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在中国不再“高流行”
2017-03-21崔富强
专家简介
崔富强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学系主任、研究员,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乙肝专家组成员,世界卫生组织疫苗十年行动计划工作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重点研究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流行病学、免疫预防、乙肝病毒的母婴阻断、高危人群免疫等。
我国是乙肝病毒感染率较高的国家,在没有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及血液筛查等干预措施前,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10%左右,5岁以下儿童HBsAg携带率与成人接近,儿童早期感染是造成我国乙肝病毒高感染率的主要原因。
乙肝病毒感染率已大大降低
1992年、2006年和2014年,在卫生部(国家计生卫生委)的组织领导下,由重大专项经费给予支持,我国开展了3次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我国人群HBsAg流行率为7.18%,与1992年(9.75%)相比下降了26%。其中,1~4岁儿童HBsAg流行率为0.96%,与1992年(9.67%)相比下降了90%!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我国已经从乙肝病毒感染高流行区过度为中流行区国家,并提前实现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提出的“到2017年将5岁以下儿童HBsAg流行率降到1%以下”的控制目标。
2014年开展的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29岁人群HBsAg流行率降至2.64%;1~4岁人群HBsAg流行率为0.32%,与2006年(0.96%)相比,又下降了67%。这些调查数据不仅客观评价了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的现状,也证实我国乙肝的控制成效显著。
乙肝相关死亡数,短期内不会下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资料显示,我国新发乙肝病例数近年来明显下降,从2005年的7.5/10万,下降到2015年的4.9/10万。但是,我国既往感染者众多,部分感染者得不到及时诊治,由此导致的死亡人数短期内不会出现下降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我国每年因乙肝感染导致的死亡人数为30万例,占全球的1/2。
4大努力,换来乙肝防控巨大成就
我国在防治乙肝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被誉为21世纪公共卫生领域最重大的成就之一。2014年2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向中国政府颁奖,表彰我国在防控儿童乙肝病毒感染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基于四方面。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我国根据乙肝感染的疾病负担,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性防控策略,优先保证新生儿和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对献血人群筛查HBsAg。
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发挥了关键作用,从根本上减少了儿童新发乙肝病毒感染。1986年,我国研制成功乙肝疫苗并开始在部分地区实施接种。1992年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从1992年到2015年,我国累计接种乙肝疫苗超过10亿剂次,其中新生儿接种超过3亿人次。从2012年起,我国对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聯合免疫,进一步提高了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率。此外,一些省市已开始对高危人群实施乙肝疫苗免疫策略。
中国乙肝疫苗接种和HBsAg流行率逐年变化趋势
控制感染,规范诊治 加强医源性感染的控制和规范诊治,在降低新发感染、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我国开始对献血人员筛查HBsAg;1998年,颁布《献血法》,2015年开始对HBsAg阴性献血人员进行HBV DNA检测,大大降低了因输血和血制品引起乙肝病毒感染的风险。2000年后,我国全面推行一次性注射器,大大减少了因不安全注射而导致的乙肝病毒传播。各医院加强对诊疗、检测、消毒等方面的规范管理,预防了乙肝病毒医源性感染。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共同发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并于2010年和2015年进行了修订,对规范我国乙肝诊治、加强患者管理和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逐步健全法制,消除乙肝歧视 2005年以来,我国政府对反对乙肝歧视日益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保护乙肝病毒感染者在入学、入托、就业方面的权利。
持续降低乙肝病毒感染,面临4大挑战
如果按照当前的措施和策略,我国人群HBsAg携带率将会逐步降低,估计到2030年可低于4%;2050年后低于2%,5岁以下儿童HBsAg携带率将会持续低于0.1%。但要实现这些目标,还面临一些挑战。只有不断完善和加强我国的乙肝防控策略,才能更快实现以上目标。
现行免疫策略不能完全阻断母婴传播和水平传播 目前,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为7.6%以下;但对血清HBV DNA水平?106 IU/ml(国际单位/毫升)母亲所生的新生儿,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可高达9.25%。尤其在西部农村地区和一些边远地区,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和3针全程覆盖率较低,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更高。目前,我国每年约有5万名新生儿因阻断失败而感染乙肝病毒。
高危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高 高危人群的乙肝病毒感染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如男同性恋者、急性乙肝患者的配偶、医务人员(血液透析、外科、口腔科、化验室)等。高危人群是我国急性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人群,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慢性乙肝患者治疗率低,且多数使用低效高耐药抗病毒药物 据估计,我国有2 800万例慢性乙肝患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其中740万例需要优先治疗。但目前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约350万例,仅占12.5%,主要原因是不能承受高昂的治疗费用。因此,国家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降低药品价格,对需要治疗的患者实施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公众对乙肝认知度低,仍存在社会歧视 我国对乙肝的歧视根深蒂固,造成了很多因歧视导致的社会矛盾,主要原因在于对乙肝防治知识了解不够。乙肝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学和法学问题,值得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公众的科学知识需要进一步提高。
要做好乙肝防控工作,下一步,需要建立政府统一协调、多部门参与的乙肝防控机制或工作平台,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乙肝防控目标和可实施的操作方案。同时,还需要加强科研投入,探索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指导防控工作的科学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