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

2017-03-21崔江婉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对策大学生

【摘 要】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情境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学习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益的行为。本文分析了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从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面提出了应对课堂问题行为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对策

一、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情境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的、妨碍及干扰课堂学习活动正常进行的或影响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益的行为。根据课堂问题行为的外显特征分为显性课堂问题行为和隐性课堂问题行为。

显性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公开显露、教师和其他同学能明显察觉到并且是由学生有意为之的行为。如:无故逃课、旷课、迟到;随意走动、进出教室;课上睡觉、吃东西等等;隐性课堂问题行为一般不会明显地影响课堂秩序或者妨碍正常的教学活动,其主要表现为:上课时发呆走神,无法专心上课;课堂上始终沉默,从不主动回答问题;因不喜欢某一门课程或某一门课的教师,而产生厌倦和抵制情绪等等。

二、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分析

导致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有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會的原因等等。以下就从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面看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1)年龄因素。在校大学生平均年龄都在18—24岁之间,身心发展日益成熟,却又没有完全成熟,自控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差,受挫能力弱。当大学生的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者其基本需要遭到威胁或破坏时,就会导致紧张和焦虑,这种挫折后的情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会直接转化为课堂问题行为。

(2)缺乏正确的知识价值取向。大学校园文化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同强调“实用性”,而学生对“实用性”的理解只限于是否能帮他们考到各种资格证,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师教学态度不认真。有些教师从来不抓课堂教学纪律,学生听不听他根本不关心,上完课就走人;有些教师不注重教学质量,教学方法老旧,照本宣科,不与学生互动。

(2)教师课堂组织管理能力较差。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各种要素进行调控,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营造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和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等。

(3)教师缺乏人格魅力。教师人格是指教师应具备的优良的情感及意志结构、合理的心理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

(三)学校因素

(1) 学校环境建设。无论是学校的硬环境建设,如教学场所、生活服务,还是软环境建设,如学校的文化氛围、教育理念、教学特色、教学科研水平、学生的就业情况、学校的管理规范程度,都会使学生对学校的印象产生影响,这些都可能会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影响。

(2) 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有时一天课很少,过于松散;有时全天课时排的很满,太紧张,;课程类型设置不合适。当代主要的课程类型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三大类型。大部分学生把精力放在自己的专业课程上,而对非专业课程尤其是学校的公开课,是课堂问题行为的重灾区。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

(一)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是要端正大学生学习动机。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辅导,使他们清楚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并把社会赋予大学生的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心的需要,进而变成他们学习的动力。二是要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课堂问题行为的根本矫正在于把良好的行为模式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与行动。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客观、准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自信而不骄傲、谦虚而不自卑的良好品质。

(二)对教育者来说,一是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爱岗敬业的教师能以他自身良好的道德形象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良好教育素养的教师能通过他精湛的教学技能,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树立他的文化形象,为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导向作用。二是要充实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充满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反之,内容单一、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则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反感、焦虑,从而引发课堂问题行为。因此,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加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三)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协调活动,课堂中的教学气氛和师生关系应是和谐友好的,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应是组织者、管理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教师应主动接近学生,用鼓励、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彼此真诚交流,对学生行为产生积极导向,对问题行为不是采取回避,而是通过多种有效策略矫正,建立良好的课堂运行秩序,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减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

(四)建设良好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即学校文化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精神层面主要包括学校的校风,文化氛围、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等。精神层面的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因此,良好的学校文化除了在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加强建设外,更应关注精神层面的建设,积极向上、民主和谐、积极探索的校风和文化氛围,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学生耳濡目染,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升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追求自我发展的最大化,体验知识的内在价值,进而消除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因素。

作者简介:崔江婉(1992-),女,汉族,籍贯:山西省河津市,研究生,法学硕士,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孙影娟.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及其特征分析[J].世纪桥,2009(4).

[2]李晓红.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探讨[J].陇东学院学报,2009,20(4).

[3]金怡,姚本先.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23(1).

猜你喜欢

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