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画像中的戏曲文物研究

2017-03-20边境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研究

边境

摘要:随着我国考古的大力发展和研究,许多文物逐渐出土。现今,有很多存留在社会上或者仍然埋藏在地下的有关戏曲的历史文化遗物。例如墓葬遗物、碑铭题记以及绘画雕刻等。汉画像就是其中之一,其通过将绚丽多彩的乐舞百戏形象镌刻在汉墓石像来对艺术进行保存,这就给当下的戏曲研究带来了宝贵的财富,为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传承做出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汉画像;戏曲文物;研究

汉画像就是在沉默的舞台上沿着无声的戏曲,完美的将乐舞百戏艺术表现出来,被称为戏剧界的活化石。因此,为了更好的将传统戏曲艺术传承、发扬,本文就从汉画像的地位、表现形式以及场所等方面进行简要概述,以期通过分析将汉化像中的乐舞百戏进行传承和发展。进而为戏曲文物研究以及历史的还原提供可靠的参数。

1.汉画像的地位

汉画像主要就是指表面引诱模印、彩绘以及雕刻图像的建筑用砖,其形式多样、图案色彩鲜明、内容丰富多彩,是我国当下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当下考古研究汉代社会文化风情以及审美风格的主要部分。自上世纪60年代我国逐渐出土了很多汉代画像,其上内容丰富各样,有神话典故、车骑仪仗和祥瑞异兽等。其中乐舞百戏就是汉画像描绘最多的,也是影响当下我国戏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中国戏曲艺术自汉代以来经过千余年的积淀逐渐形成,现今已经逐步形成了以“京越评豫”以及黄梅戏五大戏曲为核心,衍生出的360多种戏曲。近代戏曲家王国维先生曾以“戏曲者,谓之歌舞演故事也”将戏曲的特征阐述出来。其阐述的观点将我国戏曲的特征深刻的揭示出来[1]。汉画像上乐舞百戏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着绝不可忽视的地位。

2.汉画像的表现形式

戏曲是将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精髓进行剖析并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而形成新的艺术形式。其通常的表演形式为“唱、念、做、打”。汉代则是戏曲发展的初始时期,其将歌舞等各种艺术进行融合,可以说,在汉画像描绘的乐舞百戏中,就已经初具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

2.1汉画像乐舞百戏奠定了演出服装、舞台等戏曲元素。通过对我国近年来出土的汉代文物来看,在汉代已经对舞台美术等方面有了一定了解。例如张衡的《西京府》中所描述的,已經能够看出汉代的舞台效果已经有帷幔、假面道具以及雷声等,这些道具就从不同的角度对艺术的表现起到了渲染和烘托的作用。从对汉画像描绘的的分析来看,戏曲的表演形式最初由“庙堂之上”兴起逐渐开始向人们的生活中转移。从汉画像的戏曲文物资料来看,应该是各地的“管理者”通过对宫廷乐府的分析和观察,逐渐的在民建举办大型的戏曲表演,这就会使得演出的场所出现变化,一些地方开始逐渐兴建了专门为戏曲演绎使用的戏楼。在妆容方面,通过对傅毅的《舞赋》分析就可知,当时的戏曲舞者都采用了面部敷粉,唇部涂丹等化妆手法。再说服饰方面,从汉画像中鞥狗看出伎人均有不同的服装装饰,例如头戴高冠、长袖等。而这也表明当时的伎人服装设计均与角色的设定相关[2]。

2.2汉化像乐舞百戏奠定了戏曲舞蹈化艺术形式。戏曲的舞台上的表演中,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离不开舞蹈,其一个动作过程即是一段特殊的舞蹈。在汉画像的乐舞百戏画面中,能够看到艺术表演的伎人均有着绚丽多彩的舞姿,而乐舞的种类较为繁多,例如长袖舞、盘鼓舞等。这些均能够看出在汉代的戏曲表演中已经与现今戏曲艺术一样,开始注重动作和表情的运用,同时其审美的高度也余现今想死。而且从汉画像中能够看出,当下我国戏曲的身法、步法以及手和眼的形态均传承自汉代的乐舞百戏,其是戏曲发展的重要基石。

2.3 汉画像乐舞百戏奠定了戏曲演唱的形式。上述分析我们知道了戏曲的表演形式主要有“唱念做打”,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戏曲的唱腔,其是戏曲音乐完整的主要因素。从汉画像戏曲文物资料分析来看,其唱腔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下述几种,首先就是独唱,其通常不会配以乐器伴奏,也就与今日的清唱相近。其次就是对唱,这是在独唱的基础上辅以外人的和声,也就与当下音乐形式中的帮腔形式。最后就是合唱的形式,其实由多人进行大规模的歌唱表演。并且还会辅以管乐器以及弦乐器进行伴奏,进而使得一月效果根据有艺术表现力以及感染能力。

3.汉画像的表演场所

通常来讲,乐舞的表演场所决定了演出的规模与形式。从汉代戏曲文物来看,其表演场所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其最初为殿堂表演,也就是所谓的宫廷之中,其后各级官吏逐渐将其引入家中,就衍生出了庭院戏曲,最后将其推广至民间也就形成了广场和戏楼的演出。

3.1殿堂表演。据历史考证,我国最早的乐舞百戏的演出活动,除了正常的祭祀、典礼外,其余的均在酒酣耳热之时进行,这也就表明了宴会之所就是乐舞表演的最有效场所。而古代的建筑布局,宴客均在前庭之中,也就是汉魏时期的“前殿”,这也就形成殿堂表演的形式,其通常是宴饮乐舞,在当时的情况是非常具有乐趣和情趣的。

3.2庭院表演。由于汉时期的乐舞百戏集百家之长,而其中有一些则需要较为宏大的场面,例如幻术表演的八丈长龙等,这就使其在殿内并不能够进行很好的表演,必须要扩大演出的范围,逐渐的就将殿堂表演转移到庭院的演出。观众也由原来的少数人变为上万人之多。而且汉代的统治者较为开明,其通常让近臣在殿上观看,其余者则可以在外面观看。这也就反映了当时较为开明的社会观念。

结束语:刘师培所说的“吸取着,导源于古代乐舞者”并非是空穴来风,从汉画像戏曲文物能够看出,汉代的乐舞百戏已经兼具了戏曲的基本要素,其已经将音乐、文学、舞美以及装扮等西区的基本元素融入其中,也将“唱念做打”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汉代的乐舞百戏仅是戏曲的早期形态,并没有形成当下戏曲中的套路和固定的模式,换言之,其是戏曲的基础,但并非戏曲的最终形态。

参考文献

[1]王潞伟.戏曲文物学研究热点问题述评[J].民族艺术,2014(3):128-131

[2]康茹.戏曲文物实物分析研究[J].戏剧之家,2015(18):51-51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