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着“蜗牛”学写话
2017-03-20李小梅
李小梅
摘 要:台湾作家张文亮的《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把教育孩子比喻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引导低段孩子学写话,如同牵着“蜗牛”去散步。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牵着“蜗牛”学写话又何妨放慢脚步,把自己主观独断的想法放在一边,陪着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感悟“会长大”的语言魅力,倾听孩子内心声音在语言文字中的回响。
关键词:写话;童趣;自主
偶然在微博中看到这样一篇育儿文章,是台湾作家张文亮写的《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文中把教育孩子比喻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低段语文老师教学生写话如同母亲带着新生儿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时的那般感受,需要莫大的耐性和扶持。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牵着“蜗牛”学写话又何妨放慢脚步,把自己主观独断的想法放在一边,陪着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感悟“会长大”的语言魅力,倾听孩子内心声音在语言文字中的回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从教学忙碌工作中探出头来教学相长,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一、创设童趣,易于动笔
低段的写话教学,我认为除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孩子感兴趣外,更为重要的应致力于让孩子“易于动笔”。正如施茂枝老师在《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一书中提到的,低段写话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一样,也千头万绪,但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易”,实现“易”,其他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为了让这些刚认字不久的孩子爱上写话,学会写话,尽可能让孩子们“易于动笔”,而“会长大”的句子确实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点。比如,看图写话《蘑菇伞》,能写出“小兔子拿着蘑菇伞遮雨。”这样的句子已经很完整,很厉害了。但作为写话训练,我引导孩子们思考:“会长大的句子,可以在哪里长出来呢?”孩子们就开始讨论着句子的“成长”问题。案例片段如下:
师:谁想帮助小句子长大?
生:聪明的小兔子……
生:小心翼翼地拿着……
生:又圆又大的蘑菇伞。
师:是啊!你们真能干,在你们的“培育”下,句子长大了,变成了——“聪明的小兔子小心翼翼地拿着又圆又大的蘑菇伞遮雨。”
生读完,提笔写下自己伟大的杰作。
“会长大”的句子就是这样“长”出来的。有了如此童趣的创设,通过耐心引导,孩子们在快乐当中更加易于动笔。孩子的行为总是更易于为兴趣所左右,在影响写话的种种因素中,兴趣最为关键。而“易”和“趣”又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孩子们饶有兴趣、以积极的心态写话时,他们的思维、想象、语言的潜能得以充分释放,就更易于动笔。孩子们体会着“会长大”的句子带给他们的乐趣,享受着他们共同努力下的成就感。而同时,这些小“蜗牛”们的写话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进步了、提高了。
二、相机施助,笔下生花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习作教学应该注重观察训练,尤其是起始阶段。低段写话就是起始阶段,而低段多为看图写话,看图写话是以眼前的、特定的景物或活动为对象,在仔细观察、把握对象的基础上,以片段或简单的段落完整地呈现出来。这相比上面句子的学习又更上一层难度了。此时,“蜗牛”们的内心已经开始畏难,他们更愿意说,而不愿意写,毕竟“段落”远远多于“句子”。于是,作为教师的引导作用,关键时刻的“相机施助”尤为必要。从内容入手,先鼓励孩子们说,再把孩子们话语中出现的生动的、关键的词语板书出来,作为稍后动笔提供的词语支架,这是多么有趣、有效的方法啊。如:看图写话《钓鱼》,案例片段如下:
师:小朋友,请看图片,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个小朋友和爸爸在钓鱼。
师:哇!你看得很认真,说得很完整。还有哪位小朋友看得更仔细呢?
生:我看到了小朋友满头大汗,他一定“迫不及待”想钓到鱼。
生:我看到图上的爸爸很专心地钓鱼,我想用“聚精会神”来赞美爸爸。
师:小朋友,你们不仅有双火眼金睛,还说得特别具体、完整,老师为你们点赞!
生:老师,我仿佛看到小男孩坐立不安,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
生:我还能想象,爸爸一定会笑话小男孩没耐心。
师:(板书关键词语)孩子们,你们太棒了!让我们一起读读你们刚才用到的词语吧!
当鼓励孩子口语交际时,孩子们会超出你意料之外地说出“聚精会神”“坐立不安”“迫不及待”“满头大汗”“耐心”等生动的词语,这时我们把这些词语相机呈现在课件上或是板书上,等到孩子开始动笔时,这些便成为他们写话时的“指南针”“方向标”。
当然,鼓励孩子自主地在写话中写出“会长大”的句子和“会长大”的习作,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作为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任,耐着性子引导孩子们“我口说我心”再到“我手写我心”,唯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写出他们眼中所看到的,我认为这是低段写话的教学重点。不急不躁地,缓慢而优雅地,水到渠成,如同牵着“蜗牛”一般的充满童真的孩子们看世界,用心倾听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在真性情中的流淌。
参考文献:
施茂枝.語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