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民营文化企业电视剧海外战略

2017-03-20吴欣晔

商情 2017年3期
关键词:电视剧

吴欣晔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上海 200240)

【摘要】本文以华策影视为例,以历年来我国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中华策影视申报的项目为线索,探究困扰我国电视剧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我国目前出口的电视剧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探寻类似华策影视这样的我国民营文化企业电视剧海外经营的新思路。

【关键词】电视剧 华策影视 海外经营

一、引言

(一)我国电视剧行业历史及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视剧生产国和消费国,早在2000年,中国电视剧的总量就超过了一万集,到了2007年,中国电视剧更是拿下了生产数量世界第一、播出数量世界第一、观众数量世界第一,三个世界第一。近五年来我国电视剧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加,以20%左右的复合年均增速稳步上升,2014年已达到130亿元。

(二)我国电视剧行业海外传播与进出口贸易历史及现状

在海外传播上,我国电视剧海外传播起点大致可以定在1980年,在分期上大致可以如此划分:萌芽期为1980-1991年,开拓期为1992年-1999年,考验期为2000年-2006年,2007年后为发展期。笔者统计了2010至2015年,我国电视剧进出口总额的相关数据,发现近几年来,我国电视剧产业虽然蓬勃发展,却在电视剧的国际贸易上,仍然存在的明显的贸易逆差。我国进口的电视剧总额明显存在高出出口电视剧总额的惯性。

(三)我国主要民营电视剧企业

根据2016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通告的2016年度全国《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机构名单,共包含132家机构。在取得2016年度《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的机构中,国营机构占据约三分之一的席位。与之前的名单相对比,总体呈现国进民退趋势。在这些电视剧相关企业中,业内较为出名的企业诸如:光线传媒、华谊兄弟、华策影视、长城影视、海润影视、新丽传媒、梦幻星生园、欢瑞世纪、唐德影视等等。

二、历年来华策影视申报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盘点与分析

笔者整理了2007-2016年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中华策影视申报的项目,他们分别是:2007-2010年度——电视剧《中国往事》;2009-2010年度——电视剧《中国往事》、《倾城之恋》、《万卷楼》;2011-2012年度——浙江省影视文化出口基地暨国际合作试验区、华策影视海外营销体系建设;2013-2014年度——“全球华语电视剧联播体”项目以及2015-2016年度——华策影视境外投资入股韩国NEW。

从2007-2016近十年来华策影视申报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我们不难发现,2007-2010四年间,华策影视对外出口的项目均为电视剧,其中,《中国往事》电视剧从在最初期的四年均两度作为华策影视的对外出口项目,可见在其初期阶段,华策影视对于出口项目的更新周期是较为缓慢的。2011年-2012年度,华策影视申报的出口重点项目有了质的变化。2013-2014年度华策影视推出的出口项目“全球华语电视剧联播体”则是对海外更加直接明显的布局。2015-2016年度,华策影视与NEW的“一片两拍”合作形式为中外影视企业合作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模式启发。

三、华策影视海外经营战略亮点分析

根据前文分析,笔者认为,作为民营企业的代表,华策影视在推动电视剧产品进军海外的征程中,具有的以下几大亮点:

(一)试验区聚沙成塔,凝聚文化输出力

华策影视作为国内民营企业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广的影视企业之一,能够高瞻远瞩地牵头建立“试验区”,首先在地理存在上重视了影视剧及文化贸易的出口,能够让同行和社会各界关注到影视行业的海外输出,能够汇聚更多的民营文化企业特别是影视行业的大小企业,形成人才高地,推动产业集聚,方便行业内信息、资源、人才的流通和共享,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环节衔接的时间、运输等成本,方便产业链上下游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把关译制传声筒,降低了文化折扣

在进行跨文化传播和交流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折扣问题。霍斯金斯(Colin Hoskins)和米卢斯(R. Mirus)在1988年发表的论文《美国主导電视节目国际市场的原因》(“Reasons for the U.S. Domin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elevision Programmes”)中首次提出此概念。对于节目而言,“某节目,它根植于一种文化,因而在那种环境里具有吸引力,但在其他地方可能吸引力减弱了,因为观众发现很难认同其所论及的事物的风格、价值观念、信仰、制度和行为方式”。换言之,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都可能导致文化折扣的发生。

并非只有高文化语境的国家文化里才有这样的“言外之意”,美国处于相对较低的文化语境中,但美国语言文化里依旧有不少隐喻等修辞方式,“高情境文化”与“低情境文化”是相对而言的,彼此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此外,二者之间并不是完全无法进行文化交流,虽然文化屏障和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只要不断探索,总能够找到解决之道。

众所周知,华策影视一直以编剧为核心,以内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取胜。但再好的影视剧产品,如果在译制这一关上出了差错,很可能远赴他乡遭遇“滑铁卢”。因此,华策影视关注和重视电视剧译制的环节,成立了国广华策影视译制有限公司,它不仅能承揽华策影视本公司的译制工作,还可以为其他公司的影视作品提供译制服务。该公司号称要“打造中国影视剧译制第一品牌”,如若真能实现,那么把握住了译制这一关键环节,就相当于握紧了电视剧出口的传声筒,尽可能降低电视剧出口的文化折扣,使得文化在海外传播更加通畅、准确、有魅力。华策影视对译制团队进行有效的掌控,这一步布局,值得借鉴。

(三)境外投资大手笔,墙外开花墙内香

华策影视投资韩国NEW可谓当年电视剧行业内的大新闻了。从目前的结果来看,这次投资最显而易见的硕果便是席卷大江南北的韩剧《太阳的后裔》。该剧一大革命性颠覆在于,中韩两地同步播出,这无形中强调了韩剧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或者换言之,这就是一部自诞生之日起就瞄准海外市场,更具体地来说,中国市场的一部韩剧。

四、我国民营文化企业电视剧出口的窘境与破解思路

通过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民营文化企业在电视剧出口上,当前存在诸多问题,但提纲挈领,我们不难发现,关键的窘境在于以下三大方面:

(一)目光短浅,海外经营意识不足

我国已是电视剧大国,有庞大的观众群体和较为深厚的电视剧观赏习惯,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我国影视企业的惰性,大多数民营影视企业在制作电视剧时目光仅仅放在国内,紧盯着国内市场这块大蛋糕不放,未能将海外市场一并纳入考量范围,没有强烈的电视剧海外出口意识殊不知,国内虽然有着世界上最大的观影人群和消费市场,但随着影视剧市场的不断细分、进口电视剧的市场抢夺、观众口味的不断变化、其他类型的内容产品和自媒体等新兴势力对原有市场的蚕食等等,都可能导致现有市场的。不断调整甚至是萎缩,国内市场不再是牢不可破的“铁饭碗”,当电视剧市场的 “蛋糕”被越分越小时,如果还不能意识到对海外市场的把握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大势所趋的话,终将会被这个弱肉强食的行业、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所淘汰。

(二)依样画瓢,海外市场了解不够

部分影视企业虽然意识到了海外市场日益凸显的重要性,却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程度,只是打造了一部在国内较为成功的影视剧作品后,再利用余热推到海外“再捞一笔”。然而如此一来,对作品进行修改、译制、布局出版、发行等诸多事宜,不仅容易错过最佳推广时机,还可能在二次制作时遭遇各方面的困扰,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甚至是浪费。一些实力不够雄厚的民营企业只能生搬硬套,将产品稍作调整便投入海外市场,或贱卖,或粗制滥造,因而很难在海外市场立足,实现名利双收。

(三)囿于一隅,海外产业链条不宽

布局海外,需要一支专门针对海外市场的“特种部队”,谋定而后动,从战略的高度,从整个产业链来把握。把上游的内容制作、中游的媒介发行、下游的播出推广及延伸产业链等各环节通盘考虑进去。通过纵深上下游产业链拓宽文化产品的服务于供给,打包“走出去”。在接下来的趋势中,要有意识地从源头开始与海外的资本、团队接洽,谋求深度的合作。从源头上把关质量,有利于提高我国电视剧产品的文化价值和文化传播力,而在产业链的下游以及延伸产业链的部分的重点布局,则是最有效的创收增值空間。唯有如此,方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海外经营”,而不仅仅停留在“海外输出”的层面。

综上所述,面对当下我国民营电视剧企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借鉴华策影视的海外经营历程,把握国内外电视剧现状与最新动态,我国民营文化企业需要以大格局、大视野、大融合的战略观重新思考海外市场的定位,梳理好国内国外两大市场的关系,统筹好两大市场的联动,将战略目光投向更宽广的天地,自觉肩负起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与时代使命,不闭门造车,敢于破除成规陈说,乘着“互联网+”的东风,走出一条扬帆海外的新航线。

参考文献:

[1]严沁.以“霍尔模式”解读国产剧走出去策略——以《甄嬛传》出口日本为例[J].中国报业,2016.

[2]何晓燕.“短板”与“长板”——对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海外传播的思考[J].中国电视,2013.

[3]许陈生,程娟.文化距离与中国文化创意产品出口[J].国际经贸探索,2013.

猜你喜欢

电视剧
中国电视剧艺术生产主体特征与创作趋势
我国电视剧“走出去”研究综述
大众狂欢到政治泛化
以《红高梁》为例浅析从小说到电视剧的改编
传统电视媒体的节目编排与发展出路
农村题材电视剧改编设想
IP热潮下网络文学影视化的理性发展
浅析当下中国历史传奇剧的成功之路
影像圆融:小议多元叙事视角的选择性后置
探析我国国产电视剧剧本选择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