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资源在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中的应用
2017-03-20韩本武
摘要: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不仅是缓解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而且是切实促进广大农村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素养全面发展的有益探索。从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的现实困境和农村地区乡土资源的优势出发,对乡土资源在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中开发和利用的可行性展开分析,并提出利用乡土资源加强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审美教育 农村中小学 乡土资源 利用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开发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美育资源,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拓展教育空间”。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充分发掘和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不仅是缓解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而且是切实促进农村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素养全面发展的有益探索。
乡土资源,是指学校所在地的自然生态及文化等方面的资源,它既包括自然景观、乡土地理的内容,也包括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与生活经验等内容。关于审美教育,众多学者均对其进行了定义。本文中所提及的审美教育,既不同于狭隘的美术教育或艺术教育,又有别于情感教育和感性教育。它以自然美、艺术美、劳动美、生活美为教育内容,以培养学生审美素质和审美情操为教育任务,是一种“全面育人”的教育,主要采用以美怡情、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具有“寓教于乐”“潜移默化”“自由灵活”等特点。笔者主要从美术教育的角度,结合农村中小学美育实际展开论述,探讨乡土资源在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美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言,无论是其整体水平还是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具体而言,目前制约我国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实施的现实困境主要包括资金短缺、师资不足、教育观念陈旧等。第一,资金短缺。区域经济结构性失衡加剧了城乡教育投入的不平等,尤其是边远山村,经费短缺,器材设备缺额大,与城镇小学一样使用绘画工具来进行教学活动,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不可企及的梦想。第二,师资不足。农村中小学普遍师资匮乏,教师负担重。年龄结构方面,农村中小学的教师队伍逐渐呈现老龄化的趋势;学历结构方面,教师大多是中师、幼师毕业或通过成教、函授和自考的途径获得的学历,学历层次普遍偏低。艺术专业的教育人才极为匮乏,中小学艺术课程缺少专业教师讲授。第三,教育观念陈旧。很多地区学校和家长只看重孩子学习成绩和排名的高低,片面追求升学率,反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关注,漠视孩子审美素质和审美人格的形成。以上这些因素,严重束缚了现阶段我国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的发展,阻碍了人才培养向更高层次、更大规模迈进。
二、乡土资源在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中的可行性分析
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不仅是缓解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有限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切实促进广大农村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素养全面发展的有益探索。
1.在美育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自然资源,有利于突破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资源短缺的瓶颈
乡土资源以最贴近日常生活的姿态,因地制宜、因材施用的造型方式,展现着质朴、清新的审美特性。通过就地取材,引导学生发掘并利用身边天然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培养他们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这个角度出发,清新质朴的自然美景变成了可供写生的教学对象;司空见惯的农作物变成了可以被利用的創作原材料;甚至被丢弃的废旧物品也成了可被循环再利用的创作素材。因此,在美育教学中应充分发掘当地优势自然资源,缓解农村中小学美育资源的匮乏。
2.在美育教学中广泛利用乡土人力资源,有利于促进民间美术的传承
民间美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老百姓精神生活的物化表现。然而,伴随着现代化的步伐,民间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窘局面。昔日生活中诸多不可或缺的劳动工具、传统服饰等,因乏人使用、乏人欣赏,迅速走向消亡。大批优秀的民间艺人拥有非常宝贵的创作经验,他们生活在百姓当中,不仅有精湛的手工技艺,而且还有着宝贵的艺术感悟和人生体验,将他们请进课堂,能够拓展审美教育的涵盖面,克服农村中小学美育教学人力资源急缺的难题,同时也能使大批民间手工技艺后继有人,民间美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3.在美育教学中充分结合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素养的全面发展
中小学的审美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人格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乡土资源是民族文化生成与发展过程中的真实轨迹,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内涵,并以生动的形式存在于人们衣食住行等各个环节之中。中小学审美教育,既是艺术技能的训练,更是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操、优秀道德品质以及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手段。
三、利用乡土资源加强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的具体措施
乡土气息浓厚和地域特色鲜明的乡土资源是历史的见证,是乡土文化的标志,是多元文化的因子。它的开发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不仅能为审美教育提供素材,使美术教学活动贴近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乡土情怀和民族认同感,锻造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交流,还能节约教学成本,增加教学效能,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和品位。在农村中小学美育教学中,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掘乡土资源优势。
1.适当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尝试艺术采风教学
在教学“春天的畅想”这一单元时,可以结合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生机蓬勃的春日景象,了解春天。古老的小桥、潺潺的流水、绿油油的小麦、抽出新叶的树木、生机勃发的小动物,这些大自然的优美景色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和表现的欲望。在风景写生教学中,重点是教会学生懂得如何观察自然事物,发现并提炼自然中的美,怎样运用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去表现自然。返校以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自然风景写生的基础上进行风景创作的表现练习,通过举办一些“风景写生作品展”或以表现家乡风景为主题的书画创作展等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
2.发挥乡土资源优势,实施手工制作教学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它随处可见、随手可得。比如常见的树叶、稻草、竹子、种子、谷物等都属于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这些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各种米粒、豆子、芝麻、杂草通过粘贴拼剪,可以做成漂亮的装饰画;枯叶、草梗、碎石子能够被粘贴成形态各异的鸟窝;土豆、萝卜、红薯可以被装饰成各种动物、玩具等等。由于这些原材料随处可见,易取易得,农村学生还是很乐意去做的。通过课堂上的自我展示,既满足了儿童的表现欲望,又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本着“不花钱或少花钱,多动手多动脑”的原则,围绕“利用乡土美术造型材料”这一主题,在校本美术课程中可以设置以下几个教学专题:粘贴画,包括以蛋壳、树叶、碎布、种子、麦秆、花瓣、玉米等素材为主的粘贴画练习;版画,包括可供拓印的蔬菜根、野树皮、树枝、布料线绳、编织物等素材为主的版画练习;泥塑,包括以人物、动物、植物、器物、交通工具、通讯设备等为对象的泥塑创作练习;立体构成,包括用烟盒、瓦楞纸、瓶罐、电线、棉线等为素材构成的创作练习。
3.深入挖掘社会人文资源,展开体验性审美教学
(1)体验乡土绘风情,以人为本发展潜能
真正从发掘乡土资源的优势出发,开发符合本地实际的美育课程,引导学生以美的视角发现自然美、劳动美和生活美,教会他们基本的创作表现方法,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审美能力。这一教学环节,主要通过引导同学们实物写生,教会他们如何捕捉自然中的美,给予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受到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的限制,教师不必在绘画风格方面做过于单一或规定性的要求,应肯定和接受各种材料和各种风格的“另类作品”。比如,可以围绕“美丽的家乡”这一主题,鼓励学生从自己实际生活出发,不限制材料,自由创作。从而尽情展示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感,引导学生对家乡、对生活、对社会的热爱之情。
(2)体验乡土剪童谣,传承文化激发想象力
童谣是一种被普遍流传的口传文学形式,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它所表述的事物大多是学生没有经历过和见过的东西,因此,在剪童谣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找资料或实物,或者用语言反复描述、解释,通过教师的启发去想象,让学生对那些事物有所了解。童谣多以拟人化的描述、比喻等艺术手法来反映生活,容易使学生完全沉浸在幻想、游戏的世界中,它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而且,简洁生动的韵语成了学生的口头短歌,它带给学生的心理印象是情感性的,一方面了解祖辈们的情感与审美心理,另一方面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及历史、知识,这种经历在幼小的心灵中将留下很深的印迹。在剪纸教学中,可以通过影像资料、实物、语言等方式反复描述、解释,教师通过启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用剪纸的形式去表现童谣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3)体验乡土画日记,感悟心灵表现自我
用笔画日记,是儿童对美术活动无拘无束、无偏见的艺术探索,是实现自我审美意识的特殊方法。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个别的职业画家,而是提高大众整体的审美兴趣和审美素质,培养和造就健全的人格。以画日记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内心情感,表达学生对于生活、对于社会、对于自身的认识和思考,是一个非常大胆且极富挑战性的美育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引导并提高儿童的审美文化能力,使儿童的洞察力、敏感性、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而且能够使其从小养成善于总结、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教师既要成为“倾听者”,更要努力成为“伯乐”。具体而言,教师既要肯定学生作品的闪光点,看到成绩和优点,不可以嘲笑、讽刺的方法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要尽力触及并激活学生身上最具个性的独特因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力、言语表达力、情感控制力、思维想象力,充分开发儿童内心最深层、最原初的创造意识,保护并培育学生的创作个性。
此外,农村中小学还应不断加强乡土文化资源与美育教学实践的推广研究及其评价体系研究。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阶段性的教学任务,举办教学课例的试验、展示、观摩和交流活动,或者说课、课件、案例等评比活动,以便及时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农村中小学乡土美术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及时落实乡土美术课程的教学评价和学生评价工作,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美术课程评价体系。
总之,发挥乡土资源优势,将其与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相结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对新鲜事物的追求与盲从,并以审美的视角重新解读生活中的艺术现象,以最直观的方式体会家乡自然景色的灵秀与壮美。这对于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厚重以及民间美术的质朴,培养其良好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促进其身心健康和人格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2] 常俊玲.原生艺术传承与儿童审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刘森.地域素材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4] 贾玉霞.利用乡土资源优化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探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5] 房艳梅.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題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
[6] 曾繁仁.美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 张文光.大学美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作者:韩本武(1964-),男,河南泌阳人,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书记,副教授。]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