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2017-03-20王梦晖
王梦晖
【摘要】动手操作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所以必须从确定动手操作的必要性开始,加强动手操作的针对性,设计合理的操作程序,让思维活动与操作活动同时进行,才能确保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动手;操作;思维活动;有效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小学数学大纲》中也特别强调根据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规律,需要通过学生自我实际动手操作、理解,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逐步找到新课重、难点所在,小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中感受数学的规律、逻辑和奥秘.通过小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将感知的书本内容转化为抽象知识,加深理解和掌握新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能通过过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让学生感兴趣、会探究、会学习、会合作.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时间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一个有效的使得中国学生提高自身的探究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动手操作可以改善教学枯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如“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这一课,不少教师仅仅只是简单地课件一放,通过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不断地摆入长方形中,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然后引导学生再观察其长方形的长和宽.接着再多次换成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再进行摆放,重复之前环节,最后观察长、宽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就会有学生发现长×宽=长方形面积.其实学生只是用肉眼看,并没有深刻感官、实际理解.所以在一段时间后,此公式就仅仅是公式,学生未能真正用到实处,长时间下来后,又怎能会做解决实际问题中求长方形面积的题目,并非不理解题意,是不理解这样算的理由,也就是学生犹豫到底如何来处理这类型的问题,其中当然也包括正方形面积的算理.
而真正通过实际动手摆,则又会有不同的效果.先用①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②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③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的三种类型的长方形,让学生动脑思考如何求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可在适当时间拿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能摆几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厘米,当然在摆的时候不能有空隙也不能有重叠.摆完后应让学生回答表格内容,先回答此长方形的长和宽,再回答面积.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说的同时联系长就是一行有几个正方形合起来,宽就是有这样的几行,求面积就是求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准确地抓到其中的奥秘.接着继续出示④长是21厘米宽是19厘米的长方形,此时,再让学生通过动手摆来求出面积,就会有学生发现小正方形不够摆,但是该怎么办呢?就会有人联系到上面求面积是求长和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就会有学生不通过摆而是计算准确地求出面积,从而发现要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拿这个长方形的长乘宽.当然学生并不能都确定是否如此,所以,最后一步则通过四人一组合作将两人的小正方形合起来摆一摆,发现摆出的面积和计算得出的面积是一样的,同时也验证了大家的猜测,学生更加开心地肯定了自己的智慧,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有了长方形的探究,学习正方形的面积就更容易,由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很多学生没有通过摆就能直接写出公式,但最后还是出示了一个边长为3厘米,另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先让学生通过计算求出答案,再让学生通过同桌两人的合作摆出面积再次验证.两次的动手操作,不仅让学生更加充分理解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由来和计算方法,更让学生在探究胜利中身心愉悦,增加学生今后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因为增添了动手操作探究这个环节,让学生真正脱离了“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说学生跟着说”“死套公式”的教学弊端,教师在半脱手的教学中也将学生的学习气氛调动起来.
二、动手操作中全员参与绝对比个体参与更有效果
如“认识轴对称图形”,其中一个难点就是判断平行四边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其实这类型的题目通常做法就是每人准备一个不一样的平行四边形,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对折,发现不管是什么形状的平行四边形,都不能做到左右(或者上下)完全重叠成功.在一个班内我是让每名学生都尝试了动手操作完成对折,让每名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都绞尽脑汁,最后都不能出现对折重叠现象,间接验证了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在练习作业反馈中无一人会在“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这类型的题目中出错.而在另一个班,由于时间问题,我仅仅只选择了5名学生上台对折,其他学生处于观望状态,在最后练习作业反馈中,却出现将近一半人不能判断平行四边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由此可见,全员参与动手实践操作绝对比个体参加更为有效,我们既然能设计这样一个动手环节,就必须保证每人都有这样一个动手的过程,每人都有这样一个思维的过程,每人都有这样一个探究验证问题的过程,不然,设计这样一个个体参与的动手活动,实际却是在浪费其他没有参与动手操作的学生的时间,在课堂中未能让学生有效地落实,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动手操作应有针对性
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学生准备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在对折时发现能重合,所以当全班一致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却仍有人坚称它是轴对称图形,笔者发现这个问题后立即改正,又花了点时间介绍了菱形,但是学生还是未能真正认识和理解菱形,所以他们实际不能准确地分辨出何为菱形,何为平行四边形.在作业中,更是有学生在判断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出现不是菱形却把其误认为菱形的现象,导致判断错误,给后续的观点改正造成了不少影响.所以,教师在确定要使用动手操作这一环节时,必须做到所准备的物品不会给你本节课造成不必要的影响.所准备的动手操作环节必须紧扣本课主要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而不是偏移目标.
四、动手操作与教师的设问和引导紧密结合
比如,“观察物体”这一课,让学生先根据书本的要求摆一摆,再观察这些物体的上面、正面和侧面,然后,再判断它们各自的平面图形,大人们和教师们的思维都觉得这个内容其实很简单,不就看看么,有谁会做错呢?但是,即使通过摆一摆,看一看,学生对于上面、侧面和正面理解错误,错误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你的一句话“请你分别看看这个物体的侧面、正面和上面是什么形状的”,正因为这句话学生开始看了,有的人看正面还可以,没有任何问题,在看侧面时把头直接凑过去看或者就是把物体的侧面转成了正面看,导致学生不是摆错误,而是看错误,理解错误,归根到底其实是教师在设问时不够严谨,在说“请你分别看看这个物体的侧面、正面和上面时”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物体不能随意转动,不能侧头去望,正因为在备课时学生出现的状况我们未能想到,没有使设问和引导更加严谨,才会出现错误的观察方式,使得我们的动手操作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真正成了动手“搭积木”的课.
所以,在准备使用动手操作的時候,理应让我们的数学更加严谨,让我们的动手操作更加落到实处,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
动手操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环节,设计得不够充分,或者未能抓到学习的重、难点,都会使你的动手操作仅仅在动手,没有任何关于数学的实际意义.真正的动手操作理应结合观察、猜测、验证、分析、比较、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手动、脑动、口动,三者并存,才能将动手操作真正有效地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去,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刘沛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145-146.
[2]王光明,范文贵.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