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实演绎品德与社会课的精彩
2017-03-20赵淑军
赵淑军
真实,是一切教育的灵魂,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真实生活中,儿童的真实是课程的基础,真实的品德与社会课也是品德教育的理想与追求。给学生一个真目标,让学生体验真过程,使学生流露真感情,让学生做出真选择,对学生做出真评价,用真实演绎品德与社会课的精彩。
一、制订真目标,让出发点和归宿统帅灵魂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魂”,教学目标是一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真实目标的制订与实施,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新课伊始的源头。
如,在教学《传统与现代》(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一课时,我结合本校的课程资源,请学生去陶艺室,让学生真的走进陶艺世界。因此,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泥陶和现代陶艺的基本过程,知道传统手工和现代工业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泥陶,培养学生乐于与人合作探究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祖国,珍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情感,为学校、为祖国而自豪的情感。
这样的教学目标制订深入细致地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仔细揣摩泥陶与现代陶艺的联系。有这样的目标作为心中的标尺,引领学生了解有关陶艺的知识,培养学生亲自动手制陶的能力,关注了学生对陶艺热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实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體验真过程,让思维与体验和谐共舞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在学生思维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也就是说“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听过的能记住30%,看过的能记住50%,做过的能记住80%。体验真过程是一个做中学的过程。
以《传统与现代》这一课为例,我没有在教室里上,而是把学生带到了陶艺室,因为孩子们开设了陶艺课,让学生尽情发挥,感受指尖上的艺术,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感悟、体验,只有离生活越近,体验才越深刻,感悟才最真实,才会达到与体验共舞的效果。
教学中,资源的介入丰富了学生真实生活的体验,学生的合作探究提升了理解感悟,迸发着思维创作的火花。看着一件件不太成熟的艺术作品诞生了,带着泥的味道更透出了学生的个性,我接下来就让学谈感受。记得有位学生说:“陶是土的艺术,火的艺术,其实更是人生的艺术。通过我亲自动手,我的作品《神鹿》就诞生了,因为我的家乡是梅花鹿之乡,我为我的家乡感到骄傲和自豪。”现代陶艺的创作主要通过作品的造型、材料、肌理、纹饰、釉色来表达学生的意念,更加了解了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的不同。满足学生回归自然的体验,用智慧装点自己的美丽人生。
三、真情实感如春雨,润物无声扣心弦
真情实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洒在这片土地上,感人心者,莫失乎情。真情能打动人,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的真情可以互相传染、互相影响,进而产生共同的情境,且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深刻的教育。真情实感如春雨,润物无声扣心弦。
例如,在讲授《变化着的人,变化中的家园》在了解农民工这一环节时,为了激发学生对农民工的敬慕,我先让学生观看《农民工之歌》视频歌曲,观看外来打工者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妻儿,独自入城打工的画面,学生欣赏后感受至深,谈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我又引导: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也有一些农民工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你们能说说吗?有一名学生说:“老师,我的父母就是农民工,我今天制作了课件,我想到前面演示一下。”全班同学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工,都是外出的打工者,第一张照片就是他的爸爸在几十米高的脚手架上,身影仿佛在空中飞舞,只能看到他黄色的安全帽在跃动。孩子介绍到这里时,眼泪夺眶而出,他说:“爸爸的工作太危险了,真的很担心他。”第二张照片只见钢花四溅,机床额轰鸣,这是妈妈在工地捆绑钢筋的场景。他说:“当我暑假去他们工地时,我惊奇地发现他们在如此炎热的工作环境下表现出来的却不是浮躁不安,而是豁达乐观。”此时我和同学们都被这种情境深深地感动着,这时,我趁热打铁,出示教学课件《赞美您,建筑工人》。
筑过数不清的大楼,你们还住着简陋的工棚。
每一块空心砖,都和你们的手指亲吻过。
每一根立柱,都是你们聪明才智的结晶。
钢筋、水泥、混凝土离不开你们勤劳的汗水。
竖起塔机摘星斗,跃上楼顶看日出,奉献家乡的建筑业,装点美丽满春城。
……
同学们激情满怀,读着、感受着、体会着,这样的设计,我及时地捕捉了生活中的源头活水,我创设的真实情境,获得了学生真情实感,触动了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敞开心扉,说真话、抒真情,是心灵在撞击心灵,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真实的教育应该人人是德育人,处处是德育处,时时是德育时。在课堂中展现真实的自我、真实生活、真实情感的互动,让我们用真实演绎品德与社会课的精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