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
2017-03-20窦晓娜韩敬曹颖
窦晓娜 韩敬 曹颖
【摘要】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在脑梗死中的防治效果。方法 72例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 各36例。两组均给予相同基础治疗, 氯吡格雷组同时给予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治疗24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与治疗后2、4、12周评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治疗后2、4、12、24周评分和阿司匹林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低于阿司匹林组的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在脑梗死防治中疗效近似, 但氯吡格雷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值得借鉴。
【关键词】 脑梗死;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效果;不良反应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3.056
脑梗死发生后可遗留后遗症, 严重影响到患者生存质量, 甚至威胁到患者生命。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在脑梗死的二级预防和治疗中均有应用。阿司匹林在应用过程中可有出血、阿司匹林抵抗等作用。氯吡格雷不良反应较少[1-3]。本文选择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 观察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在其中的防治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72例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患者, 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 各36例。两组患者发病距离治疗时间<72 h, 患者年龄均<75岁。同时排除妊娠、高血压脑出血及其他因素所致腦出血、心源性因素所致脑梗死患者、凝血障碍患者。氯吡格雷组男20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为(60.2±6.1)岁。阿司匹林组男21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为(59.9±7.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组患者根据病情给予降低颅内压、应用脑细胞保护剂、促进脑细胞代谢类药物、控制血糖及血压类药物等, 两组患者均给予相似或相同康复治疗。氯吡格雷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口服, 剂量50 mg/d;阿司匹林组患者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服用, 剂量为100 mg/d。
1. 3 疗效评定和指标检测 采用NIHSS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治疗后2、4、12、24周)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进行评定。观察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鼻出血、牙龈出血、胃肠道不适、眼底充血、腹泻、皮肤瘙痒、头晕等)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NIHSS评分比较 氯吡格雷组入院时NIHSS评分和阿司匹林入院时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治疗24周后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与治疗后2、4、12周评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治疗后2、4、12、24周评分和阿司匹林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氯吡格雷组不良反应发生共2例(腹泻1例、皮肤瘙痒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5.6%;阿司匹林组不良反应发生共9例(牙龈出血3例、鼻出血1例、眼底充血1例、胃肠道不适4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25.0%。氯吡格雷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生的常见病理基础, 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栓形成以及血栓脱落是导致缺血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4-6]。而血管内皮损伤和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容易引起血小板发生粘附聚集, 从而引发血栓形成。在脑梗死防治过程中, 抑制血小板功能、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是治疗的重要部分[7, 8]。小剂量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合酶使血栓素A2生成减少, 从而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 达到抗血栓形成作用。阿司匹林在抗血栓性疾病中应用较多, 缺血脑卒中防治中阿司匹林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阿司匹林在长期应用过程中容易引起出血、阿司匹林抵抗等不良反应, 影响其在脑梗死中的防治效果[9-11]。氯吡格雷属于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 通过拮抗二磷酸腺苷与其受体结合, 从而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等功能, 从而产生抗小板作用[12-15]。在本文中, 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在脑梗死防治中均能够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改善患者脑功能, 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治疗24周后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与治疗后2、4、12周评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治疗后2、4、12、24周评分和阿司匹林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在脑梗死防治中产生的临床效果近似。本文中氯吡格雷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低于阿司匹林组的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氯吡格雷在脑梗死防治中用药较阿司匹林安全。
综上所述,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在脑梗死防治治疗中疗效近似, 但氯吡格雷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戴杰, 周永, 李新玲, 等. 影响后循环脑梗死急性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4, 27(1):22-25.
[2] 刘春梅.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比较.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9):1224-1226.
[3] 戴京涛, 李志贤, 孔伟丽, 等.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临床分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11):72-73.
[4] 韩彬.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比较. 医药前沿, 2014(33):236-237.
[5] 郭玉全.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60例临床疗效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8):558-559.
[6] 秦虹霞, 张向东, 孙科.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双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19):68-69.
[7] 郑婵新, 王大成, 李雄新, 等.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负荷剂量与常用剂量治疗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比较. 中国基层医药, 2016, 23(9):1325-1328.
[8] 范道丰, 郑瑞锋, 胡小红, 等.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的影响及急性期疗效评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4(10):627-630.
[9] 江显萍, 陈建华, 吴大鸿, 等. 阿司匹林联合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蛋白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12):3258-3260.
[10] 赵真, 包正军, 许宏伟, 等.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评定.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2, 39(2):117-120.
[11] 史宝柱.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比较.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雜志, 2010, 18(9):1224-1226.
[12] 李军民.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10):46-47.
[13] 黄勇.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24):46-47.
[14] 郝清波.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和预防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吉林大学, 2015.
[15] 钟广宏, 周伯荣, 关海涛, 等. 脑梗死二级预防中CYP3A4代谢与非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及降脂疗效的比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4):323-326.
[收稿日期:2016-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