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南乡村民俗略观

2017-03-20李兰驰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男方

李兰驰

俗话说,乡村是一个大舞台、大世界,蕴藏着无限的宝藏。笔者对自己的家乡(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池江镇)进行了大致粗略地观察,认为本镇存在着很多有意思有意味的民俗活动,特做一个简要的归纳总结,以飨读者。

一、传统节日(令):

立春,也叫“交春”。池江人届时要举行“接春”、“迎春”仪式:备好香案,焚香点烛,贴上“迎春接福”、“春临福至”等红笺,然后燃放鞭炮。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池江人吃元宵,入夜玩灯,赏灯,猜谜语,舞龙灯,迎花灯,活动很多,十分热闹。

惊蛰,二十四节气之第三节气。“蛰”为虫蛇出动之始。农户用糯谷爆禾包,要炒豆子、花生,煮“惊蛰茶”。不能在炤炉下吃东西,否则会被蜂叮。在橱脚、桌脚、柱脚、墙脚处撒一些石灰灭虫。

清明,为二十四节气之第五节气,清明日至前一节气半月内,各家各户或某房分支都要上山祭拜祖先,举行扫墓活动,俗称“挂纸”。清明前后,有的人家还会做艾米果,用糯米磨成浆,煮烂艾草,做好的米果表皮光滑,色泽翠绿温肺暖脾,散寒除湿,有防病保健之功效。

立夏,为一年四季中第二季节开始。在这一天,每家每户煮鸡蛋吃,名曰“补夏”。父母还要买上鸡蛋或者其他水果到女儿家做客,俗称“送立夏”。

端午节,又叫五月节,是民间的大节日。家家户户包粽子,互相赠送,喝雄黄酒,用草药煎水洗澡,将桃树枝或艾枝挂大门上避邪,举行龙舟赛。端午节后的第二天,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到娘家省亲做客。

中元节,客家的中元节是七月十四日,池江人又叫“七月半”。七月十三这一天 ,各家各户蒸芋子糕或打糍粑,分赠亲友邻居,叫“结缘”,七月十四给祖先“烧包”,还要燃放爆竹,所谓包就是在纸袋里装了冥衣冥币,纸袋外面写上祖先某人的名字,在傍晚大门前烧化。有的还烧给门神,用红纸做包。有的人家在七月十四过节,有的人家七月十五过节。

中秋节,八月十五,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柚子,赏月,人们在庭院中对月烧香礼拜,家人亲友欢聚一起,品尝月饼,欣赏月亮,也叫“守月华”。中秋节过完后,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省亲,给父母亲一点零花钱,百元不等。

重阳节,九月初九,池江人叫“九月节”、“老人节”,农村比城市更隆重,要油炸芋包子、炸果子,子女要给父母亲买新衣服、新鞋子,有的还会给父母亲一点零花钱。

冬至日,池江人叫过“冬年”,许多人在这一天吃进补的食品,如:猪爪炖当归、五加皮、熟地、党参之类的药膳,或吃狗肉,或服人参、鹿茸等养生。此外,有的人家还会上山扫墓,祭拜先祖。

小年,为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又称“过小年”。过小年,送灶神,灶神也称为灶神娘娘,因为她能往返天庭与人间,能操纵人们的平安功禄,在某种程度上说她就是民间的女神。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忙着打扫卫生,除去房顶上的尘土,通沟排水,所有的生活用具如锅碗瓢盆、桌椅板凳等都要擦洗一遍,俗称“扫家”。过了小年更为忙忙碌,买年画、写春联、理头发、做豆腐、做米馃、赶新衣等等,呈现出欢乐、忙碌的气氛。很多人家选择在这一天搬进新屋或者结婚,寓意着有一个好的兆头。

除夕,是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俗称“大年日”。家家搞卫生,装灯结彩,、贴春联、祀炤君、换太岁。准备盛宴,阖家团圆。长辈给晚辈特别是小孩发压岁钱,吃完年夜飯后,家人围坐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看至夜里十二点,“守岁”。

二、婚嫁习俗

相亲,旧式婚姻无相亲可言。解放后,由媒人介绍,约定地点和时间,男女双方及家长按时到场见面,确定是否般配。如若同意,男方给女方见面礼,也有不少需要媒人介绍,男女相互接触自有恋爱,而后再告之双方父母。

定亲,又叫定事。双方相亲后,相互暗访,最后确定,择日定亲。定亲日,男方及介绍人到女方家,送鸡鸭鱼肉、烟酒糖果,送全家人及叔伯近亲红包。女方请客相陪。洽商聘金、鱼肉及嫁奁。男方离开时,有的人家女方家要送男方一顶帽子,九尺红带子,示意出人头地,传子代孙;回赠小鸡一对,示意成双成对,夫妻恩爱;一把韭菜蔸,示意亲情长久。

查家房,定亲后,女方母亲、伯母、叔母、姐妹(限女性)一同到男方家做生客,男方设宴请女客作陪,席间会询问男方的一些基本家庭情况,如家中兄弟姐妹、工作、田亩、财产等。

看日子,俗称“报日子”,男方聘请风水先生择定结婚的日期,风水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出生时辰定下佳期,写在红纸上。如若婚期有碍,则要“另选佳期”。

嫁娶,旧式娶亲用花轿,解放后革除,改用不行,现因交通便利,车辆增多,采用各式车辆代步,近几年改用轿车。先是男方跟随接亲的车队到女方家接新娘子回自家,在自家设宴招待前来参加婚礼道喜的亲朋好友。婚礼上会散发“新人果子”,喝交杯酒,忌说不吉利的话。

走三朝,女子出嫁后三天要陪同丈夫回娘家省亲,提着用瓦壶装好的水酒回家,父母亲询问自己的女儿在男方家的生活起居情况。

三、生活习俗

打米粿,一般在年前的农历十二月十六日至二十六日,家家户户都要打黄元米粿。先是打米粿的前一天把糯米放在水里浸泡,配以黄栀子为佐料,第二天一早约好七八个壮汉子在石臼中用专用的木棍围着不断捣腾。现大多数人家都选择用机器打米粿了。

放河灯,池江人在为逝去的亲人举行法事的时候,有一个环节是放河灯,是想让死者的灵魂能安稳地渡过大江大海,从而平安地漂渡到西天的圣地。祭祀者折了许多纸灯船,来到河边,在船上点上蜡烛放在水里,为死者的“坐船”护航照明。

喝姜酒,在池江,一般人家生了小孩,在小孩满一个月后,主人家会邀请亲朋好友聚餐,受邀的人往往会用红纸包一点钱以表心意,席间主人会给每一个客人倒酒,米酒里面熬制了生姜和鸡蛋,故称“姜酒”。喝姜酒表达的是大人们对年幼的孩子的一种祝福。

逢圩,又称“赶集”。在池江,按照农历,每逢二、五、八(新城镇则是三、六、九)则是赶集日,在这一天街上的门市商店都会开店营业,各村的老表也会把自家的一些东西拿到集市上去卖,有蔬菜、鸡鸭牲畜、草药、米酒等等。

榨甘蔗,俗称“搞糖”。池江人有农田的人家一般都会种点甘蔗,每年秋末冬初便会把甘蔗砍好送往专门用于榨糖的小作坊,如九水、窑下。用这种土法熬制的红糖,不添加任何物质,是纯绿色农产品,有暖气、补血功效,是孕妇、老人的滋补佳品,且价格便宜,如池江镇去年的红糖每斤仅售15元。

送学堂,在池江,如果谁家的小孩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在小孩正式入学的前一两个月,亲朋好友都会携带新书包、新衣服、新鞋子、新本子、新文具前来祝贺,期待小孩学习进步,这叫做“送学堂”。

做酒,又称“筵宴”。凡婚嫁寿庆、升学、乔迁、丧葬等红白喜事,主人都要设宴招待宾客,这是池江人的传统风俗。过去,宴席均用八仙方桌,每桌坐8人,总菜碗为每桌12碗,其中汤、鸡、蛋卷、扣肉是必不可少的主菜,并用酒水待客,除酒菜外,还要敬酒,有的每桌发2包,或每人发1包。

翻秋花生,夏初种,初冬收,在田野里度过夏秋冬三季的花生,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钙、铁等多种营养成分。翻秋花生为当年种子当年复种的农作物、口感独特,无须添加任何配料,其味香、甜、爽口,是池江人喜爱的绿色食品。

四、丧葬习俗

着寿衣、戴凤冠,病人临终之际,便将事先做好的“寿衣、凤冠”给病人穿上,称“着寿衣、戴凤冠”。过去有“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裤子。

送终,出门在外的千方百计要赶回家,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是为“送终”。

报丧,病人断气后即刻报丧。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亲伯叔家报丧,又称“报外事”。

设灵堂,在遗体前挂白布,摆香桌,放灵位牌或遗像。早晚哭灵,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或“代烛”,帐布按序挂在孝堂两旁,邀请道士做法事。

守夜、宵夜,逝者比较亲的人当天晚上要在灵堂跪着守孝,法事要从傍晚6点左右一直到凌晨1、2点结束,俗称“守夜、宵夜”。

安葬,又称“出门”,将灵柩放入墓地。墓地选择讲究“风水”。坟墓外观很似客家人的围龙屋,是崇拜祖先的一种表现。

做七,逝者死后第七天,要举行祭奠,俗称“做七”。一般只做“七七”,即49天。

猜你喜欢

男方
男方拒付孩子抚养费,法院如何判决
女方在非法同居期间怀孕,男方提出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怎么办?
我所见识的相亲
女方有第三者,离婚时男方能否要求女方过错赔偿?
男方家暴,女方回娘家,夫妻分居后离婚,女方算过错方吗
孩子尚幼,不能离婚?
小孩非亲生,女方出走后男方可否把小孩送福利院?
有则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