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语言文字训练”在课堂中受冷落
2017-03-20李云平
李云平
摘 要:针对目前课堂上出现“华而不实,注重形式,轻视文本”的教风,提出注重语文课堂“语言文字训练”,注重语文教学中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训练中追求内容和形式上的不断更新,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學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言文字;训练;整合;张扬个性;更新;语文素养
一、语文课堂现状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材更完善,更能体现新时代的一些新观念,更能让学生发挥其主动性;随之而来的课堂教学方法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更是多姿多彩,一改往昔单一的、生硬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人文性凸现了,语言感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新的学习形式也在课堂中屡见不鲜……但是,从许多公开课、示范课中,隐隐觉得在课堂上“语言文字训练”有一些受冷落,因为课堂上很少看到语言文字的训练,看到的多数是教师声情并茂的讲演,多媒体演示,学生积极的讨论,搞活动,上台表演。不是说这不是在训练,应该说是课本剧表演更恰当一些。
当然,课改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确生硬、呆板,一遍又一遍地读字词句,一遍又一遍地抄生字词,没有去体验学生的感受,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为了使语文课程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认为可以把课改前后的课堂模式中庸一下,既能在语文课堂上使语言文字得到训练,又能在语文课堂上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既能让学生有过硬的语文基本功,又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加强语文课“语言文字训练”的措施
首先,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一个“实”字。在教学中,虽然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千差万别,但是其教学目的是一样的,都应该做到一个“实”字,落实到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的训练。如教学《荔枝》一课,对描写母亲剥荔枝的细节的词“抚摸”“划破”“托着”等词,让学生反复阅读,仔细体会,体会到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的惊喜、好奇的动作、表情。
在“新课堂”教学中应该以文本为中心,围绕文本进行教学,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进行教学,课堂“生成”应该有度,不能搞无限延伸。
“新课堂”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不但使学生易于理解课文,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教学《游子吟》一课时,一位教师在教学课文前,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回忆、收集母亲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关怀的事例,在上课时给同学们讲一讲。然后,结合课文讲母亲对儿女真挚的爱,这样,学生受到的思想教育就会深刻一些。
在“新课堂”中应该注重训练的整合,要经常对字词句篇进行综合训练,教学中要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综合,应尽量减少课堂练习中单一型的训练,要尽量将训练由单一训练转为多元维度上去,尽可能在训练中充分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教学中,在思考题中,可以这样设计:想一想,在烈火中的邱少云会想些什么?你站在邱少云的角度,你会想些什么?从邱少云的故事中,你体会到什么?
然后,在“新课堂”的基础训练中,也应该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不应该追求唯一的答案,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个性张扬的机会。
在“新课堂”的语言文字训练中,要在训练内容与训练形式上追求创新。比如,组词,我们不能总是“前面一个字,后面一个括号”的形式出现,可以用“选字填空”“找朋友”等形式出现。教师要在设计语言文字训练材料、设计方式的时候不断更新,不断以新的训练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训练在求异中出灵感、出新意,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
我认为,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主体型的课堂,活动型的课堂,开拓型的课堂等等,与加强语文课的语言文字训练并不矛盾,课改要求改变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只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另一种形式。在课堂上,除了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为语文学科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应该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把握教材,了解学生,教好语文,让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