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供给侧改革”

2017-03-20杨松坤马骁

商情 2017年3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侧改革新常态

杨松坤+马骁

(军事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35)

【摘要】供给侧改革是党和国家在经济发展新时期为适应新常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出的新改革举措。供给侧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升级的必由之路,本文简要说明了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分析了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以及改革带来哪些影响。

【关键词】新常态 供给侧改革 结构性

一、“供给侧改革”由来和概念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他原话这样说:“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供给侧改革”,或者说供给管理,与传统的需求管理——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的提法,显然不同。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供给侧改革”出现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位。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随着经济总量的大增,GDP年平均9%左右的高速增长已经不现实,中国经济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发展速度放缓的新常态。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叠加,以往过度强调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理论体系和改革路径已难以实现适应当前国情。

(二)逐渐失去劳动力优势

中国人口红利拐点的出现,至少会带来三大后果: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逐步减弱;二是由于老龄人口增加,人口抚养比提高,储蓄率将会下降,推高资金成本;三是劳动力人口总量减少,带来“民工荒”等用工短缺现象。这三大后果直接导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降低。

(三)资源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过去三十多年,我国过度依靠投资和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使得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据统计,目前我国淡水、一次能源、钢材、水泥、常用有色金属等五类主要资源的平均消耗强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约90%,是世界上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资源的边际供给增量已难以支撑传统的经济高速发展路子,这也在客观上促使中国经济逐步回落到一个新的平稳增长区间。资源紧缺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四)全球经济格局调整带来的挑战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至今,世界经济增长已经经历过了两次探底。各个经济体增速分化加剧,政治、经济、地缘等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和对世界经济影响加深,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当前,世界经济仍将面临诸多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复苏道路依然曲折,大幅回暖的概率较小,使得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更加复杂。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的实践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减少制度交易成本,改善供应系统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的效率。其中,“供给侧”是改革切入点,“结构性”是改革方式,“改革”才是核心命題,体现出“转型是目标、创新是手段、改革是保障”的逻辑关系,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的发展,开放、分享的想法,创新在国家发展和全球的核心位置,优化资源分配,释放新的需求,创造新的供应,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实现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

产业的转型升级,我们务必从下面方式方法为出发点,要改造传统的产业结构,就要以产品创新作为首要任务,结合工艺创新和农业生产,以公共产品为保障,从而来达到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目的。首先,产品创新是我们要着力推进的部分。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我们要大力支持。这样才能创造出质量好、品牌佳、受消费者欢迎的,同事还具有竞争力新产品。其次,构建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就技术而言,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科技化、产业化、信息化生产,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效益上,创新农业经营模式,不断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供给。再次,要加强公共产品的供给。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政府应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公共产品的总供给。

(二)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在去产能、去库存的过程中,必然会造成很多的资金和就业等问题,必须合理的疏通,更重要的是为资金和劳动力找到更好的方向。

一是通过改革加快培育各种创新主体,如创业者、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地区或园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型政府等;二是通过改革(如保障产权、减税、简政放权、放开价格等)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通过改革痛下决心以可控方式和节奏主动释放风险,打破刚性兑付,退出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业,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业和新产品;四是通过改革促进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等要素升级。

(三)实现从政府管制向市场机制的转变

过去,我们过多地通过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特别是政府投资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从需求侧“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有形之手”伸得过长。今后,我们要更加强调供求平衡,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要更多地发挥好企业和个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政府的主要职责定位于制定好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迟福林.走向服务业大国――2020: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J].中国井冈山学院学报,2014,(6).

[2]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民出版社出版.

[3]李华琴,罗英.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制度设计研[J].科学管理研究,2014.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侧改革新常态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
资产结构性盈利能力分析
结构性理财和结构性存款有哪些联系及区别?
结构性存款变局与出路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