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民族音乐传承

2017-03-20赵盈娜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发展观民族音乐传承

摘 要:21世纪,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样化,多元化的交流与沟通、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民族音乐的传承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于民族音乐文化不得不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来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以保存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当前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如何进行民族音乐传承提供了有利的指导。

关键词:发展观 传承 民族音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09-02

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新高度,进一步回答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我国必须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我国当前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民族音乐传承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 以人为本的民族音乐传承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期五天的下乡采风——彝族“三月会”。独揽了热情、奔放的这一大型歌舞民族音乐。确实深刻体会了民族音乐的以人为本、以及以人为本的音乐自然传承方式。“三月会”是一种原始狩猎歌舞,具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传说是古老彝人为了保護家园与恶龙斗争所形成的歌舞乐一体的独特民族音乐形式。这样“手之,舞之,蹈之”的大型歌舞,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有原始社会生活、农耕生活、婚姻恋爱、原始宗教等。

每年农历的三月二十八至三月三十的三天,彝人们就会穿上自己最好的、最漂亮的服装,带上龙头弦子、二胡等的乐器,从黄昏起大伙聚在一起手拉手围成圈跳左脚舞,持续三天三夜,古老的传说是因为一直跳舞团结一致才能把恶龙封在脚下,所以不要怀疑那可真是三天三夜,在广场上,你随处可见!

民族音乐其实就是人的音乐,民族音乐的产生是因为人的生存需求,人的生活需要,凝聚了本民族族人的共通文化心理,是一种共性的精神追求。

当然,“三月会”流传至今,已成为彝族重要、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了现代社会的人文因素,白天在跳脚之于进行一些商品交易活动,年轻男女愿意在农忙时节放下农活来跳脚,为的是多认识一些异性朋友,而对于老年人来说,三月会跳脚则是一种民族信仰。这样的民族音乐正以本民族人的需求、需要在变化,这样的民族音乐传承具有鲜明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特色,这样的音乐传承是族人们自发的、自觉的、自然的、顺势的自然传承。

“以人为本”不仅包含了发展“为了谁”的价值内涵,而且也包含了发展“依靠谁”的深刻内容。确实如此,民族音乐的传承主要依靠的还是本民族人具有相同心理,共通语境文化的自然传承,这样才能留住民族音乐的魂。

2 全面发展的民族音乐传承

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于民族音乐音乐来说,全面发展的指导意义在于怎样把特色的民族音乐介绍给别人,怎样以其最真实的,最原汁原味的风貌展示出来并且让他人能在自己视域下获得独特的理解、真正领略其音乐美的真谛。

民族音乐的传承单靠自然传承方式是远远不足的,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族人对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认识越来越浅,甚至是很易受汉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年轻人更喜爱现在的流行音乐而对本民族的音乐持否定态度,以这样的自然传承方式传承下去,就很难保证民族音乐的“源”的纯粹性、甚至会消失。

那么在新的经济、政治条件下,深入的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求得对民族音乐的新的、有利于他人接受的音乐解释,是至关重要的。正如彝族“三月会”,在采风之前大家真不相信他们可以一整天、一整天的跳,也无法想象真有那么多族人从各地赶来,参加这样的一种我们认为是仪式性的传统节日,对于彝人来说,三月会跳脚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是我们汉人无法以我们所有的文化语境了解的,只有放到彝族人自己的文化语境下,我们才能真正明白三月会对他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才是民族音乐传承的目的所在。

3 协调发展的民族音乐传承

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怎样将民族音乐去伪存真的传承下去,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一定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民族音乐的传承不仅仅要以人为本,全面,关键是在传承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的协调发展,不能完全不顾现实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盲目的传承,曾经有过这样的争议,一种民族音乐“水歌”是族人在背水时翻山越岭唱的歌曲,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肯定要引自来水管进村,就不再需要背水了,“水歌”音乐的传承自然就受到一定的影响,当然也不可能不引自来水管进村。此时,民族音乐传承与现实生活必然就矛盾起来,如何协调好这样的矛盾呢,在协调发展的指导下,我们需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不能为了民族音乐的传承就不顾现实生产、生活的需求,正如彝族“三月会”流传至今,已成为彝族重要、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了现代社会的人文因素,白天在跳脚之于进行一些商品交易活动,并不妨碍族人正常的生产、生活,相反进一步促进了现实经济的发展,这样在现实经济、文化、政治的带领下,民族音乐传承才得以发展、发展好。民族音乐传承的协调发展就应顺其自然的去伪存真,真正适应现代(当时)族人的需求,也才能够真正的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要求进一步推进上层建筑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需要凝聚力的,全面协调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这样的一种功能,文化固然需要很多的政治、经济来巩固和发展,而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在此背景下,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才有了来自社会的认同、支持和鼓励。为民族音乐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本族人的自然传承方式也是一种考验,当然这种考验即是机遇也是挑战,城乡、区域、社会的和谐发展使民族音乐植身于更广阔的空间,有利于拓宽传承范围,另一方面民族音乐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能否去伪存真的传承下去,要求不断的寻找其有效的可持续传承发展道路。

4 可持续发展的民族音乐传承

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的确如此,民族音樂传承是个永恒的话题,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着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音乐风格、音乐形态、音乐文化,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种文化,有多少种文化就有多少种音乐,民族音乐是人类可贵的文化遗产,“怎样发展”、“怎样发展好”,我们可以借助其他学科的方法论体系,音乐人类学、音乐文化学、音乐社会学等等。用现代人所接受的方式去解释民族音乐,尝试着创新、才有可能引导他人主动的了解民族音乐,从而自觉、自愿的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与音乐文化传承之中,才能保证民族音乐一代代良好的永续发展。

民族音乐的可持续传承——不是冥思苦想音乐作品的孤立的意义、普遍特定的样态,而是了解其曾经产生过的意义并探讨其产生新意义的可能性、探讨如何最大限度调动各类主体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令人类音乐活动的意义不断丰富、不断多样化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重大影响。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认识越深刻,把握越准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才能越自觉越坚定。民族音乐传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自然传承方式、利用好全面协调的各种环境、解决传承中的旧问题、研究、探讨新方法对付新问题走民族音乐传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者简介:赵盈娜(1982-),女,汉族,籍贯:云南昆明,学历:硕士,职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分析学。

猜你喜欢

发展观民族音乐传承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阐述及辨析阿玛蒂亚·森发展观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