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雁:向造物者致敬
2017-03-18立春
立春
在张书雁眼中,乡村是从一个又一个的菜市场开始的。四年前他关掉了运营14年的品牌策划公司,开始行走乡村,从当地的小菜场里寻找有特色的手工艺品和农产品。在走过200个村庄,拜访了500多位乡村手艺人之后,他用自然造物这个分享平台,致力于手艺的再现、再造、再生,将传统之美呈现给世人。
从心里生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张书雁在杭州开的这家策划公司一年可以赚几千万,但对他来说,赚钱只是个数字而已。其实他并不喜欢城市的生活,发展太快了,快得让人喘不过气。抽空他经常回温州老家小居一阵,或者给自己一趟有氧呼吸的旅行。
小孩出生后,他想给孩子一些健康的食物来吃,却发现城市里已经找不到健康干净的食物了。在一个被食品安全裹胁的城市里,一有时间,他就带着孩子和妻子,开着车离城而去。相比于景区的人山人海,他们寻到了另一个舒展身心的地方———偏远的村落,在那里张书雁觉得菜有菜味、人有人味。
那些遗落在乡野的手艺人,依然保持着原始的手作方式,为人们提供着淳朴而天然的食物和生活用品。张书雁记得小时候,爷爷和父亲请一些篾匠、铁匠或者是木匠到家里干活时,他们非常尊敬这些艺人,称他们为师傅,至少下午三点钟肯定给他们准备点心,这份东西在今天的城市里是断然没有的。到了这个剧变的时代,手艺人质朴、勤劳、诚信的生活方式走向没落。张书雁觉得,他们对劳动的认识和气质,也许这才是人本来应该有的活法儿。于是,他决定为这些手艺人寻回尊严,用一种更加符合当代人需求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且给予农人和手艺人足够的尊重和帮助,让他们的价值得到体现。
农村的东西往往被认为是土货,得不到市场的青睐,乏人问津。张书雁觉得农村的这些特色,只要经过设计再创造,就可以帮助它们打开市场。这个隐秘的愿望随着时间悄悄地在他心底里潜滋暗长。2013年,他决定成立自然公社,免费为手艺人传播、拍片、设计,把手艺人最土的东西做得最时尚。
当时,张书雁已经拿到了国外移民的申请,他决定放弃了,同时关闭了公司,刚开始他的员工以及家人都反对,为什么关了公司?张书雁说,因为我无法脚踏两只船。
接下来的一年里,张书雁带着摄像机跑了几百个村庄,探寻菜场边上一些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和农产品,因为菜场是集聚很多小商小贩的地方。同时招募和他志同道合的全国各大分社成员,把这些散落在村庄里的传统文化和技艺记录下来,慢慢集合起来就会形成一个数据库。有了这些记录以后,未来后辈也能看得到,也许过几年你想拍都拍不到了,这些艺人们已经五六十岁、七八十岁了,所以目前叫抢救性记录。第二阶段是再造。农民打一把锄头才五十块钱,张书雁让他打成一个可以被使用甚至观赏的器物五百块钱,借助设计师的力量把各地区的原生态农产品、传统文化、传统手艺再设计再包装,那农民获得的回报以及自身的价值会倍增。第三阶段是再生。把自然造物的作品融入淘宝、微信等渠道进行传播和售卖,链接起城市和乡村。
自然公社发展速度非常快,在张书雁的感召下,现在已经有三万多的会员,他们中有艺术家、摄影师和设计师,也有教师、网店店主和资深媒体人,有些人的年薪甚至达到五六十万,但是他们却情愿放弃高薪来自然公社和张书雁一同创业、一同寻找。
一个柿子,让古村落复活
浙江丽水市松阳县的沿坑岭头村,生长着182株树龄在三百年的野生柿子树,当地人称作“金枣柿”。这个将近400人的小山村里,几乎每户人家都会做一些柿干增加收入。每年的十月底,各家各户都会采摘柿子风干,凌晨三点多就得起床,挑着两担沉甸甸的柿干,走上五个多小时到城里挨家挨户兜售,有时候还得在城里住一个晚上才能卖完。
最早发现这个村庄的是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美术老师李跃亮,小小的沿坑岭头村镶嵌在海拔700多米的高山之腰,古朴而静默。红灰相间的屋瓦,泥木结构的老房,杂草丛生的篱笆,渐渐老去的山民……这片乡土,仿佛已被时光遗忘。一个夏天,他来到这儿写生,忘乎所以地用画笔记录着沿坑岭头村的风景。
但没想到的是,此时的村庄已走在消失的边缘。2013年夏,整整一个多月时间,村委会主任叶庆春一门心思忙着一件事:听取村民意见,联系县乡有关部门,目的是推进整村搬迁。对此,县里已基本同意,只待确定搬迁地址,沿坑岭头“原地拆、异地建”即将开始。
李跃亮着急了,立即找到了张书雁,让自然公社的团队来拯救古村。张书雁发现“金枣柿”后,带回城市给朋友品尝,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于是他心中有了主意,自然公社专门为金枣柿成立了一个16人的团队,他们走访农户,用20天时间对金枣柿进行溯源、创意和推广,公社的成员通过纪录片的方式,非常详尽地介绍了金枣柿的生长环境、制作过程以及当地的人文风俗,将金枣柿以善果之名推向市场。仅仅25天,几千盒善果就销售一空。
菜市场上卖6块钱一斤的野生柿子干,在经过加工和包装设计之后成为68块钱的礼品装。雅致的礼盒里包含了最初的味道,而收益也直接改善了农户的生活。
后面的故事是让张书雁也沒有想到的,李跃亮在自然公社思路的启发下,利用当地风景的优势,组织画家来写生,沿坑岭头村变成了艺术家的写生基地。来的人多了,就要有住的地方,而后家家户户发展民宿旅游。高山上,夜晚路灯亮起,无线网络全覆盖。秋天时,村民们摘下红彤彤的柿子,悬挂在屋檐下,把造型独特的南瓜,放置在客房的窗台。主动打扫房前屋后,不留卫生死角。就连与客人说话,语气语调都开始变化了。两年来,沿坑岭头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张书雁又建议村庄挖掘乡土文化和遗存。62岁的叶关汉,因为会做手工牛皮鼓,成了他重点包装推介的对象。现在,老人接到的订单数量翻了几倍。
2014年,沿坑岭头村获评“中国传统古村落”。村里开了一次村民大会,大家共同商议,决定了三件重要的事情:一、全村老房子一幢不拆,严格保护;二、动员更多人回乡创业;三、做村庄规划,想方设法让村子更漂亮。
向造物者致敬
张书雁的发现之旅仍在继续,苍南的古桑柚、侗族的草木染手帕、黟县的青竹刀都是过去一年里发掘再创造的成果,他把这些成果包装成一个“粗茶淡饭”的礼盒。彩色水印拓在肌理分明的泾县宣纸之上,打开后一件件翻看,时间仿佛就这样慢了下来。
“梁上茶”是浙南古村里农民自己喝的茶,有存了十几年的,放置在梁上,想喝时就拿下来倒出来一些。并不是那么精致的茶叶,经过沉淀有了岁月的味道;“山里的时光”是一包高山农家红薯干,金黄的,甜蜜的,口感像极了小时候奶奶塞到嘴里的吃食……
张书雁和团队还设计了一个“木拓如意盒”,盒中自有一番妙趣。“靛蓝方巾”的技术来自黔东南的植物染,甚至连缝边的技术都来自非遗“萧山花边”的传人。轻抚方巾,柔软厚实,朴素纯粹。还有题为《造物志》的一本册子,封面立言“莫忘初心,真我之坚持”,一篇篇文章记录了自然造物公社这几年来踏访的古村、寻访的传人、交往的挚友,更有这一路的同行者和心迹斑斑。最后一张年画则让人忍俊不禁。八仙外形憨态可掬,感觉是自然造物工作室集体完成,每个人把自己这一年来的辛劳化作年画中神仙们的开怀一笑。
张书雁似乎不喜欢把自然公社挖掘生产出来的产品叫“商品”,而是将之视为“艺术”,“艺术在古代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自然公社只是想传播一些生活方式而已。”上线仅三年的自然造物,2016年营业额做到了几百万元,2017年张书雁给公社定的目标是两千万元。
除了改变很多个村庄的生活,张书雁依然没忘初衷,他自费拍摄了《守艺人生》系列微电影,向造物者致敬,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同时在多所高校发展社团会员,发起了“我爱我家乡”薪火践行计划,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寻找家乡美好的人、事、物,跟着手艺人一起创作、传承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