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皖边区教师专业素质研究
2017-03-20刘中猛
刘中猛
(淮阴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历史学】
苏皖边区教师专业素质研究
刘中猛
(淮阴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苏皖边区政府十分重视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采取多方措施,构建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打造了一支思想过硬,专业素质较高,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同时也存在边区政府更关注加强教师专业情意,而对提高专业知识不够重视,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的不足。
苏皖边区;基础教育;教师;专业素质
苏皖边区是在苏中、苏北、淮南和淮北四块根据地基础上形成的。1945年10月,边区政府在清江市(今淮安市)成立。边区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在《施政纲领》中明确提出:“普及成人教育,提倡民办教育,改造小学私塾,开展教师生活,促进文化教育界民主团结,辅助文化团体的建立及出版事业。”[1]边区政府存在的一年多时间内,教育事业获得了较快发展。1946年,边区共有近百所中等以上学校,一万所小学和五万个各式群众学习组织。[2]抗战结束时有中小学教师两万多人,1949年更逾46 000人[3]105,他们的主要来源是旧式学校的教师、民主政府新中学的毕业生和翻身的农村贫困知识分子,第三类是教师的主体。[4]182
面对快速发展的教育事业,如何提升这支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使其更好地胜任教育工作,成为边区政府一项紧迫的任务。1941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该决定同时适用于各抗日根据地。《决定》提出:“改善教员质量是学校办好的一个决定条件……对现有各校教员,应根据新的标准分别审查处理之,中宣部应给各校专任教员以实际帮助,提高他们的质量,对教员的政治的与物质的待遇,应改善之。”[5]边区政府副主席刘瑞龙指出:“我们不要看到教员和学生数量就高兴,还要提高质量。”[4]24
教师专业素质是教师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对于教师“在思想、道德品质、文化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达到的水平及在这些方面的学习和实践过程”[6],通常可从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方面予以考量。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分为教师自我发展和组织促进发展两种途径,前者指教师个人通过进修和自习主动提升素质水平,后者指“从组织建设的角度,通过有计划的培训,外部采取措施帮助教师提高职业素质的过程”[7]。学界对苏皖边区政府教师群体的研究甚少,主要集中于教师队伍的形成、发展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等方面,而对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付之阙如。本文拟从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个维度对边区政府提升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专业素质的制度建设进行初步探讨。
一、专业情意
专业情意指教师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政策,投身于奉献人民教育事业的意愿和主动性。认同党的教育方针,甘于和乐于从事教育是边区教师首要和最为重要的专业情意,与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息息相关,脱离这一点的教育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行为,“孤立地办教育,使学校置身于社会之外,不与现实相联系,那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很危险和错误的。一旦教育为政治服务,为生产服务,学校顿时显得生机勃勃”[8]133。
1940年3月,《中央关于开展抗日民主地区的国民教育的指示》中明确要求:应“确定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这即是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与方法为出发点的关于民族民主革命的教育与科学的教育”[9]。苏皖边区政府认真贯彻中央指示,结合边区实际,主要从教师选任和教师培训两方面保障教师专业情意的正确取向。
(一)教师选任。
为保证教师队伍正确的思想政治立场和专业情意取向,边区政府遴选教师时将专业情意放在首位,把住入口关,构建打造思想统一和具有较高政治觉悟的教师队伍选任机制。如铜山地区“在选聘教师时,各级政府把教师的政治觉悟放在第一位。应聘者必须具备如下条件:积极参加抗日工作,文化、业务素质较好,热心解放区的新教育”[8]143。
然而在边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师资不足问题日益显现出来。边区教育厅副厅长戴伯韬说,尤其1943年随着各地中小学校的大量发展,顿感师资匮乏。正因如此,边区政府吸收了一大批非新式教育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当时中学教师主要由三类人员构成:原来的中学教师约占5/10,专科学校毕业者约占2/10,小学教师或其他部门抽调者约占3/10;小学教师来源有师范毕业生、初中毕业生、高小及私塾出身三类,分别占师资总数的2/10、5/10和3/10。[10]260-261因此,相较于选任,教师队伍的改造与培训成为边区政府更为重要的工作。
(二)教师培训。
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师队伍的教育背景日益多元化之际,边区政府将教师专业情意引导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教师培训和改造上。陈毅军长要求教师“要把教育事业看成终身教育”[4]24。边区政府号召教师将教育事业“作为终身的荣誉职业,以资鼓励”[4]221,纠正当时一些教师“为教育而教育”、改良主义的教育思想和“从改造学校达到改造社会”的理想主义主张[8]64。《人民日报》社论也呼吁关心教师的“政治生活,使他们有参加必要的会议,听报告看文件的计划”[4]17。在塾师改造中,边区政府希望他们有“正确的方向和认识”,注意“启发其自愿自觉的积极性,提高其要求进步、要求改革的热情”[4]163。
同时,边区政府成立各种研究组织,作为教师交流与统一思想的平台。1944年秋,苏中四分区专署举办“文教研究会”,轮流抽调教师定期学习,纠正了思想领域中存在的“自由职业”观、“正统”观、雇佣观和狭隘的地域观。文教研究会培养了教师的主人翁态度。他们回到工作岗位后,工作积极性都大大提高,对“共产党和抗日民主政府,从思想上接近了一步”[8]80。淮阴县在双庄召开国民教育座谈会,交流时政和教育方针,参会教师420人。灌云县则举行全县教师秋令营,有近300名教师参加。举办这些活动都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
1945年,边区一分区文教工作致力于教师质量的提高,有1 200名教师到文教研究会学习过,占该区教师1/3弱。同年,盐阜区中教研究班成立,目的是“加强根据地中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以适应培养抗战人才的需要”,“让大家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教育业务,提高政治与业务水平,做好新教育工作”。时任该区文教处长的戴伯韬在研究班提出了“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主张。通过组织学习和探讨,教师们“懂得了社会发展规律与形势发展趋向,认清自己应走的道路,加深对我党的认识,也加深了对民主政府一些正常的理解,从而愿意坚决拥护。有的人考虑放下种种思想包袱,克服家庭牵累,一心一意地干好工作”[8]125。
铜山县在平时组织教师学习之余,还利用假期组织教师系统学习。1944年暑假,教师汇集一起,学政治、学文化。县长任慎修做抗日形势报告,开展教师职责教育。通过集中学习,整顿了教师的思想与工作作风,为端正教风,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积极的先期干预。
通过教师改造与培训,边区政府统一了教师队伍思想,引导他们确立为新民主主义教育努力与献身的正确专业情意取向,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专业知识
具备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边区政府主要通过在师范学校、干部学校开设教育专业或设立教育(师范)学院培养中学师资,通过在有条件的中学附设师范科(师训班)或成立高中师范、初级师范、乡村师范和简易师范培养小学师资。1943年,刘瑞龙在边区第五次教育行政会议上指出,为满足继续训练师资的需要,边区各中学都要举办师范班。
(一)干部学校和中学附设教育专业(师范班)。
边区附设教育专业(师范班)的干部学校和中学参见表1。
表1 苏皖边区附设教育专业(师范班)的干部学校和中学一览表
本表依据江苏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撰写《华中苏皖革命根据地教育史》(1989年版)第107页编制
1944年成立的淮海中学设有师范科与师资训练班。前者修业年限为4年,课程有政治课、一般文化课、教育学与教学法。后者的学员从各县小学教师中分批抽调,训练内容首重政治教育,其次是业务学习,学习期限为一年。
(二)师范学校。
边区政府成立的师范学校参见表2。
边区政府开办的师范学校中以泰兴乡师和阜宁师范存续时间最久,影响最为深远。1942年下半年,盐阜联立中学师范部扩建为盐阜师范学校。1945年11月,边区政府将盐阜师范学校改为苏皖教育学院,于翌年2月开始招生,“培养能切实推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等学校教职员及文教区员、文科教员、县督学等文教行政干部”[11]。
表2 苏皖边区师范学校一览表
注:泰兴县乡师即南乡师,1943年春在倪许庄开设分校,为北乡师,1943年在戴家集也设有分校,为西乡师。此外新中国成立前苏北尚有淮海高师、盐城区师和扬州区师三所师范学校,情况不详
本表依据以下资料编制:黄德方《新中国成立前的江苏中等师范教育简况》,载《江苏教育史志资料》1989年第3期,第8页;宋荐戈《革命根据地师范教育述略》,载柏守逊等《师范群英光耀中华》,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169页;江苏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华中苏皖革命根据地教育史》,1989年,第59-60页
1945年,盐阜师范学校重订《实施大纲》,提出“培养人民的教师,以推行村学,开展群教,训练初干校长、教员、中干辅导员。以培养干部为人民服务。贯彻学用一致”的方针。学校分普通科、在教班、音乐组和简易科,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国文和数学等,两门课程均在第一学年开设。其中国文课程主要内容是:
(读和写)阅读及分析研究——有典型性的报告、通讯、记录,有价值的文艺作品、时评、社论、传单、标语、宣言等及日常应用文,研究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写作(主要的写通信、报告等文章)。[12]464-467
不难发现,国文课程多是与应用文体有关的内容,突出了实用性特点。
因战争的影响和师资紧缺,政治思想类等课程占全体课程比例较大,专业课程课时显著不足。1945年盐阜师范学校总课时数为746,其中国文只有9课时,数学为40课时[12]472-473,分别占总课时的0.01%和0.05%。1944年8月24日,苏中教育会议通过《关于师范学校问题的决议》,规定学生修业期为两年。但实践中学制可能更短,如1945年盐阜师范学校普通科为1年,在教班1年至1年半,音乐组8个月至1年,简易科半年至8个月。苏皖教育学院学制则为两年。专业课时不足和学制偏短严重制约了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对此,1946年3月,边区教育厅厅长刘季平在华中宣教大会中也说,当时“教师质量还很差(文化水平比过去低了)”[13]。
此外,边区政府还积极增加教师进修机会,如组织研究小组,举办假期讲习会、座谈会、讨论会等,协助他们成立教救会与各种学术研究会,促进教师间专业知识交流与自我发展提升。
三、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主要指教师为提高教学效果而采取的多元教学方式中体现出来的教学技能。边区政府提倡和鼓励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同时师范学校也将教学技能纳入课程体系。
(一)边区政府注重专业技能的教育政策。
边区教育初创时教学方式上仍多沿用旧式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老师在课程、教学乃至教材的选择与加工方面都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盐阜区即是其中一例,“教学法也仍是采用了注入式,教材拣取,多出于教师爱好,未能充分顾到学生接受能力”[4]123。再如初级小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边区政府教育指导思想的执行产生了偏离,仍用顺口溜的教学方式法,结果“儿童唱上了书,背得出书,但没有真正识字”。因此,边区政府指出,“对学用一致的方针,有很多教师还只停留在理论上的了解,没能把理论变成行动”[4]138,要求教学之前“能联系实际进行普遍深入的学习动员,教学时能从实际和实践出发”,至少应该“运用启发的方法,引起儿童学习兴趣和需要,运用讨论的方法,使儿童对问题的了解深刻,并重视学习”,避免学生单纯跟读老师的顺口溜式和老师一味将知识硬灌输,不顾学生接受能力和了解程度的注入式教学方式。[4]141
早在1942年9月底,盐阜行署发布的《中学暂行办法》和《中学暂行规程》,对中学课程设置与管理、经费、编制、课程、教学、训练、考核、教职员及学校行政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提出“须实行教学做合一,以求理论与实践一致,纠正主观主义与教条主义”的教学总方针。《规程》对教师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应统一,“统一在做上即实践上,因此需采取‘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教师对于“学生性情,应注意考察并启发其观察思考之能力及自动研究之精神”[4]199-202。1943年2月,第二次文教扩大会议后,盐阜区给各学校发布指示信,要求“克服师生中死读书、死教书的陈腐观念”[12]456。
1945年,边区召开第三次文教扩大会议,通过了进一步改革教育的决议,提出新教育方法应注重五点原则:
(1)集体的民主自觉,即通过集体用启发的方法来教导学生群众自动觉悟;取消主观主义的注入方法。
(2)对有工作经验及生活经验的学生应采取讨论总结方法,使经验与理论结合,上升为理论原则。
(3)对无工作经验之学生应着重实践,因此,各级学校可斟酌实际情况或随时参加实际生活或规定实习期,参与实际工作,务求理论与实践一致。
(4)因此,我们的一般教学过程为:工作生困难,困难生问题,问题生研究,研究生结论,结论再生行动。如此不断行动,不断提高理论。
(5)集中教学制。初干以上学校,除需时间较长之技术科外,应视需要将某些功课如政治科技业务科等集中一次上完,再教其他科目。[4]85-86
1946年4月,刘季平在总结边区教育时说,教学应本着科学精神,反对单纯注入式和死读书。要研究和了解教学对象,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历史、成分、出身和能力等进行启发式教育,务使他们自觉地进行学习。同时提倡实践,强调理论与实践一致,“各种小学教授训练班或讲习所,给他们必要训练”[4]77。《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教师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和忠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改进工作。老区的教师应侧重学习文化,研究教学方法,新区教师主要提高自己的政治认识,改变以前旧观点、旧方法和旧作风,确立新观点、新方法和新作风。[4]17
师范学校是边区发展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分为高级师范、初级师范或简易师范和师范训练班,课程均包括政治科、文化科和业务科。业务科就是教育类课程,一般有新民主主义教育论、教育问题研究、心理学和各科教学法,占整个课程体系的40%—50%[10]241。盐阜师范学校在集中授课的课程中,开设《新民主主义教育概论》(40课时)、《教育心理》(20课时)、《教育问题研究》(80课时)和实习课程(120课时)。在分散课程中开展活动是盐阜师范重要特色之一,分为学教、社会、生产、健康和艺术四种,学教活动8课时,占60课时的13%强。师范学校的业务课程和活动课程成为提升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要保障。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探索。
在边区政府大力倡导下,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技能。
1947年,边区第十一行政区第一高中校长成克坚提议“应注意传播教学经验……定期召开教师小型的短期讲习会,研究时事,研究教材,搞通课本”[4]183。传统私塾教学方式不能适应新民主主义教育要求,教师应“讲解与背诵并重,使儿童易于领悟……尽多采用启发式,以引起儿童学习动机……儿童各项作业,塾师应详细批订,每两月或一月举行测验一次,以检查儿童接受之程度”[4]224。
刘瑞龙说,他曾见一小学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虽未亲见实际效果,但这种改良教学的精神和创造新教学方法是值得肯定的。有的教师则结合学生实际和兴趣,以话剧角色扮演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兴化县朱严师范教师朱大明能够联系阶级斗争和生产实际进行教学和宣传,组织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颇受学生家长欢迎,给该校教师较大的启发。
报刊成为教师交流教学经验的媒介之一。1947年春,阜东县教联会创办教学研究刊物《教育通讯》,以报道全县教研情况和探讨各科教学方法为主要内容,刊物共出十多期。
经过边区政府和教师的共同努力,边区学校教学方式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不少学校“注意常规训练和儿童自学能力的培养”,“儿童大部分能认真学习,成绩也不坏,教材内容能重视应用”,“教师负责,教学认真”[4]136。
四、结语
苏皖边区的教师专业素质具有鲜明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打造了一支有新式思想,能够胜任教学的教师队伍。
经过边区政府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制度建设与努力,边区培养了一支思想过硬、专业素质较好、能胜任教学的教师队伍,有力地促进和保证了边区教育事业的发展。1944年初,华中根据地有中等学校124所,学生18 478人,教职员1 272人。小学5 368所,学生401 187人,教职员11 389人。[3]361946年4月26日,华中局宣传部副部长冯定在华中宣教大会作总结报告中说,当时全边区共有中学77所,学生15 916名,教师1 803名,小学8 688所,454 359名学生,13 900名教师。[14]仅就苏北教育而言,1948年到1949年一年间,中等教育学校、中学生数和小学生数分别增长3倍、5.84倍和1.68倍。[3]77经过边区的教育与改造,这些教师“愿将小我化大我,为教育工作尽力量。他们把到‘边区’任教看作是得到了党的了解和信任,因而感到欣慰和自豪”,“一批政治觉悟高,有专长、有才能的教师被提拔到了领导岗位上”[8]140。沭阳县民主政权第一任文教科长钱星白、淮北中学校长任崇高、泰兴乡师校长刘伯厚、盐阜联中校长江重言和南通师范校长于敬之都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淮北抗日根据地广大教师埋头苦干,教学不辍,发展了地区教育事业,更在保卫根据地斗争中发扬了英勇无畏精神,为人民立下了战功。
(二)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
教师专业化指教师成为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和职业专门化。边区政府成立后,响应“党应决心动员一批知识分子终身从事于国民教育的事业,把这种事业当做一个党员的光荣任务”的中央指示[15],发展、改造和吸收旧式教师、私塾先生和知识分子加入边区教育事业。如淮南地区的启明小学就在群众中选拔一些土知识分子来做教师。显然,这样的教师专业性会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一点从边区政府教师准入制度也可得到佐证。1942年10月,盐阜区行署公布《中学暂行规程》和《小学暂行规程》。《小学暂行规程》对小学教师资格规定:旧制中学或高中以上学历者有一年教学经验,中等以上学校有两年教学经验就可以免试入职。若有学历但无教学经验、学历较低或无,但有教学经验者经考核亦可出任教师。中学教师任职资格也大体如是,只是学历要求较小学教师要高些。非师范毕业者入职,一是说明教师需求量大,二则说明了边区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
戴伯韬对边区教师专业化曾总结道:
教育阵线中,好的骨干教师既一再被调,一般教师又多打杂,大多数进步教师就有五日京兆的心理,专业化就很成问题。这样要把教育办好,要求教育效果提高,是很困难的。[10]260
教师流动频繁,出色的骨干教师往往被抽调去从事行政工作,非专业人员的入职,均制约了边区教师专业化程度。
(三)专业情意关注较多,专业知识较少。
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构成教师专业素质。边区政府在教师培养过程中,特别注重端正其教育思想,塑造教师专业情意,同时也较为重视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发展专业技能。边区政府、行署及其文教部门颁发的教育政策、法规和文件中有关教师的规定都体现出这一特征,如《苏皖边区国民教育办理规则(草案)》《苏皖边区中等学校办理规则(草案)》《苏皖边区国民教育实施法(草案)》、盐阜区的《小学暂行规程》和《中学暂行规程》等。1947年,戴伯韬在总结华中教育概况时坦陈:“在教学方法方面,这几年来进步较慢,因为他们的全部精力几乎全部集中到提高师生政治认识和思想改造上去了,最近才加以注意。”[10]253
专业知识是边区政府关注最少的专业素质。边区政府成立后,亟待重建教育,需要大批教师,虽然政府成立了15所左右的师范学校,干部学校和中学中也开设有师范班,但仍不能满足教育需要。因此,原有教师队伍、知识分子和私塾成为边区教师的重要来源。而师范学校、干部学校和中学的师范班,基本为速成或简易性质,短期难以进行系统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学习,终使专业知识成为边区教师专业素质中最薄弱的环节。
总的来说,苏皖边区克服了战争和教师队伍整体质量较低等不利因素,为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专业素质进行了多方位制度建设,为边区打造了一支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促进了边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1] 苏皖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施政纲领[N].新华日报(华中版),1946-01-01.
[2] 刘季平.苏皖边区的文化教育工作[J].文萃,1946(23).
[3]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老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华中苏皖革命根据地教育史[M].1989.
[4]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华中解放区教育资料选编(一)[G].1986.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8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62.
[6]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706.
[7] 楼世洲.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515.
[8]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华中解放区教育资料选编(二)[G].1988.
[9]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30.
[10] 戴伯韬.解放战争初期苏皖边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11] 朱耀龙,柳宏为.苏皖边区政府档案史料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45.
[1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史料(二)(上)[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13] 刘季平.论目前华中解放区的教育工作[J].江淮文化,1946(创刊号).
[14] 冯定.抗战期间的文化宣传工作[J].江淮文化,1946(创刊号).
[15] 中央关于开展抗日民主地区的国民教育的指示[Z].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妇女运动重要资料汇编,1984.
责任编辑:仇海燕
K269.6
A
1007-8444(2017)02-0179-06
2016-10-26
2015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抗战前后青年就业问题研究”(2015SJB681)。
刘中猛,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文化与社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