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师如何提高幼儿故事教学效果
2017-03-20冯慧
冯慧
摘 要:故事教学是幼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对于小班的幼儿而言,开展故事教学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幼儿的知识点。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遵循正确的原则,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故事教学的效果。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幼师如何提高幼儿故事教学效果。
关键词:幼师;故事教学;策略
儿童故事以其生动的情节、优美的语言以及活泼可爱的形象,成为幼儿接触最多而又极其喜爱的一种形式。好的故事内容,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知识,使其心灵和情感得到良好的熏陶,还可以为幼儿的行为和品德提供良好的榜样。与此同时,儿童故事充满想象和幻想的空间,幼儿可以在童话的世界里自由翱翔,这对触动他们思维灵感,推动其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发展尤为重要。因此,故事教学中,幼师要根据儿童天真、好奇、无拘无束以及富于想象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改变传统模式的条框限制,将单一的灌输式教学变为多形式的开放性教学,促进幼儿主动参与到故事教学中来。
一、手势在幼儿故事教学中的运用
作为幼师,我们在故事教学中会经常运用手势来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用一只手做小猫,两只手做长颈鹿等。这些手势的运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故事教学的效果,其中手势具有形象性、动态性和表演性的特点。形象性的手势能够使故事的角色和情节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幼儿,从而促使幼儿展开积极的形象思维。动态性的手势能够从视觉的角度增加动态,使角色和情节在幼儿眼中活动起来,这种视听结合的方式更利于幼儿的接受。表演性手势实质上是一种生动、活泼而简单的表演形式,幼儿自己运用手势讲述故事能够满足他们的表演欲望,从而获得乐趣。幼师在运用这些手势时,不需要准备太多的材料和情境,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随时随地进行运用。
1.运用于故事的讲述
在故事教学时,幼师最好是能够边讲述边用手势对故事内容加以表演,使幼儿在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下,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讲《动物的影子》时,我们可以运用手势做出大象、蛇、鸵鸟等动物的形状,这样边讲边演,增加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听得更加专注。
2.运用于幼儿创编故事
创编故事时,手势的运用并不是辅助现成的故事讲述,而是让幼儿对手势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表达。比如,我们将一只手握成拳头,让幼儿来说说这个手势与什么比较相像。幼儿通过大胆的想象,会给出像苹果、橘子或者石头等各式各样的答案。幼师还可以做一连串的手势,让幼儿对此进行想象和创造,如做手势之前先让幼儿明确我们的意图,要求他们仔细观察我们所做的手势,像什么以及是什么意思,让他们根据这些手势来创编故事。
二、设问在幼儿故事教學中的运用
设问的类型包括有分析性设问、体验性设问和创造性设问等。分析性设问是故事教学中所普遍运用的,这种设问不仅要符合故事的特点,还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接受特点。而体验性设问能够诱导幼儿表达对作品的体验,它是依据故事的内容而定的,一般用于情感色彩较浓或者是非分明的故事中,因此并不是每次教学都能够用到。创造性设问是培养幼儿想象力和发散其思维的设问,大多是由故事内扩散到故事外的发挥。幼师在讲到故事的某些关键处时,可以适当地暂停一段时间,向幼儿提出想象的要求,这样既能吸引幼儿,又能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讲《乌鸦喝水》之后,幼师可以引导幼儿对其进行创造性的改变,向幼儿提出:“乌鸦还能用什么样的方法喝到水呢?”
欣赏故事重在审美的愉悦过程,幼师要注意不能够过多地设问,多数时候可以用到体验性设问,需要时也可以适当地运用分析性设问。如果故事教学的重点着重于理解、领会作品的教育意义或者是学习某种知识,那么主要用到的就是分析性设问。相对于有些故事,除了要求幼儿理解故事之外,还要通过创造性设问引发幼儿的想象,在这种情况下,幼师需要抓准设问的点。
三、关键中断法在幼儿故事教学中的运用
所谓关键中断法,就是幼师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做有意义的暂时停顿和中断,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关键中断法不仅能够运用于短篇故事和中长篇故事的讲述中,还能够用于创造性故事教学活动中。创造性故事教学活动不仅仅要求幼儿对故事本身有较深的理解,还要求幼儿进行联想和想象,对故事加以改编。例如,我们在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可以在讲到小蝌蚪找妈妈时暂停,提出设问:“小蝌蚪会使用怎样的方法找妈妈呢?请小朋友们帮小蝌蚪想一想办法”引导幼儿分析当时的情况,大胆合理地展开创造性想象,然后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导他们分析各种方法是否可取,最后再继续讲故事。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小班开展故事教学活动时,幼师要以幼儿为主体,以其兴趣为中心,从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通过体验和参与,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高华.故事讲述与扮演的结合对幼儿叙事能力的影响[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李琳.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