏族依次为家族主义、克难刻苦、团结和谐、谦让守分、面子关系,这与本课题另一研究“青少年传统价值观调查研究”结果一致:青少年传统价值观有三层结构,家族主义位于最高层,面子关系位于最低层。说明无论汉族还是藏族青少年,都与我国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注重传统家庭主义而轻视面子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家族利益,认为个体与家族一体并被包含在其中,“家”不仅提供容身的物质空间,更重要的是心理情感上的依托、支持,這使得当代青少年依然具有强烈的家族观念。青少年文化中的“面子事情”涉及读什么学校、学习成绩比较、物质攀比、注重外在形象和行为举止、在意他人的看法等,而面子大小往往是比较出来的,个体在争取面子时,把自己不如人的部分隐藏起来,而刻意将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在成都地区学习的藏族学生,由于语言障碍的影响,学习成绩普遍低于汉族学生,因此,为了优于他人,藏族学生可能会表现为好胜、好面子。
藏、汉族青少年传统价值观结构呈现性别差异。男性结构有两层,面子关系位于最低层,其余维度在最高层(排序不同),与总体结构差异很大;女性结构共三层,最高层是家族主义,最低层为面子关系,其余维度居中(排序不同),与总体结构保持一致。最突出的差异是女性的家族主义单独位于最高层,而男性的家族主义与谦让守分等三个维度同在一层,原因可能与传统文化主导的社会角色期待不同有关。我国传统文化对性别角色有不同的期望,要求男性“独立、自信、控制、竞争”,要求女性“教养、被动、谦逊、温顺”。在社会分工上持“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以致对性别角色产生了刻板印象,即男子多做家庭以外的大事, 而女子侧重家庭内部养育子女。当今 社会,许多从事社会工作的职业女性, 即便能力再强,也要为家庭作更多贡献,他们抚养教育子女、做家务所耗费的体力和时间远多于男性,因此可以看出女性的家庭观念比男性更强烈。本研究也反映出女性青少年较强的家族主义观念。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张蜀林.562个人格特质形容词的好恶度、意义度和熟悉度的测定[J].心理科学,1992(5).
[2]雍 琳,万明刚.影响藏族大学生藏、汉文化认同的因素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3): 181-185.
[3]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杨宜音.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一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陈国典,黄开艳.藏族中学生社会赞许性与自尊的关系:成就动机的中介效应[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4):76-80.
[6]丁莉霞.藏传佛教中的女性主义文化内涵探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38-45.
[7]张 静,颜 冰.儒家传统价值观对本土化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启示[J].学术交流,2012(4):14-17.
[8]张松群,陆卫群.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社会学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 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