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三个度,课堂因语用而灵动起来
2017-03-20石体虎孙勇
石体虎+孙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准确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言文字的运用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而“舍本逐末”教学造成的结果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低下,表现为说话和写作能力的低下——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言之无序,语病多多,言不成文,情感缺失。
但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是一个说易行难的过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何体现一个“妙”字,如何让学生在知识的积累阶段就能充分感受这种“妙”,其关键就在于语用在课堂中的完全展现。也就是说,要在课堂上能够时时展现语用,处处融入语用。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抓住以下三个度,让课堂更加灵动,充分体现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
一、注重言语引入,增强人语“熟度”
作为小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习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的注意力才更加集中,听得更加专心,思维更加活跃,学习起来更加愉悦。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方法有很多,最便捷的方法就是“课题质疑法”。例如,执教《蜜蜂引路》这篇课文时,在课题导入这个环节中,学生齐读课题后,师问:“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生1:“我想知道蜜蜂为谁引路?”教师相机点评:“你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想把它写在黑板上。”板书:为谁?生2:“我想知道蜜蜂是怎样给人带路的?”教师点评:“你很会提问,这个问题我很喜欢,也想写在黑板上。”板书:怎么?生3:“我想知道蜜蜂为什么要带路呢?”师点评:“你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提了这么一个让我感兴趣的问题,我一定要把它写下来。”板书:为什么?师:“孩子们,你们不仅能提出好问题,还能解决问题。请孩子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决哪些问题?”学生非常自觉主动地读起了课文。你们看,在老师的正面点评下,学生提问的欲望更强了,读书的兴趣更浓了,学生的思维也更加活跃了。
二、体会言语意图,增强知识“深度”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善于发现课文的言语特点,从教课文走出去,落实教语文,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实现让学生把知识的摄入(理解、积累)再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进行建构(重组),最后以言语的形式进行输出(表达)。这样,通过一个这样的过程,才算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学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思维过程中训练了思维能力,也落实了我们语文教学根本——语用。每一篇文章,其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层含意和情绪情感均表现在具体的语句之中。在教学之中,执教者就要抓住具体的语言特点,着重训练。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花种》这篇课文,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道:“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拟人句,写出了花的开放,不但使句子避免了重复写“花开了”的呆板,而且把花开放的样子写活了,显得更加生动、形象。作为教师,就不难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应该抓住这一言语特点,作为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落实语用。首先,让学生知道这些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次,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句子都表示花开了,再次,让学生边读边体会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然后,让学生练习仿照说拟人句,训练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背诵,积累语言。
三、关注情感感悟,增强语言“温度”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标的三个维度,是语文教学所要特别关注的内容。没有情感的文字就如行尸走肉一般。语言,表情达意是其最主要功能之一。也就是说,对课文情感的感悟,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是我们教学效果达到更高层次的重要手段。为此,要善于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感受情感,运用情感,引申情感,加强语言的实际效用。
小学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这段文字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天里这些事物的颜色美、动作美。让学生结合课件,联系生活实际,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句子,感悟秋天里景色的美丽,从而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总而言之,从多方面加强语言文字的语用展现,引导学生切实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就能让课堂变得灵活、生动而富有情趣,增强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钱丽萍.讓语文课堂灵动起来[J].新课程导学,2011(29).
[2]蔡雅彬.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充实灵动起来[J].当代教研论丛,201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