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游学有感
2017-03-20陈彩霞
陈彩霞
今年三月,我有幸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江苏省幼儿教育课程游戏化高级研修班”赴澳大利亚的学习,漂洋过海的为期三周的学习、生活、考察、体验,对我感触很多。我用相机定格画面,用眼睛掠下美景,用键盘敲击体验,用笔墨写出感悟,多感官地记录下点点滴滴,和大家共同分享。
一、自由行,我能行;有规则,方可行
初到澳洲,我们用了好几天才适应了交通规则。这里行人、车辆靠左行。澳洲的城市公交系统比较完善,大多数人都选择乘公共汽车出行,一方面是车次较多,等待的时间较短。另一方面,政府有极好的政策,例如,把城市划分为多个区域,在同一区域一小时内无论换乘几次,只需付费一次,这也许是澳洲鼓励人们绿色出行的一种方式吧。在澳洲过马路,不仅要看红绿灯,还要自己亲手操作,按下按钮,听到提示才能通过,在这里,不遵守交通规则是要承担相应责任的。公交车的乘坐方式也与我们有所不同,每位乘客上车都会与司机打招呼,下车时会对司机说声谢谢,不仅表达了对劳动者的尊重,也体现了较高的人文素养。为了监管乘车里程与时间,乘车人需要上车、下车两次刷卡,如有忘记刷卡或逃票现象,个人的信誉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公交车行驶过程中,是根据乘客的需要停靠站台,当乘客接近目的地时,按一下车厢内的按钮即可,这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这里的人们礼仪谦让,汽车礼让行人,行人遵守交通规则。
这次安排我们自己乘公交车到学校上课,开始大家都有些忐忑不安,这可咋办?一不认识路,二不会说英语,三交通規则不适应。可是经过几天的摸索、尝试,都能够从紧张不安到逐步适应,最后来去自如。
二、人为本,设施齐;多元性,互相融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可是公园、艺术中心、校园及其他所有的公共场所、设施设备以及服务非常地完善和人性化,免费开放式的场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所有的场所都会顾及到孩子、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是否方便,直饮水、休闲桌椅、洗手池随处可见,洗手间里手纸非常充足,并且干净无异味,垃圾桶分类摆放,标志明显,便于废品的回收利用……在超市、药店、商场等服务场所结账时,当发现有人在排队等待,他们会迅速增加收银人员,减少顾客等待的时间。
特别要提及的是,这里的社区资源非常丰富,特别关注幼儿。露天的儿童游乐场,中小大型玩具多样,有小转椅、中型滚筒、大型滑梯,适合婴儿玩也适合少年玩,各取所需,结伴游玩,快乐无比。玩具设施安全,都有软质保护,我手一摸脚一踩,真想惊叫,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软质场地,那厚度那软度……孩子在这里玩那才是真正的安全。孩子爱玩水,社区开设了多个玩水吧,简易与复杂、现代与古旧的和谐,只为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由高而低、从天而降的倒水区,地面上冲击不一的音乐喷泉,深浅不同的干净露天游泳池,大孩、小孩、小小孩,他们赤着脚、散着发,快乐地用屁股堵水眼,奔跑着躲避水桶倒下的水,快活地在游泳池里你追我赶,阳光、灿烂。社区博物馆和艺术馆,设计与布展更体现了儿童人文情怀和多元融合,涂鸦纸板、多色蜡笔、彩色瓶盖,博物架、图书架、真实的爬行动物和高科技的机器人随处可见。展览中心的设施设备,给予儿童的不仅是帮助和支持,更是一种接纳与尊重,他们无声胜有声,吸引、召唤、期待着儿童的观察与互动,在顺应儿童需要的同时,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的博物馆所隐含的教育期待。
三、多游戏,实操作;小规模,大课程
静坐在昆士兰科技大学凯尔文格罗夫校区的409、219、304等教室,我们聚焦澳大利亚“幼儿教育导论、课程概览及需求分析、幼儿教育课程理论及方法论、与家庭及社区共事、幼儿教育数学课程、幼儿教育语言及读写课程、教育在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幼儿教育艺术课程、幼儿教育科学课程、幼儿教育多样性及包容性、幼儿教育领导力、幼儿教育文献、幼儿教育之评判性反思及实践”等,聆听了十二位教授的十七场讲座、参观了“高丽女士幼教中心”“C&K柯思顿路幼儿教育中心”。让我们在直观、生动、形象的语言氛围和游戏化、体验式的学习氛围中倾听、交流、思考、讨论、实践,共同生活与学习,收获多多。
在昆士兰科技大学学习的几天里,其系统、丰富、有针对性的课程让我们受益匪浅。相比较国内的培训,虽然每位教授给我们传递的信息量不是很大,但老师们生动有趣的教学风格、开放多元的问题设置,使我们在操作中学习,在体验中感知,在反思中创新。
四、妙趣横生数学、艺术和语言的教学,至今意犹未尽
澳大利亚课程框架很注重幼儿数学的学习,他们认为数学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在探索中发现了数学。一个好的老师就是要激发孩子探究学习的兴趣。框架对0~5岁孩子数学学习的要求分别是:能够描述物体的特征、配对、分类、比较、排序以及找规律。幼儿对这些知识的习得,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在对成人提供的各种教具的反复摆弄中,去探索、发现、总结与反思,从而主动获得知识。
同样,在幼儿园的艺术教学中,他们提出了“艺术,不是让你学会绘画,而是让你学会观察”的理念。在教学中,老师启发我们用可见的颜色、形态、线条来表达内心的“开心、生气、平静和困惑”的感受;用“盲画”的方式,让我们参与“画朋友”的游戏:只能看朋友的脸,不能看画纸,一笔完成。在这样的游戏中,一幅幅千奇百怪、各有特色、妙趣横生的脸部速写完成,我们也在欢声笑语中提升了理念。
幼儿园的语言及读写课程的教学对我感触更深。他们认为:在儿童早期的学校教育中,读写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因为读写能力是儿童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相比较国内幼儿园故事教学,澳洲更注重幼儿对故事的讲述能力、创编能力的培养。例如,老师可以提供无字绘本,让幼儿通过阅读无字书,启发幼儿讲述书里面有什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故事,童心看世界,世界必定丰富多彩。在创编故事中最有趣的莫过于“投骰子编故事了”。小小的骰子有六个面,每面都有不同的图画,孩子们两两一组,互投骰子,根据骰子投出的不同画面创编故事。这样的语言小游戏,变化多,易操作,孩子们往往在欢声笑语中一则有趣的故事就形成了。当然,这样的游戏还可以提高难度,可以让孩子们在空白的骰子上画上图画,互相投掷,孩子于游戏、绘画、讲述中创造性得到发展,在操作与探索中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五、精致小巧的幼儿园彰显着生活教育的大课程
我们按照课程安排,参观了高丽女士幼教中心和C&K幼教中心,高丽幼教教中心已有75年建园史,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幼儿园,注重视觉形象教育。C&K幼教中心隶属于QUT大学,以自然课程为教育理念,是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幼教机构。两所幼儿园招生范围均为出生六周至5岁的幼儿,人数在25~75之间,相比国内幼儿园,这两所幼儿园的招生范围很广,出生六周就可以入园,招收的孩子很少,最多只有75人,这在国内是不可能的。
自主的活动空间使孩子的存在感充分体现,用足所有的空间,每一个角落都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机会,孩子在自己的环境中自由自主自理的活动,教师只是关注孩子,给予支持。室外场地材质的多樣性,有砖地、草地、泥地、沙地、木板地、木屑地等。室外游戏材料的细致性,充分考虑不同能力的幼儿,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调整游戏材料,如,攀登架、平衡木,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调整高度。室内盥洗室马桶前面放一张可以踩高的小塑料凳子,给予那些个子矮小的孩子方便。
完善的教学日记,每个班级有一本教学日记,内容是:老师每天观察记录孩子的学习故事,张贴孩子的活动图片,写明活动的目的,活动的重点是什么,孩子在活动中学到了什么,接下来孩子们要做些什么,进行哪方面的拓展,即会生成哪些课程,孩子在此活动中得到了什么发展,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反思和改进。日记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明确给家长们一些实际操作建议,回家怎样和孩子互动,具体提哪些问题,家长可以一目了然。班级教学日记,孩子们也可以参与进来,和老师一起记录,每天放学时,就固定放在班级门口,家长可以随时翻阅,以便回家科学正确地询问孩子,帮助幼儿回忆、巩固一日的活动内容。老师可以利用午休时间或者和孩子活动时来完成教学日记。幼儿园没有固定的课程计划,她们会以政府的学前教育框架为蓝本,主要由孩子来控制自己的活动,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就会继续,孩子不感兴趣就会终止,老师始终支持孩子的活动。
生活教育的大课程,杜威、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即生活理念在这两所幼儿园充分体现,在国内,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幼儿一日生活皆教育,但真正实现了多少,我们幼教人心中有数。高丽女士和C&K这两所幼教中心,从孩子外出必须戴帽子开始教育,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保护自己,因为澳大利亚是个阳光国家。每个孩子自带餐点,教室里配备一个大冰箱,多个微波炉,到孩子就餐吃点心时,孩子自己打开冰箱拿取自己的食物,自己分配这一餐吃多少,因为他们一天的食物都装在一个盒子里,孩子就餐的桌椅是成人的高度,他们熟练地爬上椅子,边吃边聊。孩子午睡,自己搬来小床,自己铺摊被褥,他们已经形成习惯。孩子在室外游玩时,老师只是观察不干涉,但孩子进活动室洗手环节,老师却一直说个不停,虽然语言不通,但我能明白教师在培养孩子排队,教会孩子等待。在高丽女士幼教中心,我看到尿布操作台,我惊讶于尿布操作台旁边的爬梯,那是让学会攀爬的孩子自己爬上操作台,请老师帮忙换尿布。
澳大利亚的幼教,她们师资队伍起点高,必须是学前教育本科毕业,她们崇尚自然,关注个体发展,课程游戏生活化,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忍让,树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