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静脉注射联合口服用药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
2017-03-20刘哲
刘哲
【摘要】 目的 研究胺碘酮静脉注射联合口服用药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 64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2例。实验组患者应用胺碘酮静脉注射联合口服用药治疗, 对照组患者应用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3.1%)低于对照组(21.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年随访, 实验组无一例复发, 复发率为0;对照组有5例复发, 复发率为15.6%;实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恶性心律失常, 其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但静脉注射联合口服用药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 胺碘酮;静脉注射;口服;恶性心律失常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3.076
恶性心律失常是指在短时间内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 导致患者晕厥甚至猝死的心律失常, 是心律失常中较为严重的一种, 也是需要紧急处理的一类。因此一旦确诊为恶性心律失常后, 则需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救治, 以免危及患者的生命。胺碘酮是治疗恶性心律失常较为有效的药物, 但该种药物的给药方法对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1]。现本文对胺碘酮的不同给药方法在恶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2月在本院进行诊治的恶性心律失常患者64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2例。实验组患者中男19例, 女13例, 年龄38~64岁, 平均年龄(49.6±4.8)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1例, 女11例, 年齡37~67岁, 平均年龄(48.4±6.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检查等均符合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2];②无其他治疗禁忌证;③同意加入实验,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其他心脏疾病者;②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③妊娠哺乳期妇女;④拒绝加入实验者。
1. 3 方法
1. 3. 1 对照组患者采用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4923, 规格:2 ml:0.15 g)3 mg/kg加入生理盐水中进行稀释(20 ml), 静脉推注15 min, 然后采用微量注射泵进行维持治疗, 速度为1~2 ml/min, 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调整剂量。
1. 3. 2 实验组患者采用胺碘酮静脉注射联合口服治疗,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3 mg/kg加入生理盐水中进行稀释(20 ml), 静脉推注15 min, 然后采用微量注射泵进行维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口服盐酸胺碘酮片(武汉五景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2021103, 规格:0.2 g), 首次口服剂量为0.6 g/d, 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适当调整药物剂量。
1.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 了解患者的复发情况。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3]。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心律恢复;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心律失常趋于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心律无明显好转。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显效24例、有效8例, 无效0例, 显效率为75.0%;对照组患者显效21例、有效11例, 无效0例, 显效率为65.6%;两组治疗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 P=0.412>0.05)。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1例、震颤0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1%;对照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4例、震颤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1.9%;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4, P=0.023<0.05)。
2. 3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经过1年随访, 实验组无一例复发, 复发率为0;对照组有5例复发, 复发率为15.6%;实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2, P=0.020<0.05)。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之外, 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异常通道传导, 导致的心脏搏动频率、节律异常[4-8]。恶性心律失常是一种较为严重心律失常, 主要为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 发作时间短, 如不能及时治疗, 则可能会危及生命, 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9-12]。因此一旦确诊为恶性心律失常后, 则需立即进行治疗, 目前临床上多数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
胺碘酮能够通过延长心肌组织动作电位传导时间、有效不应期, 消除折返激动, 抑制房室旁路的前向传导, 导致复极化过程延长, 同时可直接扩张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 有效的缓解心肌缺血症状, 从而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13-15]。本次实验主要是对胺碘酮的不同给药方法对恶性心律失常临床效果的影响。口服胺碘酮主要能够延长心肌动作电位传导的时间、有效不应期及心肌复极时间, 在胃肠道吸收缓慢且不完全, 在体内的生物利用率有较大的差异, 半衰期为13~30 d;
而静脉注射胺碘酮在延长心肌复极时间中的效果不明显, 主要抑制交感神经、儿茶酚胺对心脏的作用, 降低窦房结、房室结的频率, 达到控制心律的作用, 起效迅速, 半衰期为5~65 h, 维持时间相对较短, 但静脉注射时其产生的轻微的负性肌力作用对左室功能不构成影响[4, 16-18]。两种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 如联合应用则能够起到相互协同的作用, 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上述实验中, 两组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均应用胺碘酮进行治疗, 但给药方法不同, 对照组采用单纯静脉注射方法, 实验组采用静脉注射联合口服用药, 经过治疗后, 发现两组患者的临床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过1年随访, 实验组无一例复发, 复发率为0;对照组有5例复发, 复发率为15.6%;实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由于胺碘酮静脉注射与口服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 两种不同的给药方式相结合, 能够起到相互弥补的作用, 缩短药物起效时间, 延长药物的持续时间, 从而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复发几率。
综上所述, 胺碘酮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恶性心律失常, 其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但静脉注射联合口服用药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孙海燕. 心率减速力测定对恶性心律失常性心脏猝死的预测价值.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2, 21(1):6-8.
[2] 郭青华, 曹海清, 袁宾, 等. 68例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的诊疗. 中国醫药指南, 2014, 12(29):106.
[3] 方勇. 胺碘酮与艾司洛尔在快速恶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效果对比.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5C):60-61.
[4] 王晓佳. 胺碘酮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恶性心律失常. 中国医药导刊, 2014, 16(3):467-468.
[5] 李硕贤.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当代医学, 2012, 18(3):133-135.
[6] 刘新荪, 陈协辉, 李欣荣, 等. 胺碘酮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10):145-146.
[7] 宋卫东.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30):105-106.
[8] 木提白·吾拉木, 汗祖热木·托合提.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8(24):90-91.
[9] 刁月伟.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今日健康, 2014(2):35.
[10] 郑永曦, 翁金生.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4(2):62-64.
[11] 党晓红.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4(1):165.
[12] 陈顺平. 胺碘酮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恶性心律失常. 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26):48-49.
[13] 孟天宇. 胺碘酮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恶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7):172-173.
[14] 杨春霓. 胺碘酮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恶性心律失常.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11):22-24.
[15] 安俊涛. 探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10):146-147.
[16] 宫兆滨. 口服胺碘酮联合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16):643-644.
[17] 马晓文. 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7, 13(6):547.
[18] 李桂兰. 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观察. 中外医疗, 2008, 27(33):61.
[收稿日期:2017-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