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女大学生人才培养途径探索与实践
2017-03-20沈新福邓汉轩
沈新福+邓汉轩
摘要:土木类专业具有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特点,对女性从业者而言,是有相当大的职业压力的。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就业能力的培养,强化实用技能,做到个人技能的专业化和差异化,从而帮助女大学生们找到自身的行业定位,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也摸索出一些值得借鉴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岗位需求;就业能力;实用技能;专业化;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48-02
高楼大厦正在不断地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大道不断延伸,土木建筑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在很多高职院校均开设了土木工程类的专业,女生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土木类专业对女性从业者而言,是有相当大的职业压力。它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较强的组织和社会活动能力;具备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较高的管理理论和能力;关注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
以高职女生为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突出就业能力的培养,强化实用技能,做到个人技能的专业化和差异化,加大心理辅导和职业辅导力度,从而帮助女大学生们找到自身的行业定位,尽快适应行业岗位要求。
一、女生的就业现状与分析
(一)就业现状
女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就以比较集中而且比较理想的就业方向为例。比如说某个好大学,在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类的专业在国内来说算很不错的,本科毕业时会有许多单位来招生,招聘的企业大部分都是施工单位。很多单位在女生去投简历时,对方会说“对不起,我们不招女生”,只有部分单位会适时的招一些,而且对女生的要求高很多。而设计院呢?好一些的设计院不会参与高职专科的招聘工作,只有部分设计院会来,而且只是来看看,不一定真要。
以典型白领——建筑设计师为例,目前,市场上对建筑设计人才大多要求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具有一级注册建筑师资质,并担任过大型住宅或建设工程开发的设计。另外,还需要全方面地加强自身修养,如需要熟悉电脑操作和维护,能熟练运用CAD绘制各种工程图以及编制施工生产计划等。
这些都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而这些,对于高职层次的女生来说,她们毕业后,普遍感到前途迷茫:有岗位,干不了;能干的,却门槛太低,竞争激烈,待遇差。这导致部分女生转行。现状就是:初次就业率低、待遇低,就业质量远远不如男生,大部分女生的职业道路没有男生那么平坦顺利。
(二)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通过大量调查和统计,就业困难原因主要集中在性别差距、能力差距、心理差异。从用人单位和工作环境、人际关系方面分析如下。(1)性别和生理原因。调查表明,在建设行业里,无论哪类企业,都有很多的男性不希望女性在工作上超过自己,特别是在男性主导的这个行业里。(2)高劳动成本原因。用人单位歧视女大学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勞动时间的连续性。女性有断裂带,即生育哺乳期。而这一阶段,企业不仅要负担工资、福利,同时,企业的工作也因休假而受到影响。二是退休金的负担。女性要比男性早5—10年,而且由于女性一般要比男性领取更长更多的退休金。三是职业培训费的利用率。由于女性工作时间比男性短,因而女工的年均培训费要高于男性,其利用率相应的也比较低。(3)能力差异原因。如女性在总体上体力弱于男性,不适合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高空作业、野外作业等一些特殊岗位;女性生理期使得她们在安全和健康方面受到特殊保护,限制了女性从事某些职业岗位;女性在抽象思维、宏观驾御等能力和冒险精神等方面弱于男性,使得她们总体上在一些职业领域内的成就不如男性等。这些因素客观上对女大学生就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4)心理素质差异原因。大量的调查数据表明,由于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学历不高、动手能力不强和就业过程中性别歧视的存在,容易出现诸如焦虑、恐惧、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情绪不稳定、意气用事、感情脆弱、缺乏应有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等不健全的就业心理素质。其他原因还包括法律和机制原因等。
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对女生的缺憾
现有的培养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课程设置、实训手段,都是针对男生设定的,比如施工技术的砌筑、抹灰、绑扎钢筋、搭设模板和脚手架等,都不适合女生,导致女生不感兴趣、不愿动手参与,最终达不到实训教学目的。
三、解决途径的探索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
遵循“专业化、差异化、技能化”的调整原则。高校人才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高等学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都应该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导女生进入适合女生特点的细分专业,比如造价、工程管理、档案等专业。
根据当代女大学生特点实行差别教育,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要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行差别教育。高校应该针对女大学生特有的优势制定教学计划、确立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要符合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只有这样多方位、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才能帮助女生走出困境,建立专业信心。
(二)能力培养途径
能力培养包含方方面面,总结起来无非是: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三大块。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点:一是课堂教学与社会观察结合。不但要在课堂里向女大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在学校外让女大学生进行各类社会观察,充分了解社会环境特别是本行业的工作环境,提前在心理上做好准备。二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这种教学模式就是让女大学生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所学的理论知识要与自身的创业目标相结合,边学边做,这种模式更注重培养女大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这往往是企业看中的方面,也是女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三是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结合。这是指让女大学生前2年在学校里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第3年进入到社会实践,以一个工作人员的身份进入到工作环境,参与企业的工作过程。
(三)技能训练方法
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结合行业特点,以培养侧重于工程实践的工程师为主要目标,人才的培养过程要结合工程实践。
在保证基础课程教育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女生特点,做到一要精选几门技能课程,例如资料编写、CAD绘图、预算清单计算编制,等等;二要加大实训力度,设置从简单到复杂的螺旋状发展途径,力争贴近工程实际,实现学校学习到企业就业的直通车。
(四)心理辅导与职业辅导结合
随着大学生社会就业压力和竞争的加大,特别是对在就业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高职院校女大学生而言,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是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适应性和成功性的关键因素。
健康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才能促进女毕业生正确择业,主动适应,谋求发展;而不健全的就业心理素质,则会影响她们的择业、就业和发展。因此,针对以上状况,加强对高职院校毕业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其就业心理素质,实现自我完善,使女大学生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把握机遇、展现自我、提升就业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四、结束语
不论土木专业还是其他专业,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以及本人的共同努力。女生应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树立理性的就业观,把精力放在提高综合素质上,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应当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就业能力的培养,强化实用技能,做到个人技能的专业化和差異化,从而帮助女大学生们找到自身的行业定位,这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绍明.影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成功的心理素质分析[J].经济师,2013,(2).
[2]周游.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3]王春来等.土建类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J].现代交际,2010,(10).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Based on the Occupation Needs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ion Approaches
—Taking Civil Engineering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n Example
SHEN Xin-fu,DENG Han-xuan
(Liuzhou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iuzhou,Guangxi 545616,China)
Abstract:Civil engineering with harsh conditions,labor intensity,high-risk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for females,there is a considerable professional pressure. By adjusting the training mode,emphasize the cultivation of employment ability,strengthen the practical skills,achieve differenti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of personal skills,so as to help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o find their own industry positioning,that is a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orker's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with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lso explores some methods and means in the practice which worth considering.
Key words:post demand;employment ability;practical skills;professional;different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