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的六个向度

2017-03-21李明高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奠基儿童游戏

李明高

小学语文怎么教,这是一个多元开放的话题。从理论研究者到一线教师,都能给出无数的答案,特别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涌现出许多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思想、新做法、新成果,提出了许多关于小学语文“教什么”“怎么教”的真知灼见。本人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关键是要把握以下六个向度。

一、儿童立场

儿童是教育的起点,是教育的主体,儿童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背离了这一命题,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就迷失了方向。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小学的语文就是儿童的语文。儿童立场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具体来说,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尊重儿童。渴望被尊重,这是人的本能,也是儿童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首先要尊重儿童的生命状态,“用儿童的眼睛去审视世界,用儿童的耳朵去凝听心声,用儿童的心智去思考问题”[1]。其次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心理,关注儿童的兴趣爱好,使小学语文教学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接近儿童,切合儿童的心理、感受、趣味、话语和思维方式,使儿童主动建构和悦纳。其三要尊重儿童的发展差异,不能用“一刀切”和“齐步走”来统一规范和要求每一个孩子,尤其要善于接纳那些“发展迟缓”的儿童,让“每一个”独特的生命尽情绽放。

第二是发现儿童。这是我们展开教学的关键。长期以来,我们总是用成人的思维去推测和设想儿童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我们并没有读懂儿童,更没有真正发现儿童。表现在教学上,我们喜欢把儿童当成一张随意涂抹的“白纸”;或将儿童“理想化”,用“揠苗助长”的方式对待儿童的发展;或将儿童“低矮化”,忽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和创造性。其实,儿童是一个期待“打开的世界”,当我们真正发现他们的时候,这个世界充盈着无限的潜能、生机和美好。

第三是引领儿童。引领儿童的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教学本质上说是一种引领。引领是什么?引领不是简单地教给儿童多少知识,而是一种在“发现”基础上的顺势而为,是为儿童搭建一个平台,点燃一支火把,是把儿童带到他们快乐的“果园”里去欣赏、攀援、品尝,去跳一跳“摘到果子”。

二、成长逻辑

“儿童”是生命成长的一个特定阶段。既然是一个成长阶段,就必然显示出其生命发展的阶段性和独特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然要尊重儿童在这一特定阶段所特有的成长逻辑。

首先要遵循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节律和次序。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按照儿童内在发展的自然顺序进行,不能揠苗助长,不能操之过急,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急切地驱赶他们远离童年,要有足够的耐心,静待“生命的花开”。

其次要把儿童当着“成长中的人”。成长意味着什么?成长意味着他们还显得稚嫩,还不够成熟,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还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错误”。其实,这些成人看来的所谓“稚嫩”“问题”和“错误”恰恰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资源,这是他们探索世界、发现创造、不断成长和成熟的重要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断地尝试错误和体验成功,凭着对生活理解的逐渐积累与反思,慢慢地完善着自己的行为、完善着人格的发展。

其三是要基于儿童生命成長的需求来设计和开展我们的教学。教学只有遵循并不断调适自身以符合儿童生命成长的内在逻辑,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儿童生命成长的教学。那么,究竟如何基于儿童的生命成长来设计和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呢?这里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呵护”,儿童的成长如同小树的成长,我们要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土壤、水分、阳光,培植生命成长的沃土。第二个是“唤醒”,唤醒儿童内在的生命潜能,唤醒儿童的超越意识,唤醒儿童学语文的兴趣。第三个是“激励”,给他们以生长和进步的力量,鼓舞儿童在语文学习的丛林深处自信而快乐地行走,一路欢歌一路笑语。

三、游戏精神

儿童天生就是一个游戏者,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接触世界、感悟生活、参与学习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彰显儿童的游戏精神,实现教学与游戏的深度融合。游戏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目前的提法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游戏精神,其核心有三个方面。

第一,自由精神。表现为在学习活动中,儿童是解放的,没有压制和冷漠,没有焦虑和不安,他们以完全的自愿自觉徜徉并专注沉迷于其中,从活动的参加,到活动中规则的接受、义务的承担、困难的征服,都建立在自主选择和自觉担当的基础之上,他们自主发挥、自我展示、自然发展,在一种“非功利化”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下享受着天性、享受着乐趣、享受着进步与成长,实现着生命内在的自由。

第二,愉悦精神。“游戏的本质是参与者产生愉悦,获得刺激、满足、解脱与快感,缓解辛劳造成的身心疲惫,释放生活过程中积累的不快与压抑、压力,产生并保持工作、学习上的轻松、旺盛和进取的生理与心理动力。”[2]语文教学中的愉悦精神,就是要唤起儿童对学习的内在兴趣,感到学习是快乐的、有趣的、好玩的;同时,又是满足的,超越的,富有挑战性的。儿童在愉悦的状态下好奇着、探索着、发现着,娱乐中包含着发展,发展中体验着欢乐。

第三,创造精神。游戏虽然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并受一定规则的约束,但它的内在精神却是开放的、变化的,容纳着无限的可能,充满了创新的品格。面对游戏中的种种选择以及由此带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游戏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由展开想象,以不同的方式表现自我,满怀热情地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尽情释放着自己内在的生命潜能。这也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彰显的精神。

四、语文味道

“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也好,理解为语言文学也好,理解为语言文章也好,“语文姓语”这是毋庸置疑的。语文既然姓语,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必须坚守语文的自觉,用语文的方式上语文课,让语文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什么是“语文味”?程少堂先生认为:“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3]王崧舟认为:“语文味”表现为“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4]。陈钟梁先生认为:“辨词析句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因为在不少名家名篇中,一些原始的、最细小的问题,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标点,有时却是最基本、最有质量、最含有语文味的,而且,往往是全息的,能够带动全文的。”[5]

尽管以上专家关于“语文味”的论述有些差异,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这就是语文教学要回归语文的本体,抓住“语言”这个关键,引导儿童去理解、揣摩、感悟、品味、积累、运用,让孩子在“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咬文嚼字”“圈点勾画”中走向深度的语文学习。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立科之本,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抓住“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关键,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触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接触言语,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实现语文教学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

五、开放视野

小学语文到底姓“小”还是姓“大”?这曾经是一度热议的话题。其实,这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争论,因为双方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认为“小语姓小”是就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和对象性而言的,而强调“小语姓大”是就小学语文的教学视野和丰富内容而言的。笔者这里所说的就是后者。小学语文必须树立开放的视野,让敞开的语文与敞开的儿童美丽相遇。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要与多彩的生活“链接”。语文不是封闭的系统,而是与生活密切关联的开放体系。我们不能把孩子的语文视野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和教学书的狭窄天地里,要引导儿童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走向生活的“百草园”,用语文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体验生活和表达生活,接纳来自四面八方的语文活水,在与生活的亲密接触中提升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提高素养,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

其二,小学语文教学要引导儿童学习和接纳多元文化。小学语文教学,不一定要让儿童学习多少内容,但一定要培养儿童开放的语文意识,引导他们以大视野和大气度去对待人类有价值的文化,乐于接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多彩文化,避免形成文化的“保守主义”“封闭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让儿童在丰富的语文世界里感受多元文化的天光云影,领略缤纷灿烂的语文风景。

其三,小学语文教学要尝试开放式教学方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和语文学习方式必须与时俱进。语文学习的场地,不一定是教室,可以是社区,可以是大自然。语文学习的媒介,不一定是书本,也可以是电视和网络。语文教学的方式不再单一,而是走向生动和多样,“以学定教”让语文教学方式变得更加开放。“话题”“专题”“问题”成了课堂师生关注的焦点,“探究”“对话”“体验”“呈现”成了师生课堂上最重要的行为动词。主题学习、项目学习、交互学习、研究性学习、超文本学习等新颖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儿童的学习热情、学习个性得以进一步彰显。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以积极的心态去学习、适应和探索。

其四,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资源”意识。语文教材作为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凭借,它凝聚着编者的语文理想、语文情怀和语文智慧,显然具有举足轻重的经典性和示范性。但是,语文教材绝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资源,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樹立正确的教材观。一方面,我们要用好语文教材这个“例子”,以“例子”为抓手,通过学习、研读、整合、拓展等多样化的形式,最有效地发挥教材的功能,丰富语文教材的资源内涵,使之在“有限”和“无限”之间建立起适切性的融通;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以前瞻性的眼光,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一些洋溢着时代光彩、具有语文内蕴和经典潜质的优质资源,不断激活语文课堂的活力,让儿童在“大资源”的背景下真正领悟到语文的博大、丰厚与深刻。

六、奠基意义

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为儿童今后的生命成长奠基的阶段,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那么,究竟奠什么基呢?在这一点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说得很清楚:“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6]。这里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三个“奠基”:一是“工具奠基”,二是“人文奠基”,三是“发展奠基”。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理所当然要体现这三个“奠基”。但是,小学阶段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它还承担着为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语文学习“奠基”的重任。

那么,如何理解“奠基”呢?究竟要奠多高、多厚的基呢?在这方面,我们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误区,似乎“奠基”就是要强化知识的学习,就是“缺什么补什么”,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小学的课程越来越多,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学习的难度越来越深,儿童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难以承受。这样的“奠基”除了压垮孩子,还有什么意义呢?

孙双金老师说得好:“13岁以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积累的语文,种子的语文,经典的语文,综合的语文, 是暂时不求甚解、逐步反刍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7]是的,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儿童的心田里播撒语文的种子,激励他们热爱语文、喜欢语文,兴味盎然地走进母语的故乡,过有意义、有品质的语文生活,为其未来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语文根基。

参考文献

[1] 赖伙琪.我们应抱什么样的儿童立场[J].人民教育,2013(23).

[2] 田殿山.论游戏与小学教学游戏组织[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

[3] 程少堂.“语文味”究竟是什么[J].语文学刊,2009(5).

[4] 王崧舟.好课三味[J].语文教学通讯,2004(10).

[5] 陈钟梁.回归自然,呼唤宁静[J].中学语文,2003(4).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 孙双金.13岁以前的语文——重构小学语文体系[J].人民教育,2009(21).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奠基儿童游戏
悼童老
练就一手好字 奠基幸福人生——晋江市华泰实验小学拓展型课程“一手硬笔好字”实践研究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沙赫特:现代心理健康研究的奠基者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如何奠基形而上学:康德与海德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