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词族的指代义
2017-03-20马兰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27-01
绿色是大自然的本色,它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征。绿色赋予了人们丰富的联想和情感,体现了汉民族对事物不同感受的流露。含蓄的汉民族常常借用绿色颜色词来表露自己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因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在传统的色彩观念中,绿色因是间色地位极其卑微。因此,绿色指代某一类人时,在古代也是多贬义,少褒义。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绿色逐渐褪去了其贬义的色彩,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褒义色彩。
1 指代官职卑微的低级官吏
汉民族的五色文化,赋予颜色词特有的文化内涵,人们用颜色来区别人的社会地位,成了官场之人政治身份的外在标志。像红色用于服色制度,多表示身份的尊贵和正统地位。而绿色的社会地位却和红色相差甚远,绿色曾用来表示地位和身份的卑微。我国古代的低级官吏多穿着绿色的服饰,唐代曾明文规定,“六品深绿,七品浅绿”的官吏穿绿色的官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折腰俱老绿衫中”(《忆微之》)和“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笆行》)这两句诗中都表达了人到老年官位仍然卑微的无奈和辛酸。后人常用“青衫绿袍”、“绿衣郎”和“绿衫”指代官职卑微的小官。
2 指代娼家男子
我国娼妓之起源,大概胚胎于周襄王时代,齐国管仲之设女闾,即其始作俑者。古代娼妓又称青楼女子、风尘女子,绿服和绿头巾是乐人和青楼女子的职业装。元明时期规定娼家男子头戴绿头巾,“[娼妓]隶于官者为乐户,又为水户,国初之制,绿其巾以示辱。”(《杂俎》)明代延续这种叫法并从制度上加以规定。明朝规定伶人不仅要裹绿头巾,还要兼穿绿衣。“(元以后)人以龟头为绿色,遂目着绿头巾为龟头,后人又呼妻女卖淫的人为戴绿头巾,或叫戴绿帽子。”(《中国娼妓史》)
3 指代妻子有外遇的男子
人们由娼家男子的“绿帽子”逐渐引申到妻子有外遇的男子。在中国人看来,如果一个男人的妻子红杏出墙,这个男人就会被称做是被戴了“绿帽子“。被戴“绿帽子”是一件是很不光彩的事情,就会成为他人谈资和嘲笑的对象,对当事人来说,自身也会觉得脸上无光,低人一等。“不像你……作成老公带了绿帽儿,羞也不羞!”(《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早奇冤》)
现代社会中,“绿帽子”不仅用在男子身上,女性如被背叛也可以用“绿帽子”来形容。像电影《潜伏》中谢若林遭到丈夫背叛时,她愤怒地说:“爱去哪里去哪?反正我这绿帽子,早就已经让人带上了。”
4 指代地位低贱之人
绿色是间色,也是间色。由物及人,绿色的卑贱的象征意义也寓意着着绿色服饰的人地位的低贱。早在《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寓意地位卑微的妾室得宠。“像春风却韶颜,做绿衣微贱。”(明王鈴《春芜记·瞥见》)中的“绿衣”指代婢妾。
西汉时期,青衣成为地位低下者的服色。颜师古说:“绿帻,贱人之所服也。”宫廷厨师戴绿帽以明其卑贱的身份。汉武帝的姑母馆陶公主将自己的面首董偃引荐给汉武帝时,董偃着“绿帻傅韝,随主前,伏殿下。”(《汉书·东方朔传》)唐代为了羞辱犯罪之人,责令犯罪之人头裹绿色头巾。元明时期,从事“贱业”的乐人乐工及伶人着绿青色衣服。清王朝建立后,地位低贱的汉族兵举绿色旗子,被称为绿营兵或绿旗兵,和八旗子弟相差甚远。
5 指代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英雄
王莽代汉建新后,天凤四年(17年)荆州一带发生饥荒,新市人王匡、王凤、马武、王常、成丹啸聚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人数达到8000多人,打出了恢复汉室的旗帜,反抗王莽政权。“绿林好汉”原指聚集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人们。后又称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英雄为“绿林好汉”,如水泊梁山仲的108个英雄好汉,皆具有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的鲜明个性,被人们亲切的成为《水浒传》中的“绿林好汉”。
6 年轻貌美的女子
绿色让大自然充满了活力和生机,推物及人,古人由此联想到青春貌美的女子。“绿云扰扰“(唐·杜牧《阿房宫赋》)中的“绿云”本指女子乌黑而有光泽的秀发,后成为年轻貌美的女子。“绿媛”和“绿鬓”也指发色乌黑的美女。“红男绿女”一词中的“绿女”同样指代焕发青春活力的女子。
7 指代邮递员
近现代以来,世界各国是选用不同颜色做邮政标志,例如美国用灰色,英国用红色,法国用黄色……新中国建国初期,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在第一次全国邮政会议上,以军管方式运转的邮政特殊行业决定用绿色做为邮政的专用标志。绿色象征和平、青春、茂盛和繁荣。由于有了这个规定,所以中国的邮筒、邮递员的衣服以及邮包、邮政车都采用绿色标识。在邮政部门,绿色是邮递员的职业颜色,身着绿色职业装的邮递员被人们尊称为“绿色使者”,他们给渴望信息的人们带来希望。
8 指代军人
世界上的军装大多数是绿色,如草绿、深绿或黄中偏绿。军服之所以不约而同地朝绿色发展,是因为战争中保护自身的需要。19世纪末,英帝国主义发动了对南非的侵略战争。当时,南非的布尔族纷纷组织起来进行武装反抗外来侵略者的入侵。由于初期双方兵力相差甚远,布尔人在战争初期失利。后来,布尔人发现英军穿红色军装,在南非森林的绿色背景中行动极易暴露,便把自己的服装改为草绿色,枪炮也涂成绿色。布尔人便利用密草丛林的绿色背景作掩护,常常神不知鬼不觉打得英军措手不及。
英国人的教训,很快被许多国家的军队所汲取。他们从服装上着手,不断改进军装的颜色,尽量使之与自然背景的颜色接近。这样,世界上的军队虽然服装形式差别很大,但在颜色上却逐渐在绿色基调上统一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军人的军服主要是象征和平和安定的绿色,身着“军绿色”的人民子弟兵受到国人的尊重。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发现,绿色系词族在喻指人时,具有双重语义、双重性格:既指令人尊敬敬仰的一类人,又有让人鄙视、不齿的一类人。由于古今文化背景的变迁,绿色的贬义指代义在现代社会逐渐淡化甚至消失。现代社会人们拓展了“绿”色的象征意义的内涵,增加了很多的褒义色彩,把它看成是邮递员的象征,是军人的象征,绿色成了希望之色、和平之色。
參考文献:
[1] 王书奴.中国娼妓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2] 周云.英汉语言中红和绿两种颜色的文化比较[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6,(1).
[3] 尹晓红.汉语表绿色词及其文化含义[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
作者简介:马兰(1981-),女,汉族,安徽濉溪人,文学硕士,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及元明清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