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水环境视角下乡村人居环境调查研究

2017-03-20陈云辉王海仓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人居环境水环境生态文明

陈云辉+王海仓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乡村水环境与人居环境的相关概念,并就水生态环境对乡村人居环境的作用和价值进一步做了解释说明。选取兴国县长岗乡塘石村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对塘石村的现状概况、水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作了相应的调查总结研究;并从垃圾的回收和处理、市政的给排水体系、坑塘的治理、水文化和水景观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设意见和改善措施;最后为今后的乡村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些许经验和建议。

关键词:水环境;人居环境;塘石村;生态文明

1.引言:由于乡村的快速发展,密集的人类活动对乡村自然水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加剧,导致乡村水环境的恶化,如水体污染、水资源(无污染水源)短缺、地下水位下降等。而乡村水环境问题也将成为影响乡村良好人居环境构建的重要因素;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也是影响乡村原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子。因此,如何更高效的利用乡村水资源,更积极的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成为研究乡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方向。

从人居环境理论的形成发展历程来看,国内外人居环境的研究普遍倾向于城市区域,对乡村区域的关注有限。而在这些有限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中,从建筑学、规划学、风水伦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宏观领域对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较为普遍,而从影响人居环境的某单一因素对其进行深入剖析的较少。伴随着乡村的发展和越来越多的人居环境问题的出现,加强从微观的视角对乡村人居环境进行研究也显得尤为迫切。

2.相关理论研究

2.1.乡村人居环境与水环境的相关概念

2.1.1.乡村人居环境理论。乡村人居环境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景观环境、人文环境特色、传统空间结构形态等方面,与城市人居环境完全不同。在人居环境研究传统的认知中,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一直被认为是模式低级、情况简单的研究。但随着乡村的快速发展,更多复杂的元素注入乡村,乡村人居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元。因此,加紧对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成为丰富和发展人居环境学科的必然趋势[1- 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乡村人居环境是以满足乡村居民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为主要目的,具有独特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动态复合系统[1]。

2.1.2.乡村水环境及其影响因素。乡村水环境是乡村所处地理空间内所有水体及周边环境的统称。按其存在形式有水库、湖泊、河流、池塘与沟渠等;其中河流、池塘和沟渠是最为普遍的存在形式,也是改善乡村水环境的重点。按人类干预程度来划分,包括乡村建设系统水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水环境;由于乡村多元化的发展,加上密集的人类活动,使得纯自然的生态系统水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越来越大。影响乡村水环境的主要因素有:人口增长导致的水资源紧缺加剧了乡村水系统的破坏;水污染加剧破坏了乡村水环境;无序的乡村建設、过度的农业开发改变了乡村水环境的自然状态;废水废物排放污染了乡村地下水;地下水的肆意开采打破了乡村水生态系统的平衡[5- 6]。

2.2.乡村景观与人居环境的相互关系。乡村人居环境是复杂的社会生态、人文地理的综合体现[1]。一方面,作为重要自然资源的水资源,为乡村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物资支撑。另一方面,水环境是构成人居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受人类影响和破坏最严重的部分。水与人类社会的繁衍生息、良好的人居环境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构建美好的人居环境离不开良好的水环境。

下面笔者选取江西省兴国县长岗乡塘石村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对其中的人居环境、水环境展开调查研究,分析原由并提出建议。

3.塘石村的调研情况

3.1.塘石村概况

3.1.1.区位概况。塘石村属江西省兴国县长冈乡,位于兴国县城东北郊区5公里处,潋江河的东北岸,距长冈乡政府4公里。村场始建于唐代,历史悠久,是一个千年古村,自古就是兴国县城北郊重要的水陆商埠。

3.1.2.自然环境概况

1、地形地貌。塘石村东西长约有3.3公里,南北宽约1.6公里。南西面是潋江河,东、北面有条小河,河外是小山丘,西面为河坪村基本农田。村域内地势最低点高程(村落东南面)约109米,最高点高程(村落北面)约152米,中部地形平坦开阔。2、气候。塘石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7.9℃,无霜期达284天;降水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全年降水量约为1600毫米左右。3、水系及水资源。村域中有两条水系,一条是潋江河,它位于村落南西面,是村域农业生产灌溉的主要水源;另一条是小河流(无具体名称),位于村落的北侧,水量较少,是村域农业生产灌溉的补充水源。有数条生产、生活灌排水的水渠,村民生活用水主要由村民自打井解决。

3.2.塘石村水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3.2.1.垃圾收集处理不当,导致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在我们调查走访途发现,短缺的垃圾桶数量及其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公路旁、小溪边、水渠内、农田等地方垃圾随处可见,严重影响村容村貌,进而威胁到村民们的健康安全。那么这些垃圾将带来那些问题呢?首先是造成水体污染;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水源附近有很多自发随意性的垃圾堆放点,甚至还有丢弃的牲畜尸体,这些直接对水源造成污染,容易通过水体引发疾病,危害人类身体健康。而堆放在坡地上的垃圾经过雨水冲刷后,形成的垃圾水,随地表径流汇入河流后,会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还有堆放在农田耕地附近的垃圾,以难降解的塑料、瓶罐等生活垃圾居多,这些垃圾进入土壤中,易造成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效,造成土壤污染,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更严重的可能导致农作物产生毒性,危害食品健康安全。

3.2.2.供水体系不完善,排水设施不健全,用水效率底下,导致结构性缺水。调查发现,污水的无组织排放现象严重。首先村内沿主干道路建设有几条排水沟渠,沟渠沿主干道路贯穿部分沿路区域,收集了部分村域居民的生活污水,但常年得不到维护和清淤,使得其排水的效能大打折扣。其次大部分居住在偏离道路的村民,他们的污水则直接排往地表、路面或农田。污水如此的无组织排放,而这些停滞的污水最终大部分下渗地下,汇聚到潜水区,产生严重的地下水污染;而地下潜水又是村民的主要引用水源,这就对村民的饮用水水质造成恶劣的影响,影响村民的引水安全。最后污水无组织排放影响村容村貌的整洁,并导致环境卫生的问题。

3.2.3.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对水生态平衡造成威胁。塘石村土地总面积约506.8公顷,现有耕地约220公顷,人均耕地面积约0.053公顷(0.79亩),主要种植水稻、烤烟,并兼种花生、大豆、蔬菜等。村民已经普遍使用化肥农药来提高粮食单产。调查发现,由于农田的规整性和可机耕性较差;村民无序的建房,侵占了部分耕地,加上村庄人口比较稠密,人均耕地有限,倒逼村民们只能从事“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村内年轻劳动力的外出,饲养成本的增加,使得饲养牛、猪等牲畜的村民越来越少,这也使得村内农家肥的生产源数量直线下降。加上农户农技知识有限,又没有科学的指导。因此,村民们为提高土壤肥力,都大量的施用含硝态氮的复合肥料,为消灭农作物的病虫害,又大量喷射农药;农户的不善管理,大量的化肥农药残留,经过水体,渗透到地下,进而污染地下水,造成水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也严重威胁村民的饮用水安全。

3.2.4.水景观和水文化的建设发展严重滞后。塘石村始建于唐代,历史悠久,是一个千年古村,自古就是兴国县城北郊重要的水陆商埠。堪舆祖师杨救贫为塘石先人择址定居留下钳记:“头顶方山笠,眼望凤凰村,若能石生水,贤才代代兴”。因村口红石码头和村内18口池塘而得名“塘石”。村内还有古井2个,还保留有如原始铁犁、水车等交古老的水利工具。调查发现,由于村民们薄落的文化保护意识,村级领导者的相关文化保护和文化创新意识的缺乏;村内如此丰富的水文化资源都没有得到继承、保护和发展,村内水文化及相关的水景观建设发展严重滞后。4.初步解决方案设想

4.1.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建设垃圾集中处理场。上文总结得出,村庄垃圾桶数量短缺,设置不当,损坏严重,是导致垃圾随处可见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根据村民居住的分布情况,合理规划,科学布置公共垃圾桶。假如在上述技术和设施齐全的条件下,为提高垃圾的处理效率,建设一套完整的垃圾管理体系,即做到户分类,组收集,村运送,集中处理这样一套模式。对利用价值比较高的废物垃圾进行回收,当然也包括少量利用那个价值不高,但危害较大的废旧电池、日光灯管等物品。对那些无法回收利用的垃圾,其终极处理方式无异于焚烧、填埋和堆肥,但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卫生填埋,而且我国农村90%以上的垃圾是通过填埋处理的。因此选择远离居民、水源和耕地的垃圾填埋场的位置就成为了解决垃圾污染问题的关键。

4.2.强化清污清淤工作,加强对污染管控,适时推进公共景观和人文建设。针对上面提到的,坑塘水面缩小,污染严重的问题。首先,要对坑塘及其周围进行清污工作,清除水面和岸边废物垃圾、蓝藻、淤泥等,还坑塘一个整洁干净的水环境。其次,村委会制定相关坑塘的管理細则,设置指示标牌,严禁向坑塘及其周边倾倒垃圾和排污,加强对村民有关环境污染的文化宣传教育和引导,起到对坑塘水环境污染的有效管控。还有,多方筹措资金,适时的加强对坑塘的景观建设、水系建设等,使得坑塘及其周边真正成为村民喜欢休闲娱乐的场所;针对不同的坑塘水域,因地制宜的建设不同功能水景水岸;比如对位置较好较适中、水面水量均较大的坑塘,可结合绿化广场建设成亲水游园;以及对连接坑塘水系的治理和建设,保证坑塘水系水流的畅通,可以极大的改善坑塘的生态水环境和生态自净能力。

4.3.适时推进土地留转,发展产业化、规模化、多元化的现代农业。塘石村人多地少,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产业以传统的水稻种植为主,有少量烤烟、花生等经济作物。品种单一,分散经营;商品化、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低。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应抓住当前大好的政策机遇,适时推进农村的集体土地流转;通过实施土地流转,将家庭分散承包的土地经营方式向农业产业化、集约化、高效农业的发展,大大降低土地耕作成本,提高土地生产效益;科学的生产种植可以大大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保护生态平衡。

4.4.挖掘水文化,突出水特色,建设水景观。塘石村依水而立,有悠久的历史,因水而繁荣发展,有浓厚的水文化;这里有很深的水环境历史和文化积淀。因此,对河流水系沿线的历史文化古迹、桥梁、码头等要结合水系治理加以发掘和保护恢复,体现其真实性和完整性;适当对村内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民俗风情进行挖掘整理,并结合水景观建设,使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和延续,使人在这里休闲散步之时能感受到浓烈的历史文化气息。其次,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应就地取材,包括本地建筑材料、本土生物,提升景观品味,更自然,更具亲和力。

结语:通过研究发现,乡村的水环境与乡村人居环境关系密切;因此加强乡村水生态文明建设,力求创造出一个与人密切联系的、富有生命力的人居空间环境。本文通过对塘石村大量的实地调研,结合水环境、景观学、人居环境科学等理论,分析了水环境对人居环境的价值,阐述了乡村水环境对乡村人居环境的意义,归纳总结了塘石村的水环境现状概况及存在问题,进而对为什么会产生上诉问题做了一定的思考,分析了其中原由;针对性的提出了改善水生态环境的意见和措施,旨在为今后塘石村乃至赣南乡村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上做出些许参考。

最后,要特别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住区容积率的选用方法与参考指标研究”(NO:51378213)对本文的大力资助。

参考文献

[1] 王鹤. 浙北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及评价[D]. 杭州:浙江农林大学, 2014年.

[2] 薛力.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发展探讨一一以江苏省为例[D].南京:东南大学, 2001年.

[3] 刘滨谊,陈威. 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初探[J]. 城市规划汇刊,2000, 06: 66-68+80.

[4] 周直,朱未易. 人居环境研究综述[J]. 南京:南京社会科学,2002, 12: 84-88.

[5] 薛晋萍. 太原城市水环境人为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J]. 区域科技与经济, 2006, 3 : 34-36.

[6] 梁 勇,成升魁,闵庆文等. 居民对改善城市水环境支付意愿的研究[J]. 水利学报, 2005, 36(5) : 613-617.

猜你喜欢

人居环境水环境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浅谈园林艺术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