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幼儿的德育教育
2017-03-20陈国梅
陈国梅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要以情感教育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潛移默化,并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及各个领域的活动之中。因此,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要抓住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终身受益。
一、教师要做教育的有爱之人
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孩子身上难免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琐碎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付出更多的关心,让孩子们在教师的关心下体会爱,学会付出爱,从而更好地形成好的行为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儿童最直接、最自然的办法和手段。”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例如,有的小朋友在家娇生惯养,行为骄横,用餐时经常挑食,还有浪费现象。我就在活动实践中,带领孩子参观食堂,让孩子们看着食堂工作人员辛苦地为大家准备的餐点,若条件具备,还可以让他们亲自动手,体验劳动的辛苦,让他们懂得应该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浪费饭菜现象是不好的行为,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充满爱的教育,会如“南风效应”,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
二、教师要做教育的有心之人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蕴含着德育的契机。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做教育的有心人,认真观察,发现契机,积极开展行为习惯教育。例如,在课堂活动中,有心的教师,不但会注重对幼儿各项技能技巧的培养,重视智育培养,更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中互助合作,对能帮助同学、不乱扔垃圾、主动帮助整理活动器材等好行为,给予拍手鼓掌,加油鼓励;对一些不好的举动,如,抢小朋友玩具、欺辱他人的行为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用明确的语言指出问题,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什么是好的行为习惯,什么是不正确的行为,从而辨别是非,对好的行为方式模仿和尝试,从而培养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在活动中循序渐进地让孩子的言行举止都形成良好的习惯。寓教于活动之中,让孩子们能更好地去生活和学习。
三、良好学习环境是教育好帮手
《幼儿园规程》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应的良好的环境。这里的“环境”有两方面:一是指物质环境;二是指精神环境。良好的物质环境会让孩子们心情愉悦,自然而然地接受一些真、善、美的教育。例如,我根据一次主题活动的需要,在活动中创设了一个以爱祖国、爱家乡为内容的活动角,并随着活动的变化更换不同的内容,使幼儿一进活动室就能感受到德育的气息;也可以给孩子们开辟一块空间,让他们将自己亲手画的画、系手种植的小花小草、自己拼出的各具特色的积木、七巧板有特色的玩具等放置其中,让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只作为一个摆设而是应该与教育教学的内容息息相关,成为德育的好阵地。另外,作为教师,我们的肩上担负着培养祖国未来栋梁之才的责任。因此,我们应该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精神环境。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幼儿影响很大,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例如,有一次,我在转身的时候,不小心踩到一位小朋友的脚,我连忙跟那位小朋友说对不起,并帮他揉揉脚。或许,这种无声的行动要比你在课堂上讲很多次都要奏效得多。
四、德育离不开家长配合
3~6岁的幼儿,道德意识正处于一种朦胧阶段,对于真善美、假恶丑没有辨识能力。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行为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品德形成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做好家长、幼儿园之间的联系工作。要求家长配合做到同步教育。如,我班有一位小朋友,把其他小朋友的水彩笔拿回了家,老师找她谈话时,她也勇敢地承认了错误,并表示明天回园时把水彩笔带回。可当我们把这件事向她妈妈反映时,她妈妈生气地指责老师说:“我相信我的女儿,她从来不偷东西的。”后来,通过我们促膝相谈,消除了她的误会,她也愿意配合老师共同帮助女儿改正缺点。还有很多例子,我都能和家长及时沟通,使幼儿在园里体会到快乐、和谐。而家长之间,也能针对幼儿的一些特点互相交流育儿经验,像现在的微信群、qq群都可以成为大家交流经验的平台,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浓厚的学习和交流的氛围,以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
幼儿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幼儿德育工作有一定难度,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对幼儿充满爱心,用爱连接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幼儿情感得到和谐的发展。另外,要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幼儿德育渗透规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努力把幼儿培养成健康向上、活泼好学、勇敢自信、有责任感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