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美雨林播种健康的“中国天使
2017-03-21郭怀广
郭怀广
圭亚那,国号为圭亚那合作共和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合作共和国,也是南美洲大陆唯一的英语国家,地处南美洲大陆东北角,国土面积约为21.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4.7万。对于国人来说,圭亚那鲜为人知,但在这个遥远陌生的国度里,却生活着一群来自中国江苏的“白衣天使”。他们继承和弘扬白求恩精神,远离家人和祖国,飞越万里重洋,不计得失、毫无怨言地为圭亚那病患解除痛苦,在异国他乡挥洒热血,播种健康,传递友谊。自1993年起,江苏省已连续派遣12批167名医疗队员赴圭开展医疗卫生援助工作。2016年6月抵圭的第12期医疗队由淮安市组建,包括来自淮安市一院、二院以及中医院的16名队员,分别在乔治敦公立医院和林登医院两个工作点执行援外任务。中国医疗队的付出和贡献得到了圭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扬,他们被誉为“最受欢迎的人”,是中圭友好的“金字招牌”。圭总统和总理同时出席第11期、12期医疗队轮替招待会,此高规格的礼遇充分显示了圭政府对中国医疗队的认可和敬意,格兰杰总统称赞中国医疗队为改善圭民众健康、促进圭卫生事业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迎难而上 不辱使命
气候不适、生活环境艰苦、工作条件简陋以及语言交流不便等等,是每一期每一位援圭医疗队员都要面对和攻克的难题。
圭亚那为热带雨林气候,旱雨季交替,旱季阳光直射、紫外线强烈,雨季潮湿闷热、万物易霉,疟疾、黄热病、寨卡等热带疾病流行,第12期医疗队抵圭后不久就有三名队员不幸感染上了寨卡病毒。圭亚那有六大民族,以非洲裔和印度裔人口为主,通用语言虽然是英语,但大部分当地人口音较重,如把“Three”读成“Tree”,对于刚刚抵圭的医疗队员来说,与当地民众日常交流都是一种考验,更何况复杂专业的医患沟通。工作中没有翻译,一切都要靠自己,于是大家白天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抓住一切机会向当地同事甚至患者学习语言,练习沟通表达,天天晚上也坚持自学甚至到深夜,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在这种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精神引领下,队员们英语沟通能力渐入佳境,很快便可以无障碍自主开展各项诊疗工作。
圭亚那经济落后,卫生医疗条件差,缺医少药,诊疗设备落后,许多在国内常用的诊疗手段在这里无法实施,队员们不得不回归传统的诊疗方式,很多时候甚至需要自制仪器设备,工作强度和诊疗难度大大增加。林登医疗点儿科医生沙宁,在抢救一例孕31周体重仅1.5公斤的病危早产儿时,发现医院不仅没有配备必需呼吸机,连最基本的输液泵也是坏的。急中生智,他利用从国内带来的鼻软管制作了简易的CPAP呼吸机,为婴儿打开了生命通道。
对于援外医生来说,致命性传染病是最大的威胁,而圭亚那当地医院管理落后,各种传染病人混杂在一起,医生职业暴露风险尤其高。圭亚那艾滋病感染率为2.5%,属艾滋病高流行地区,而且在公立医院就诊的多为中下阶层民众,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感染者比例非常高,但当地出于尊重病人隐私和节约费用的考虑,术前一般不给病人做传染病检查,术中防护措施一般只有普通医用手套,每一次手术对医生来说都是一次“生命历险”。某日,外科副主任赵耀为抢救身中十余刀出血性休克的病患,从凌晨三点开始连续手术四个小时。手术非常顺利,但就在最后收尾时,助手却不小心将缝针刺到了他的手指,血液顿时渗了出来。幸好,事后对患者进行的艾滋病检测为阴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真有一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无奈和不甘”,他回忆当时情形仍感慨万分。
援外之路困难重重,但队员们并没因此打退堂鼓,而是始终牢记神圣使命。抵圭后的短短半年时间里,第12期医疗队就完成门诊1.2万人次,手术和麻醉1300人次,抢救危重病患300人次。队长陈连华主任对此感触最深:“在这里,所有队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医生,对此我们既感到无比光荣,也深知责任重大。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中国医生,都是中国形象。”此番话也许就是无数援外医生无怨无悔辛勤付出的关键原因所在,因为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有一种莫大的荣誉驱动着他们坚守。
医术精湛 仁爱无疆
援外医疗既是国际人道主义的体现,也是我国对外战略的重要内容,关系国家声誉,影响国家外交。外事无小事,国家对选派援外医生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历届援圭医疗队员都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业务骨干甚至业内专家。江苏省卫生计生委规定,援外医生要从综合素质好、业务技术精、奉献意识强,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医务人员中选拔,要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年仅37岁的季峰已是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而且是淮安市外科系统首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
圭亚那诊疗技术非常落后,缺乏独立开展高难度手术的能力,高难度手术主要依赖中国医生来完成,第12期医疗队就开展了多例在当地具有首创性的手术,仅烧伤整形科医生万能一人就开创了“下肢巨大鳞癌截肢+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等6个“首例”。圭亚那医生严重匮乏,医疗队员成为当地医院的“主力军”和“突击队”。圭亚那只有乔治敦公立医院设有病理科,但这个全国唯一的病理科里却没有当地医生,全国的病理标本检查和分析任务全都落在了吴健医生一个人身上,业务量和工作压力可想而知。耿敬标主任是乔治顿医院唯一的放射科医生,他不仅需要完成全院的X射线诊断报告,还要经常参加其他医院的会诊。由于医院手术密集,我印象中的麻醉科副主任张钧总是在加班,虽然医院距离驻地不到500米,但他的午餐几乎都是自带盒饭,周末还要“On Call”(值班),必须随叫随到,而且经常在深夜被叫去參与急救。在历届医疗队的接力下,当地病患成为中国医生最忠实的拥趸,林登医院就曾有一位子宫肌瘤患者拒绝医院安排的美国医生,希望能由来自中国的孙美玲医生为其手术。
中国医疗队的到来,也让圭亚那人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魅力,针灸、按摩和拔火罐等中医治疗手段,早已被当地人广为接受和认可。巴巴多斯西印度大学知名教授Ms.Kean Gibson就慕名前来请求中医治疗,她腰部疼痛、双腿麻木多年,曾经尝试过很多治疗方法,都没有明显效果。在中医科副主任胡勇“针灸+火罐”的治疗下,她的病情大为好转。她甚为惊奇,连连称赞“中医太神奇了,中国医生太棒了”。
圭亚那虽然实行全民免费医疗,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内陆地区医疗水平极其低下,再加上当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偏远地区的民众很难及时得到救治。为了让偏远山区林区的病患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医疗队员们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多次利用节假日长途驱车深入雨林送医送药,坑洼泥泞道路产生的颠簸让身材娇小的薛红医生记忆深刻,“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没有比这更糟糕的路?”她如是说。
除了日常医疗服务,医疗队员们还通过临床传帮带、专题讲座、学术交流等方式,在实践中培训当地医生,积极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中国医疗队员用他们的精湛医术和仁心大爱,传递着来自遥远东方的友谊,他们获得了国际同行的称道,也收获了圭亚那人民的热情、友谊和无限的感激之情。圭亚那人民对医疗队的感情从一个小事例中就可以看出,医疗队的车辆是普通牌照,因为贴有医疗队标识,就享受到了当地人给予的“外交礼遇”,从未遇到被刁难和遭索要小费的情况。
团结友爱 化苦为乐
圭亚那是世界重债穷国,尽管热带雨林色彩绚烂,但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要比国内艰苦很多,用“工作辛苦、条件艰苦、生活清苦”来形容援外生活一点也不为过。林登虽为圭亚那第三大城市,但也是当地最为贫穷的市镇之一,所谓的城区仅有一条街道,荒芜的如同已被废弃的小镇。来自淮安二院的5名队员在副队长左洪生副主任的带领下就驻守在这里。林登缺医少药问题较首都乔治顿还要严重,中国医生加班、值班更为平常,他们外出机会非常少,大部分时间只能在相隔不远的两个院子里(医院和驻地)度过,因此他们被大家戏称为“困在院子里的人”。虽是一句玩笑话,却饱含了难以言表的孤独寂寞和辛酸。
队员们正值中青年,上有老下有小,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但援外期间他们根本无法照顾家庭,有时候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帮不上任何忙。眼科医生李晓峰撇下了即将临盆生产的妻子出征,照顾老人、养育孩子的家庭重担就落在了妻子一个人身上。妇科副主任束晓明家中老人去世,但她却无法回去奔丧,只能遥寄哀思。对于每一位队员来说,无论是身在海外的自己,还是远在祖国的家人,都在经历挑战、经受考验,但他们却始终吃苦不言苦,有痛不说痛,害怕给组织添麻烦,撇小家顾大家。
身处异国他乡的援外医生除了要受得了“苦”,还要面对各种“危”的问题。圭亚那是全球重债穷国,失业率极高,治安形势严峻,犯罪率长期居高不下,每年都有数千起严重刑事犯罪,持枪抢劫案件更是多发频发,而且华人又是抢劫的重点目标。医疗队乔治顿驻地就在鱼龙混杂的中心大市场旁边。队员们上班时间兢兢业业的工作,下班后还得小心翼翼的生活,安全之弦须臾不敢放松。
圭亚那工农业不发达,食材种类少的可怜,雨季时蔬菜还经常断供,能保证供应的也就土豆、茄子和豇豆等,而且价格水平远高于国内。为了能够在伙食标准内让大家吃饱吃好,乔治顿工作点的大厨石殿虎总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给大家变换饭菜花样。林登工作点厨师张爱林则开荒辟地,自种蔬菜,改善大家伙食。
第12期援圭医疗队员们虽然来自不同医院、不同科室,但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对援外缘分的珍视,让大家惺惺相惜。“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快乐生活”成为队员们共同的心声和愿望。和谐愉快的团队氛围,给予了队员们“化苦为乐”的动力和能量。半年来,他们把生活安排的充实快乐,积极为在圭华侨华人进行健康体检,到偏远中资工矿企业送医送药,在驻地开辟“第二诊室”,利用下班时间为不方便到医院就诊的侨胞和当地友人提供医疗服务,被广大侨胞和中资企业誉为“健康守护神”和“定心丸”。由于当地华侨华人数量较少,文体活动非常贫乏,大家彼此交流接触不多,但在第12期医疗队员的带动下,足球迅速成为凝聚在圭侨胞的纽带,而且直接促成了华人足球俱乐部的成立。
“一次援外一生情缘”,选择了援外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选择了责任。作为援外医生,他们平时想得最多的是为受援地国多出一次诊,多做一臺手术,多服务一个患者,讨论最多的是如何提高当地医疗水平,当地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让祖国放心,让受援国满意,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一段无怨无悔的经历”是每一位援圭医疗队队员的座右铭,正是在他们这种“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精神熏陶下,中圭友谊之花才开得如此鲜艳。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中国驻圭亚那使馆经商处二秘)
(责编 凌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