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方式转变刍议
2017-03-21熊福建王金涛
熊福建 王金涛
语文,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语文教学还应该渗透些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始终困惑着一线的语文教师。新课程实施后,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笔者以自己两次执教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为例谈一谈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变化。
一、语文教什么: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语文教什么,首先要树立语文的本体意识,基于语言的学习运用做好教学目标的顶层设计。“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1]。新课标中的这句话旗帜鲜明地交代了语文的本体内容——语言文字运用。但是我们在具体教学中很难处理好文字运用与思想渗透的关系,往往很难摆脱过分强调语文教学社会功能的束缚,总希望在语文教学中能更好地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以体现语文教学的社会性。新课程实施后,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但并不是要放弃对学生的语文本质的教学要求。如何处理好语文教学工具性和社会性的关系也就成为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难题。
如笔者在第一次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就忽视了学会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点,其实更多时候教师认为强调语文的社会性好像才是语文教学的高端,字词教学是很容易解决的低层次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我们对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没有彻底搞清楚,没有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本体内容。笔者之前执教这一课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3.通过对司马迁及《史记》的深入了解,激发学生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这三个教学目标基本与“教参”如出一辙,尤其是第二点,指向理解司马迁的发愤精神,从言语学习与运用来说,这显然不是语文课程的内容。因此,如果将“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一条加入到教学目标中,切中的恰恰就是语言学习与运用的要害,将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落到了实处,既接“地气”,又能从运用语言文字的角度更深层次地理解“发愤”,而不是就文本的理解而理解、感悟而感悟。说白了,目标的精准定位,其实就是在确立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的地位。
二、语文学什么:析词品句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字词教学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初级目标,并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析词品句和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新课标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从语文学习的目标和本质来看,最基本的是要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精确妥帖,并以运用语言为目标设计学习过程。语文教学在文字运用的基础上,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析词品句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学习课文语言的精确妥帖,比较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如在第一次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是循着策“一词”而动“全篇”的阅读思路展开,设计了“锁定题眼聚焦‘发愤”“析词品句感悟‘发愤”“历练表达抒写‘发愤”“生命感召升腾‘发愤”四个板块,本以为是一种很不错的教学方式,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发愤”体会了,但品词析句似乎没有落实。所以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将目标改为“感悟发愤,析词品句”,这样就将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在了析词品句上。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一连串问题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思想,他们并没有从中获得析词品句的方法,更别说提高用好词语写好句子的自觉,以及运用语言的质量了。为此,在第二次执教时,笔者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析词品句的方法,感受遣词造句的精确妥帖,理解言语表达的方式,始终以学习与运用语言为目标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说这是学习与运用语言一个很大的转变,其实也是回到了语文学习的原点上来。析词品句要教给学生方法,不是简单地找出关键词就可以解决问题,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中哪些词句凸显了司马迁的发愤?这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这个核心问题教师一定要想清楚、想明白,否则还是在教课文。对此我们必须“想明白”——语文学什么,析词品句永远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三、语文教学要做什么:关键是通过语言表达去感悟课文思想情感
语文教学还要做什么?最关键的一點就是要有意识地通过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去挖掘、发现渗透在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要弄明白是怎样渗透,如何渗透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回到言语运用上来,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其思想情感自然就流露了出来。即在学会语言文字运用和析词品句的基础上,学生能运用自己学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一点,笔者在第二次教学中得到了认识和提高。
如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历练表达来抒写“发愤”,突出“发愤”,写出“发愤”。先让学生交流所积累的关于“发愤”的精彩词句,这样既给学生一些提示,又能落实课标中“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一条。
语文学习是为了学会表达,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写作指导中,以往教师都会强调学生的写作意识。结果,学生的写作意识有了,但是写什么?为什么要写?怎么写?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追求的只是情感上的渲染与共鸣。对此,笔者认为如果能够从课文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去引申,可能更能凸显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同时也具有社会性,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渗透思想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的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经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词句及素材,把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过程想像着写下来,以此来填补课文中的空白。学生通过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和析词品句的训练,很快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写作任务。有的同学不仅用了好词好句来表达,还把一些相关联的材料融入到自己的表达中来。
语文教学要教什么,让学生学什么,怎样才能学好,看似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实也是简单的问题,语文离不开文字,文字离不开理解和感悟,学习文章和字词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运用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方法和出路。
参考文献
[1] 王景.语文教学的典型范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3.
[2] 王元华.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用教学[J].语文建设,2008(Z1).
[3] 李冲锋.讲台功能的转变[J].上海教育科研,2004(2).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