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八的禅意
2017-03-18米丽宏
米丽宏
那是一个有晚霞的黄昏,我跟一位学音乐的朋友盘桓于一条石头巷,一支幽幽的乐曲,从人家围墙内徐徐送出,清绝、空旷,似晚风穿越松林,拂得人内外清凉。
我问这是什么乐器,朋友说:“尺八。”
“可是‘春雨楼头的尺八?”朋友说是。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苏曼殊的诗里,闪回的,就是尺八的影子。
真的看到尺八,已是几年后。偶然看到一档电视访谈节目,正在介绍尺八的前世今生。那尺八看来,就是一段带根儿的竹子,微弯,有包浆如玉。正面四个孔,背面一个。
电视上介绍尺八是由秦汉的羌笛、竖篴演变而来,一直流传于宫廷民间。唐太宗时,为统一律制,命乐官吕才重定乐律。吕才根据律笛中黄钟笛的一尺八寸为标准,故将此竖篴规制为“尺八”。尺八,虽起源于我国,却在宋代失传。
尺八的第二世,是日本人给唤醒的。他们将尺八吹出了禅意,曰“吹禅”。一曲《虚铃》,模仿禪杖上铜铃声而作,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风靡。
画面切到日本演奏家冢本松韵,他因感恩中国笛子演奏家赵松庭的教诲,立下心愿,把尺八归还中国。从1999年起,他每年两次,到中国传授、赠送尺八,不取分文。
冢本说,艺术都是相通的,吹尺八,类似书法,有“楷、行、草”三种技法。书法如果事先想好字的形状和构造,照着描,反写不好;即兴创作和表达才是最佳状态。尺八,如果你先端一个“要吹好”的意识,却吹不好。如果你放弃杂念,回到原点,从这里开始吹第一个音,之后的音会源源不断送出来。那个原点,类似书法中毛笔和白纸将触未触的瞬间。
这是一种用心沉进去表达的状态。
这种说法,让我心里一震。它符合“万法自然,不事雕琢”的禅宗义理,我则从中悟出了做事的精义。尺八也好,生活也罢,要臻于佳境,都需把自己放空,要有一颗专注的心。
听到一个禅修故事。一位学僧问禅师:“师父,以我的资质多久可以开悟?”
禅师说:“十年。”
学僧又问:“如果我加倍苦修,需要多久开悟呢?”
禅师说:“得要二十年。”
学僧很疑惑,又问:“如果我夜以继日,不休不眠,只为禅修,又需要多久开悟呢?”
禅师说:“那样你永无开悟之日。”
学僧惊讶道:“为什么?”
禅师说:“你只在意结果,又怎么有时间来修禅呢?”
这个故事,宛如尺八吹禅,当你真正想要成长时,需做的是,褪去浮躁,放下焦虑,沉潜下来静心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