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浓浓一抹红
2017-03-20张丹之
张丹之
中国人格外偏爱红色,许多中国物质文化和古代艺术品上都使用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吉祥含义之丰富是没有哪一种颜色比得上的。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想把这美丽的颜色呈现在瓷器上,巧手的制瓷艺匠们曾经创造出许多不同种类的红釉瓷器,因而被誉为“千窑一宝”的红釉瓷器也是皇家宫廷的主要陈设,它的演变呈现出我国千年制瓷技术的探寻之路。值此新春之际,借这一抹炙热的中国红来表达喜庆祥和之意。
鲜艳亮丽的红色,是古代陶瓷匠人梦寐以求的色彩。自元代末年高温红釉瓷诞生后,这种充满吉祥寓意的器物便成为历代皇帝的至爱,而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文人雅士能得到一件红釉瓷器便如获至宝,爱惜不已。红釉瓷器自元代开始便成为宫廷内祭祀、陈设的主要瓷器种类,元朝皇宫的建筑一律是“朱砂涂壁,红重胭脂”,而民间百姓家的大门则严禁使用红色。
明清时期又创烧出许多新的红釉种类,随之得以鼎盛发展,成为宫廷瓷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于红釉瓷器,自古以来相沿用的名词术语品类繁多,它们因其形色近似某物而名之为鸡血红、牛血红、豇豆红、橘红、宝石红、珊瑚红、胭脂红等;或因其制作方法不同而名之为铜红、吹红、矾红等;或以其烧造的督陶官命名的郎窑红等等。
| 真正的权贵之色——鲜红 |
真正釉色纯正、鲜红艳丽的铜红釉瓷器出现在明初永乐时期,一般称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造成功的红釉为鲜红釉,其色调纯正,釉厚如脂,如初凝的鸡血,堪称绝代佳作。《景德镇陶录》称“永乐鲜红最贵”绝非过誉之词。而到了宣德时期的红釉瓷器则红中稍带黑色、红而不鲜,更显得静穆和凝重,又由于釉色中闪耀出红宝石一样的光泽,所以又称为宝石红。宣德时期红釉瓷器的品种较之永乐时期大大增加,常见的器型有僧帽壶、莲瓣壶、大小高足碗、莲瓣洗、葵口洗、碗、盘等。此时,红釉器物上常刻云龙纹饰,或以金彩描绘云龙纹饰,还有以红釉为地,留有白色龙纹的红釉白花品种。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红釉器,之所以超越前代而独树一帜,一方面主要是窑工们在长期实践中找到了釉料配制的正确比例,掌握了烧制红釉瓷的恰当火候,另一方面也与永乐、宣德皇帝继续尊崇明太祖朱元璋所制定的“以红色为贵”的旨意有关。朱元璋姓朱,而朱就是红色,洪武的年号又跟“红”谐音,再加上朱元璋曾经是以参加反元的红巾军而夺得天下,所以在他看来红色象征着光明和胜利,定国号为大明也暗含着他对红色的崇拜。
| 晕如雨后霁霞飞——霁红 |
宣德时期的霁红十分名贵,又称祭红,具有红不刺目,鲜而不过、釉不流淌、裂纹不出的特点。关于其名字的由来还有一则悲壮的传说,宣德年间皇帝命御窑厂烧制红色瓷器,因为铜红釉呈色极其不稳定,对窑室的气氛又十分敏感,有时甚至烧制几窑才能有一件合格品,正当窑工们屡烧不成,眼看限期一到就要大祸临头时,其中一位窑工的女儿为了救父亲则投身于熊熊燃烧的窑炉之中,以血染瓷,满窑皆成红色,后人遂以“祭红”称此种红釉瓷器。这一传说虽富传奇色彩,但充分说明其难于烧制的性质。
清高宗乾隆在《咏宣窑霁红瓶》一诗中曾称誉道:“晕如雨后霁霞飞,出火还加微灸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画翻嗤画是空。”高温铜红釉自明代宣德以后,由于烧造技术逐渐失传,终明一代再也没有得到恢复。
| 雨过天晴红琢玉——郎窑红 |
公元1705年,十分喜欢精美瓷器的清康熙皇帝,对宫廷收藏缺少祭红很不满意,下令御窑仿制宣德祭红。这个任务落到了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郎廷极头上,他每天看着窑工配制釉料,进行了无数次调配实验,加进各种金属元素,甚至加入了黄金、宝石,虽然试验了上百窑,仍没有得到祭红,但是却意外地得到了另一种红色釉瓷器——郎窑红。
郎窑红得名于清代康熙时期的督陶官郎廷极,他最大成就是恢复了明中期失传的铜红釉烧造技术,成功地烧制出好似牛血一般的鲜红浓艳的红釉瓷器,可与明代宣德时期的宝石红并驾齐驱。由于这种瓷器的釉汁很厚,在高温下会产生流釉现象,因此制成品往往在口沿处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而在瓷器底部边缘,釉汁凝聚,呈现出黑红色,为了让流下的釉汁不堆积到瓷器底部,工匠常常会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已阻挡釉汁流淌下來,这是郞窑红瓷器烧制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称为“脱口垂足郞不流”。郎窑红的釉料制作和烧成温度极难掌握,所以在景德镇流传有这样一句话“要想穷,烧郎红”。
清人许谨斋曾有诗赞美郎窑红:“比试成宣欲乱真,乾坤万象归陶甄,雨过天青红琢玉,贡之廊庙光鸿钧。”其中的“贡之廊庙”是说郎窑红的器物曾供内廷专用,结合郎窑红的传世之物,如观音尊、棒槌瓶、穿带瓶、梅瓶等,无论是造型还是釉色都不难看出绝非一般民窑所能烧出。
| 绿如春水红似霞——豇豆红 |
康熙晚期出现了一种名贵的红釉品种——豇豆红,由于其釉色带有粉质感,犹如北方红豇豆的颜色而得名。因其高温铜红釉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敏感,它在氧化焰中呈绿色,在还原焰中却呈金红色,故掌握窑温与窑室气氛也特别复杂困难,以还原与氧化间微妙的化学变化而产生出红绿之间的变化,呈现出前所未见的釉色层次感与变化多样的色谱,从深红到绯红到粉红到黯红,这种非人工控制的釉色变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趣味,也带来了无穷的想象。其釉面明亮,呈色或如美人面般鲜媚、或大红袍般幽静、或娃娃脸般明艳、或桃花片般淡雅,人们将这种釉色充分诗意化,用春水、朝霞、桃花、绿苔来形容,清人洪北江有诗赞曰:“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豇豆红釉成为了一种风靡文人雅士间的经典。
豇豆红是高温铜红釉中最难烧制的一种,其釉色的特殊之处在于上釉方式为吹釉,吹的方法极其灵巧。由于难度和技术要求之高,基本上在康熙的中早期以后就没有再烧了,所以传世所见豇豆红瓷器的数量还是非常有限的,一般为宫廷御用之物,流散民间的极少。从器型上来讲,豇豆红瓷器以文房用具及案头陈设为主,主要有菊瓣瓶、太白尊、莱菔尊、盘龙尊、镗锣洗、柳叶瓶、印色盒及苹果尊,俗称为八大码。
19世纪中后期,美国人和英国人对豇豆红器物非常喜爱,常不惜巨资购买,致使许多豇豆红器物流散海外,它象征着神秘远东的美丽富饶与优雅精致,是中国陶瓷收藏构成的重要部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华盛顿国家艺术画廊与沃特斯艺术博物馆为美国收藏康熙豇豆红瓷器最多、最著名的3家机构。
| 黄金烧成胭脂色——胭脂红 |
胭脂红釉创烧于清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等朝均有烧造,其中以雍正朝产量最大,质量最精。它是一种以微量金作着色剂、在炉内经800℃左右烘烧而成的低温红釉,彩面有油亮的光泽,是珐琅彩料中的一种,胭脂红釉是在釉中掺入万分之二的金,烧成后釉色细腻纯净,如浓艳的胭脂;如釉中掺入万分之一的金,烧成后则为胭脂水,呈浅粉色,红白相映,瑰丽非凡;比胭脂水更浅淡者称为淡粉红。
这种将金熔入釉内来着色的方法是从欧洲引入,故也被称为“洋金红”或“西洋红”,而西方多称之为“蔷薇红”、“玫瑰红”。清中期《南窑笔记》中记载:“今之洋色则有胭脂红、羌水红,皆用赤金与水晶料配成,价甚贵。”因用金作主要呈色剂,所以又称“金红”。唐英撰《陶成纪事》中的“新仿西洋紫色器皿”、“西洋红色器皿”即指胭脂彩器。乾隆以后根据实用的要求,对配方加以调整,胭脂彩又成了粉彩中的一种色彩,也可作为一种低温釉彩使用。
康熙时期的胭脂红釉瓷器胎体轻薄,釉面有波浪纹,常见的器型有杯、盘、瓶等。雍正时期的胭脂红瓷器造型精美,水色如桃花般粉嫩,一般常于器物外壁满吹此釉,器内白里无纹,或绘以粉彩和珐琅彩人物、西洋景致等,多为杯、碗、高足杯、小瓶等小件器物。到了乾隆时期,胭脂红瓷器的胎体逐渐增厚,早期还于雍正时期接近,之后则愈行愈远,胭脂水色浅淡。乾隆朝之后,胭脂红釉瓷器也偶有烧制,但呈色远不如雍正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