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探究成效
2017-03-20王六生
王六生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中提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过程,选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问,促进其思考,及时发现知识疏漏并加以引导.另外,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疑难问题、认识误区或者认识不够充分的知识点,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逐层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师引导的再创造过程.当然,能力扎根于学生的经验,来自于问题的发现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伴随着经验的自我改造、重组和更新,能力才能得到生长.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做好课堂的引导工作,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式教学过程.真正做到知识在课堂中成长,思维在追问中激活,能力在解题中提升.在学习排列组合知识时,对如下的这一节课感受颇深.
问题:现有6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小球分给3名学生,每名学生至少分1只,则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问题刚提出,大家就议论开了!)
生A:这个问题还不简单呀!其实不就是我们以前讲的6本不同的书分给3个人,每人至少1本.因此,这题的解法是先把球分成3份,再把3份分给3个人.
师:你的想法非常好!能够将问题转化到以前学过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每名同学都应该具备这种转化的能力——将陌生的问题转化到熟悉的问题,化未知为已知,这种思想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B:(打断教师说话)我觉得生A的想法有点问题,因为6只小球是相同的,不应加以区别.而以前讲的是6本不同的书,因此,解法应该有点变化.
师:很好,一语道破天机!确实是这个样子,这就是此题与6本不同书的本质区别所在.既然不一样,那你有什么高招?(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共识)
生C:先让3个人每人拿1只,满足每人至少1只,然后就是剩下3只的分配问题.共有3类,第Ⅰ类,3只分给1人,有3种分法;第Ⅱ类,3只分给2人,共有6种分法;第Ⅲ类,3只分给3人,有1种分法.所以共有3+6+1=10(种)分法.
师:想法很好!这种分类讨论思想是我们学好排列组合的基础.还有更好的解法吗?(提示:哪个组合数等于10?)
生B:组合数C25=10,这是不是一个巧合呢?此题能否用C25做一个合理的解释?(这是一个导火线,学生都在寻找用C25来解释此题)
生D:我以前遇过这样的题目,讨论方程x1+x2+x3=6的正整数解的个数.我觉得这两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设甲分到x1只小球,乙分到x2只小球,丙分到x3只小球,且xi≥1(i=1,2,3),此题的答案就是C25,但这题我不会解.
师:你的转化非常精彩!这两个问题在本质上是否是一样的呢?如果是,那么这个方程解的个数怎样判断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师:回答完全正确,非常好!(大家都以羡慕的眼光看着生B.)
教后反思: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同时得到认可,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教师应该作为一个评价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呈现在课堂上,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真正做到授之以渔,“渔”就是学科的思维特征,因此,教师的数学教学任务,很大程度上是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领悟数学这个学科的思维特征,并能用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理解数学问题,进而去解决数学问题.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中驰骋联想;畅所欲言,达到相互启发、集思广益的效果,同时获得更多的创造性见解.否则就会压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需要说明一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与舞台相比,讲台更加难站.要想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一定要有效地备课.教师在备课时要钻研教材,深入了解教材的编写体系和内容特点,明确每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针对重点和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和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方法,如合作讨论、情境问答、成果展示、数学建模等.教师还要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各个教学环节不仅要完整,而且要层次分明、衔接紧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教师要精心设计每堂课每个内容的导入、高潮和总结,对时间的把握要力求精确,每一个内容的衔接都要准备若干个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