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开放式创新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
2017-03-20杨松
杨 松
(淮阴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经济与管理】
我国开放式创新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
杨 松
(淮阴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开放式创新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相互补充的创新资源实现创新,关键是外部创新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以及内外创新资源的整合。该现象近年来在国内成为研究热点,内容涉及开放式创新内涵、创新模式、创新绩效、创新的实施等多个视角。未来,该领域研究可着力于创新绩效测量、成本和风险以及中国的特殊国情。
开放式创新;创新绩效;创新模式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创新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知识和技术的需要,现代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仅仅来自于内部显然是不足的。当前,封闭式创新模式面临如下挑战:企业研发成本增加,技术人员流动性加大,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竞争全球化,知识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等。全球化发展有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所需资源,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合作研发、联盟、并购、外包等方式获取来源广泛的知识、信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国际上许多知名企业如宝洁、诺基亚、波音、苹果和IBM公司等都充分利用外部的创新力量进行开放式创新,通过有效整合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进行不断创新以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
Henry W. Chesbrough经过研究发现,有些处于行业领导者地位的企业却未能从创新中获益,一些优秀的成果也没能产生相应的绩效,于是提出了一种新的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认为企业在发展新技术的过程中应该将内部和外部有价值的创意结合在一起,并同时使用内部和外部两条市场通道。企业内部创意也可通过外部渠道实现市场化,摆脱企业当前业务范围的束缚,以获得超额利润[1]。
开放式创新已经成为近十几年来创新管理领域讨论的热点。我国针对开放式创新研究起步较晚。笔者以“开放式创新”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查询,发现自2003年以来,在经济与管理科学以及社会科学领域国内学者共发表论文1 455篇,其中2003年仅1篇,然后开始逐年增加并在2015年达到287篇。
表1 开放式创新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献
表1列出了6篇高被引文章,从研究主题来看,目前学界比较关注创新绩效评价以及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这也说明创新绩效受到比较多的关注,而且国内学者倾向于使用量化分析方法论证开放式创新和创新绩效的关系。另外,开放度及其测度也受到较多关注。
关于开放式创新研究的主要议题、学者、单位、来源期刊等概况见表2。以上检索结果表明,开放式创新研究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表2 国内开放性创新研究概况
注:本次检索时间为2016年5月2日。
二、开放式创新研究现状
(一)开放式创新概念。
Chesbrough最早从企业层面对开放式创新进行了界定:指创新资源跨越组织边界流动,有价值的创意可以从企业内部和外部获得,内部技术的商业化路径也可以从企业内部或外部进行(内部资源的外部化,外部资源的内部化)。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边界是可以渗透的,与封闭式创新模式相比,开放式创新可以通过合作,让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所有聪明人都为企业工作。杨武从知识产权视角研究,认为开放式创新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知识产权管理,开放式创新是企业鼓励和探索范围广泛的内部和外部创新机会来源的一种战略行为,既包括利用外部创新源,也包括使用、管理、运用知识产权方面的变革[2];后锐从有效利用外部资源角度对概念作了一些延伸[3]。郑小平对开放式创新理论进行了归纳,构造了开放式创新理论模型[4]。陈钰芬和陈劲认为开放式创新是一种注重吸纳更多的创新要素、以创新利益相关者为基准的多主体创新模式[5]。王园园对国外开放式创新的定义进行了梳理,认为概念、定义的不统一使得该理论基础存在不扎实嫌疑,也使得该理论外部有效性大打折扣[6]。从以上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开放式创新概念研究方面主要体现为概念介绍和国外文献综述,较少对开放式创新进行深入探索。
(二)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
开放式创新有利于创新绩效提高和改善。
赵广风、马志强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认为,开放式创新提高组织绩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获取市场信息资源和外部技术资源以弥补企业内部创新资源的不足,进而提高创新绩效;二是将企业内部技术通过技术转让、技术许可等方式实现外部市场化,进而提高组织绩效[7]。
国内很多学者对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是否通过中介变量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开放式创新直接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且呈正向线性关系。也有学者认为呈现倒U型关系。陈钰芬和陈劲利用209家中国创新型企业问卷调查数据,认为开放式创新通过获取市场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弥补了企业内部创新能力的不足,进而提高了创新绩效[5]。孙旭利用22个城市1 279家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研究揭示开放式创新广度显著影响企业创新绩效[8]。张振刚利用中国华南地区119家企业问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内向型和外向型开放创新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9]。但开放式创新的程度也不是越高越好。由于我国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开放度比较低,所以创新活动的开放性有利于提高组织绩效。但是对于科技驱动型企业,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10]。这类实证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和量表获得一手数据,采用社会统计方法和结构方程方法进行验证。
第二种类型是开放式创新通过其他中介变量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梅强等通过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案例研究,发现企业自主创新和开放式创新可能通过相互协调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11]。彭正龙探讨了开放式创新模式下资源共享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引入知识转移作为中介变量,发现知识转移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12]。蒋旭灿等使用环境动荡性作为中介调节变量研究了创新资源共享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环境动荡性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13]。阳银娟和陈劲探讨了市场导向的调节作用,发现市场导向通过影响市场开放度进而提高企业创新绩效[14]。这种类型把开放式创新作为环境变量,通过增加知识转移、环境动荡、市场导向等中介变量考察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以上研究关于创新绩效度量指标选取上差异较大,如蔡宁通过构造财务绩效指标和战略绩效指标从两个维度19个指标来测量开放式创新[15];陈艳等主要通过新产品销售率、新产品开发成本和专利申请数量3个指标来衡量创新绩效[16];杨百寅主要采用技术进步、效益提升和创新能力3个指标来衡量创新绩效[17]。由此可见,对于创新绩效的度量指标选择上,还没有形成统一共识。
(三)开放式创新模式。
1.横向模式。
孙赵勇等基于技术研发分工视角分析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不同类型研发方面的优势,消除技术创新中的风险,认为由于技术就有一定程度的外部性,需要政府给予相应的补贴[18];吴婷等认为,在开放式创新体系下,产学研联盟成员的知识共享具有避免知识创新重复、降低创新成本、缩短创新周期、分散创新风险等优势[19]。
2.纵向模式。
王炳福认为开放式创新网络是以中小企业为核心的星形拓扑结构,由企业和其他企业构成横向环形网络结构,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构成纵向总线形网络结构,网络之间不同主体之间知识迁移促进网络竞争力提升[20]。韦铁运用博弈论方法,构造了一个基于企业、供应商、顾客三方参与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表明,随着创新模型的开放,将有更多参与者被吸引到企业创新中,有利于提高各方及整体福利[21]。
(四)开放式创新模式延伸研究。
1.开放式创新模式知识管理。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三条线索:一是知识产权视角。如胡承浩等认为,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通过实施合作与双赢的知识产权战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22]。柴金燕认为,企业知识产权应该采用开放战略,进行自主创新,建立合作共享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二是知识治理视角。王红丽等认为,开放式创新不仅是知识管理问题,更是知识治理问题。作者构建了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一个知识治理影响因素框架,通过多元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交互效应[23]。谷峰描述了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治理的“双元型内生式”作用机理[24]。三是知识转移视角。孟庆敏,梅强研究了开放式创新环境下,制造业和科技服务业进行知识转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并从政府、制造业和服务业三个层面提出一些建议[25]。此外,还有学者探讨了知识共享动力和知识产权的风险[26][27]。
2.开放式创新模式资源共享管理。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及资源共享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王海花等找出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创新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28]。彭正龙等以知识转移作为中介变量研究了资源共享对创新绩效产生的影响[12]。蒋旭灿等以环境动荡为中介变量研究资源共享对创新绩效的作用[13]。
(五)开放式创新研究对象。
1.以企业为研究对象。
这方面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以大企业为例进行研究。如汪涛等以深圳光华伟业为例研究企业如何实施开放式创新[29];李从东等利用LED照明为例研究开放性创新模型[30];孙韶馥等以IBM为例研究科技型企业成长路径[31];黄速建等以天士力集团为例研究开放式创新实践模式及效果[32];梅菁对华为公司实施开放式创新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33];江积海分析京东方的开放性知识创新[34]。第二种类型是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如戴圆圆、梅强等以苏州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考察开放式技术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35]。李文元、梅强等构建了基于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中小企业开放性创新模型[36]。高翠娟研究了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动因和策略[37]。
2.以产业为研究对象。
李文元等基于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式创新模式[38];梅强、傅金辉等研究了高技术服务业开放式创新价值链构造[39];牟绍波、黄雷认为,高科技产业集群应树立开放式创新意识,培育创新文化和创新平台,提高产业集群创新能力[40]。
(六)开放式创新实施。
学者从不同角度探索开放式创新的具体实施。一种是知识管理视角。如董黎晖等从知识管理视角出发,将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分解为发明能力、吸收能力、转换能力、连接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吸能力,并研究了中小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的有效途径[41]。二是组织视角。如陈劲等从组织变革视角,认为开放式创新始于组织结构调整,企业外部网络建设借助于公司高层和内部员工个人社会网络[42]。盛济川等从技术路线图视角,认为企业采取何种组织模式以有效利用内部和外部的知识和技术是企业成功的关键[43]。三是以大型企业为例实施开放式创新。如LED[30]、IBM[31]、天士力[32]、华为[33]等。
三、开放式创新研究未来展望
(一)加强开放式创新的内外资源整合研究。
开放式创新的关键是获取外部创新资源,通过内外资源的整合提高创新效率。因此,在开放式创新体制下,内外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是创新成功的关键。企业如何评估、管理和获取外部创新资源,如何整合内外创新资源,发挥协同效应,是研究的重点。
(二)加强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
开放式创新体系下,技术创新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需要多方密切协作的复杂系统。企业用于创新的投入除了通常意义上R&D以外,还应该包括非研发投入及用以提高创新能力的外部知识投入,需要构建有效的企业内外资源整合模型以指导企业更好地开展创新活动。未来研究还需要从不同角度和维度深入探讨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应考察开放式创新和企业文化及企业社会网络的关系,加强对企业文化影响对创新绩效研究。
(三)加强开放式创新绩效测量研究。
开放式创新绩效测量是一项复杂的、不确定的和难以度量的指标。现有文献选取测量创新绩效的指标差别比较大,有些由于数据的难以获得而使得选择的指标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创新绩效。因此,如何准确有效地测量企业创新绩效需要进一步研究。
(四)开放式创新的成本和风险需要引起重视。
开放式创新模式使得企业边界淡化。如果把知识、创意和信息与合作伙伴共享,则可能会带来许多不可预知的风险。过度开放也带来合作成本的增加,因为更多的合作伙伴的参与会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因素,导致协调困难和效率降低。专门知识的成本是不确定的,目前尚不确定开放式创新模式会涉及哪些交易费用,知识产权如何管理,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从风险角度看,企业的内部知识资源因为扩散而面临被模仿从而导致贬值的风险。企业如何发挥开放式创新的优势又能控制其风险?值得进一步探索。
(五)中国的特殊情景因素也要加以考虑。
当前以中国管理实践为背景的开放式创新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中国特殊国情如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政府对市场的参与程度相比西方要高、企业之间相互信任不足等因素会导致开放式创新的模式、具体实施以及风险等方面与国外必然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模仿和照搬国外的研究结论,需要结合中国的特定情景构建适合本土的开放式创新理论框架和实施模式。
[1] Chesbrough H.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2] 杨武.基于开放式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理论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311-314.
[3] 后锐,张毕西.企业开放式创新:概念、模型及其风险规避[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3):140-142.
[4] 郑小平,刘立京,蒋美英.企业开放式创新的产权欲望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7(3):42-45.
[5] 陈钰芬,陈劲.开放式创新促进创新绩效的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09(4):1-9.
[6] 王圆圆,刘国新,郎坤.开放式创新的外部有效性研究[J].管理学刊,2011(1):22-25.
[7] 赵广凤,马志强.开放式创新研究述评及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1):155-160.
[8] 孙旭,谢富纪,陈宏权,等.开放式创新广度、外部环境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J].中国科技论坛,2015(10):80-85.
[9] 张振刚,陈志明,李云健.开放式创新、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5(3):49-56.
[10] 储节旺,李善圆.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4):18-22.
[11] 梅强,戴园园.开放式创新与自主创新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研究——基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多案例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6):44-48.
[12] 彭正龙,王海花,蒋旭灿.开放式创新模式下资源共享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知识转移的中介效应[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48-53.
[13] 蒋旭灿,王海花,彭正龙.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创新资源共享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环境动荡性的调节效应[J].科学管理研究,2011(3):5-10.
[14] 阳银娟,陈劲.开放式创新中市场导向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5(3):103-110.
[15] 蔡宁,闫春.开放式创新绩效的测度: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J].科学学研究,2013(3):469-480.
[16] 陈艳,范炳全.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1):24-35.
[17] 杨百寅,高昂.企业创新管理方式选择与创新绩效研究[J].科研管理,2013(3):41-49.
[18] 孙赵勇,任保平.技术研发分工视角下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7):16-19.
[19] 吴婷,李德勇,吴绍波,等.基于开放式创新的产学研联盟知识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10(3):99-102.
[20] 王炳富,张书慧.开放式创新网络知识转移拓扑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9):165-167.
[21] 韦铁,鲁若愚.多主体参与的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1(3):133-138.
[22] 胡承浩,金明浩.论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J].科技与法律,2008(2):49-53.
[23] 王红丽,彭正龙,谷峰,等.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知识治理绩效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6):949-960.
[24] 谷峰.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治理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机理[J].情报杂志,2011(6):135-138.
[25] 孟庆敏,梅强.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企业的知识转移过程研究——以某校技术转移中心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3):137-147.
[26] 彭正龙,蒋旭灿,王海花.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组织间知识共享动力因素建模[J].情报杂志,2011(8):163-168.
[27] 葛秋萍.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转移的产权风险维度及防范[J].中国科技论坛,2011(11):102-106.
[28] 王海花,彭正龙,蒋旭灿.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创新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J].科研管理,2012(3):49-55.
[29] 汪涛,牟宇鹏,周玲,等.企业如何实现开放式创新——基于光华伟业的案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10):112-121.
[30] 李从东,郜博,汤勇力.基于开放式创新的新兴技术商业模型——以LED照明产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6):1-5.
[31] 孙韶馥,林莉.开放式创新视角下的科技型企业成长研究——以IBM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1(12):94-96.
[32] 黄速建,王欣,叶树光,等.开放式系统创新模式研究——以天士力集团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0(2):130-139.
[33] 梅菁.华为公司实行开放式创新的案例分析与研究[J].品牌,2015(8):74-76.
[34] 江积海.基于价值网络的开放式创新——京东方的案例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4):60-67.
[35] 戴园园,梅强,查颖冬.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创新战略研究——开放式创新与自主创新交互作用机制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2(6):27-31.
[36] 李文元,梅强,顾桂芳.基于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6):5-8.
[37] 高翠娟,王艳秋.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动因及策略[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65-167.
[38] 李文元,张茜,张鑫.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基于文献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3(3):105-112.
[39] 梅强,傅金辉,李文元.高技术服务业开放式创新的价值链模型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4):65-69.
[40] 牟绍波,黄雷.高科技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研究[J].经济纵横,2013(5):57-60.
[41] 董黎晖,宋国防,赵璋.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提升途径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6):39-44.
[42] 陈劲,吴航,金珺.企业如何实施开放式创新:组织变革的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4-80.
[43] 盛济川,吉敏,朱晓东.内向和外向开放式创新组织模式研究——基于技术路线图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3(8):1268-1274.
责任编辑:孙义清
F062.9
A
1007-8444(2017)02-0204-05
2016-10-10
杨松,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创新与创业管理、农村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