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中红娘存在的意义研究
2017-03-20周杨瑞娟
周杨+瑞娟
摘要:《西厢记》中红娘的作用除了是个丫鬟,还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条明线,红娘既是剧情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逾越了剧情的实际内容。《西厢记》中红娘存在的意义价值,就在于无论是在戏台之内还是戏台之外,红娘在一定程度上都满足作者对于该人物剧情所寄予的所有期望。红娘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媒介作用,当剧情人物互相出现矛盾冲突时,红娘会在第一时间将矛盾和冲突化解。
关键词:红娘;存在意义;剧外观众;意义研究
1.《西厢记》
《西厢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化艺术中一颗璀璨明珠,其中犀利的语言表达和先进的人物思想,也来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前来观看。《西厢记》最初的剧本是作为舞台剧表演的基础蓝本,其中蕴含的独特的文化不仅仅在于冲破了封建礼数,还表达了年轻人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用极其讽刺的语言,将传统封建思想對于爱情的束缚描写的淋漓尽致。《西厢记》中的主人公张生和崔莺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同传统封建思想作斗争,这是《西厢记》中的主旨内容。红娘是西厢记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人物,红娘在西厢记中的身份地位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这些细节方面的设计都展现了作家王实甫的文学水平。
2.红娘存在的积极意义
2.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红娘就像一张网,将西厢记中的所有人物串联在一起,张生与崔莺莺因为红娘而互相结识,虽然在故事中红娘的身份和地位相对低贱,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快速发展。作者对于红娘的人物性格设置,也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欢和热爱,根据她在文章中的作用,就决定了她的地位不可以过于尊贵。红娘本来是老夫人派去伺候主子的,正是因为这一故事情节的设定,导致了她和崔莺莺在故事中有所羁绊。崔莺莺认为红娘是老夫人派来监视自己的,所以在内心深处对她有所防备,最后经过长时间的认识,红娘和崔莺莺在心灵上沟通逐渐增多。
2.2完善故事中人物的关系
红娘就像一张网,将西厢记中的所有人物串联在一起,红娘在其中很好的维持着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在故事中,老夫人需要报答张生,需要红娘在其中作为牵线搭桥,经过长时间的交流与沟通,红娘便成为张生与崔莺莺的交流桥梁。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爱情故事可谓是多翻波折,并且他们之间感情的变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红娘,红娘能非常细致的感受到张生和崔莺莺感情的细微变化。
3.红娘存在的消极意义
3.1打破剧情的静态状况
造成西厢记剧情高潮大概有两个原因,第一点就是张生和崔莺莺双方之间存在的矛盾不可调和,他们两个人同时代表封建社会中的两大社会阶级。另一点就是由于封建传统社会中存在着阶级歧视,在人物内心存在着积郁的心情,由于红娘在其中作为矛盾的缓解者,所以导致剧情一直无法达到高潮。
红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媒介作用,她一直不断地消解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的矛盾,张生和崔莺莺内心中也存在着剧烈的抗争。他们作为年轻人渴望爱情的甜蜜和美好,但是因为传统封建思想的困扰,他们无法光明正大的延续自己的爱情。而红娘在其中就恰恰扮演着双方沟通的桥梁,红娘在剧情中的存在打破了里动态的结果,他经常帮助崔莺莺和张生相会。
3.2戏谑化的表现了作者的主体思想
红娘在西厢记的人物构造,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作者戏谑化的表现,由于历史所牵涉的原因,元人在刚刚进入中原的时候,种族之间的矛盾十分激烈。科举制度的渐渐没落致使,当时许多的文人墨客社会地位大大不如从前,从前文人墨客不屑一顾的民众群体,如今却又被迫回归到他们的身边,心中难免抑郁不平难以适应。红娘在西厢记中的起初构造主体,就是为了表达作者戏谑化的主体思想,借红娘这一特殊的角色,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变更的看法。
3.3忽视真实社会中的矛盾存在
西厢记中对于郑恒的命运,在处理上有些过于戏剧化,在一定程度上作者只是把他当做推动剧情发展的助燃剂,在真实性上确实也没有必要深究。郑恒并非是在一开始就出现的,而是在西厢记的中途才突然出现的,并且出现了很短时间后就突然死亡了,不仅为故事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飞速发展。红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媒介作用,她一直不断地消解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的矛盾,张生和崔莺莺内心中也存在着剧烈的抗争。这些人物的设定都忽视了真实社会中的矛盾存在,虽然红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走向成功,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是无法实现的。
结语:综上所述,《西厢记》中红娘存在的意义价值,就在于无论是在戏台之内还是戏台之外,红娘在一定程度上都满足作者对于该人物剧情所寄予的所有期望。《西厢记》中的主人公张生和崔莺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同传统封建思想作斗争,这是《西厢记》中的主旨内容。作者对于红娘的人物性格设置,也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欢和热爱,根据她在文章中的作用,就决定了她的地位不可以过于尊贵。
参考文献
[1] 张燕瑾.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4] 康保成.古代戏剧形态研究的新突破[M].学术研究,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