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药物热”
2017-03-21胡文娟
医生手记
一个5岁小男孩因发热、咳嗽,来医院就诊。检查发现,他的体温达39.6℃,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偏高,临床诊断为“支气管炎”。静脉滴注头孢替安三天后,改为口服头孢克洛胶囊继续治疗。一周后,小男孩病情明显改善,各项化验指标接近正常。
谁知,一天后小男孩又出现发热,并有寒战,体温一度高达40℃。血常规显示:C反应蛋白、白细胞总数不高,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咳嗽等症状无加重。家长认为是“药效不够”,要求医生加大抗菌药物剂量,或换用更好的抗菌药物。
经医生和药师一起分析后认为:小男孩支气管炎相关症状均好转,体温亦正常5天,表明药物治疗是有效的.第8天高热,考虑为抗菌药物引起的药物热,随即暂停所用药物。小男孩很快退热,未再次出现发热现象。
鲜为人知的“药物热”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药学部 胡文娟 孙华君(主任药师)
药物热是指在接受药物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本身原因引起的发热。药物热是临床较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表现之一,占全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病例的5%~10%,也是引起发热的常见原因。可见,发热不一定都是感染引起的,盲目使用抗菌药物,或者盲目加大抗菌药物剂量,有时会事与愿违。
多数在服药后7~10天发生
典型的药物热,特别是抗菌药物引起的发热,多数出现在药物治疗后7~10天。如果曾经使用过药物,也有可能在再次用药后数小时内出现发热。发热大多在停用药物后24~48小时内消退。当然,也有些药物(如复方新诺明)引起的药物热,须停药后5~7天才退热。
药物热可表现为低热,也可表现为超过42℃的超高热,以38.9~40℃最常见。
药物热可能表现为单纯发热,无其他症状;也可出现其他症状,如皮疹、寒戰、头痛、关节肌肉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哪些药物容易引起药物热?最常引起药物热的抗菌药物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磺胺类药物。钙剂、抗组胺药也可能引起药物热。
及时停药可退热
药物热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停用一切可疑药品(或者仅保留必需的治疗药品)后48~72小时内,可完全退热。若使用多种药物,医生或药师会采用逐个排除法,依次停用某种药品,每停用一种药品观察48~72小时,最终识别引起发热的药品。高热病人可采取物理降温措施,或口服退热药。儿童不宜采用酒精擦浴降温。
药物热属于药品不良反应的一种,是药物治疗过程中伴随的意外反应,与我们个体的体质有关。目前,我们对它的认识还有限,难以完全避免。家长应充分认识药物治疗的两面性。用药,尤其是抗菌药物,要指征明确,能少用则不多用。用药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知晓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药物热。若已经明确某种药物引起药物热,家长应记录下来,在以后的就诊中主动告知医生,尽可能避免再次使用该药物。
孙华君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药学部主任、主任药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用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院协会临床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药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从事医院药学工作20余年,专注于临床药学、药学信息学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