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与小学数学课堂的融通策略
2017-03-20罗睿瑛
罗睿瑛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经吹遍校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走向新方向,尝试从生活寻找突破口,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就数学课堂与生活融通策略,提出三点意见:采撷生活案例,激发数学兴趣;创设数学情境,密切生活联系;数学回归生活,学有用的数学。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人教版;生活案例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应回归生活。小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多半是来源于生活的,但由于年纪较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当数学课堂以系统的方式组织学习活动时,很多学生感到茫然,数学可谓是最让孩子们头疼的一门课程。采用生活教学法,将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让抽象缜密的数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生活技能,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激发学生数学探索欲、求知欲、质疑欲。
一、采撷生活案例,激发数学兴趣
生活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善于采撷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让数学走进生活。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学生自制力和纪律意识都不如中学生、大学生好,教师要顺应学生思想特点和学习特征,结合教学活动实际需要,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思想,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
例如,在人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长方形”,在教室里、校园里、家里找一找?学生动手动脑,不难发现:数学课本、文具盒、黑板、课桌、长凳、地砖等都是长方形。趁着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趁热打铁,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观察数学课本、文具盒、黑板等长方形图形,同学们能否发现共同特征,开动脑筋想一想,长方形的边长与边长之间具有什么关系?教师可以一边提出问题,一边走到黑板前,为学生比划边长的概念,提示学生发现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这些特征,深化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
生活中到处都能采撷到数学思想,教师应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学生现有生活经验出发,让生活为数学课堂所用。借助学生身边的事物,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活泼起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
二、创设数学情境,密切生活联系
很多学生不喜欢上数学课的原因就在于学数学没意思,太枯燥了,总是数字算来算去,不想学。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越来越抽象,难度也在逐渐提高,特别是应用题教学,让很多教师感到头疼,明明就是平时的计算题,只不过多加了几个字,学生就不会做了。教师如果能在生活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就能变抽象的数学知识为形象的生活常识,让学生感到亲切,使学生将数学的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
例如,在四则运算混合计算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建这样的数学情境:同学们喜欢春游吗,春游之前大家要做什么呢?学生肯定会想到买吃的,要去超市购物。教师适时展开追问:假设班级组织春游活动,必须要购买水、饼干、雨伞、帽子等常用物品,已知水每瓶1元钱,饼干每盒10元钱,雨伞每把25元钱,帽子每顶10元钱,你需要购买3瓶水,2盒饼干,1把雨伞,1顶帽子,请问你一共需要付给售货员多少元钱?教师可以找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的角色,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引导学生计算本题。在商品买卖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需要计算加法,还需要计算乘法,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混合运算。
数学课程属于比较抽象的学科,低年级段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很多时候难免卡壳。通过创建数学情境活动,能让学生结合实际明白所要学习的知识,降低教学难度。在情境创建活动中,教师利用有效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走入数学世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三、数学回归生活,学有用的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有用的数学”,数学来源生活,理应回归生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只有在生活中得到实际应用的机会,才能及时巩固,真正做到学习致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数学知识提炼出來,促使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知识后,教师可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既然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为什么车轮的形状却不是三角形?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鲜活的数学情境,还要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引导,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提升和拓展,归结出新的知识,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数学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充分体现数学价值,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张亚娥.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究[J].数学教育研究,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