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所有学生能说会想
2017-03-18李月萍
李月萍
【摘 要】如今的课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好像都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似乎都在说、在动、在想。但这只是一种外在的表象而已,实际上,就在这热闹的背后,有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他们在课堂上的发言权、思考权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打了折扣,有时甚至被剥夺,长此下去,必将致使他们的学习能力下降,更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侵权;发言权;思考权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030-02
最近,有幸听了不少各具特色的研究课、公开课,应该说,从这些课中足见教师的匠心独运、准备充分,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令听课者受益匪浅。但也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上课教师为了让这节课圆满、成功、顺利,而不敢随意点名让学生发言。因此,教师设计的重点问题的回答权,一直由班上几个成绩较好的同学包揽,而他们似乎也很习惯于在教师提出问题后抢先回答,使得一部分同学(尤其是学困生)在无形之中,被削弱甚至被剥夺了自己在课堂上所应拥有的学习权力。
细细回想一下,其实这样的“侵权”现象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我们平常的课堂之中,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如此种种,难道还不足以引起执教者的思考吗?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笔者觉得对于部分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来说,他们主要有两大权利在有意或无意之间受到侵犯:一是思考权,二是发言权。那么,究竟是谁在侵犯他们的权力?还是让我们回归到课堂,去寻找答案吧!
一、用心在细微处,致力于发言间
首先,教师要努力创造真正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和谐的学习、交流、发言的环境,给学生以心灵的安全和自由。
教师应摒弃老一套的“师道尊严”,不要给学生定下太多的条条框框,以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内心产生恐惧感,生怕自己哪个地方做得不对或回答有误,而受到老师的冷眼和批评。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真正走到学生中间去,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也要让学生走过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那样学生就会 “敢言”且“善言”。教师要扩大与之对话的学生范围,而不仅仅是部分成绩较好的同学,要热情而耐心地鼓励,恰到好处地点拨,适当降低学习难度,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
其次,精心设计、充分准备、尊重个性差异,让课堂教学充满趣味、充满魅力、充满关爱,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挥。
1. 教师要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从而构建学生发言的心态
在教学中遇到学生不发言的情况时,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多加反思,看看自己对教材的挖掘深度怎么样,有没有研究教法。数学课堂就是一个充满理性美的世界,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但是一些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教法单一、毫无新意,这样味同嚼蜡的教学又怎能让学生有“言”可发呢?即使发言恐怕也是寥寥数语,这实际上就扼杀了学生课堂发言的气韵和灵动。
很多老师都会记得张齐华老师的课堂,他总是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让灵魂与数学对话,激发他们内心的律动、表达的欲望,试想,这种情形下学生的发言又怎么能不丰富多彩呢?所以我们应从自身出发,深刻钻研教材教法,让数学博大精深的魅力去触动学生的灵魂,使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学生的课堂发言再也不会 “千呼万唤始出来”了,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学生“文(言)如泉涌”“口若悬河”。
2. 教师要精心准备在课堂上的提问,扩大学生发言的空间
课堂提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不在于表面的热闹,而在于问题要层次分明,有质量,有针对性,要真正适合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需求。比如教学“分数比较大小”时,在学生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能力后,让学生对异分母分数进行大小的比较。可以先设计一个带有预测性的问题:“你觉得哪个分数大?”这个问题可以请学习层次较低的同学回答,而不要让成绩好的同学抢先回答。而经过小组讨论的问题,可以让一些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需要经过一定思考的问题,如在比较和时,追问:“除了用通分和化小数的方法来进行比较,还有没有其他的比较方法?”可以让一些成绩好的同学来回答。这样一来,班内三个层次的同学可以全部照顾到,而老师又可以从不同层次问题的回答中发现问题,在教学中及时改变策略,进行点拨。
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着重树立一部分学生(主要是学困生)的自信心。
我们必须客观地承认,学生由于先天和后天养成的因素,存在着差异性。每个班级都有发言踊跃者,也总少不了怯于发言者。如果不提问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会让他们逐渐失去自信和勇气,因为他们的自尊更脆弱,更易受到伤害。因此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爱,放大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表扬及鼓励,让同学见证他们的进步 ,提高他们发言的信心。对于那些反应迅速举手发言的学生,教师既要保护他们聪明智慧的积极性,也要注意培养他们尊重同学、学会倾听的良好习惯。尤其要注意上课插嘴的现象,这已成了当前课堂的一大问题,但必须肯定的是,学生插嘴的过程也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当好引导者和组织者,使整个课堂活而不乱。
二、着眼于教学中,归还以思考权
1. 积极调动学生的思考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主动思考的氛围。教师应珍惜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不同途径加以鼓励、表扬甚至指导,找到成功,树立自信。
(2)善于将新问题转化为“旧问题”,提高主动思维的能力水平。遇到新问题时,很多学生往往无从下手,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方法,把新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旧知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例如,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时,遇到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小明有一些画片,他给了小军一半多1张后,还有25张,他原来有多少张画片?
本题从这几个方面启发引导建立思维链的联系:①他现在有多少张?他现在为什么会变成25张?②给一半怎样整理?③如何理解多1张?④多的1张在整理条件时应该加上还是减掉?有了这样一条思维链,学生就能进行有效的思考,有序地整理出条件,然后再用倒推策略计算出原来的张数。
2. 控制好课堂节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在呈现题目后,不容学生细细思考,马上进行抽答,学生回答不上来,就直接进行分析解答。比如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出长方形面积,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摆法,再说一说自己摆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
生1:摆成的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1:......(还没开口说话)
师:下面有同学摆得跟她一样的吗?谁来说一说?
生2:有4个1平方厘米,就是4厘米......(话还没说完)
师: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厘米,一排有4个,就是4厘米。好的,也就是知道了每排几个,就能知道长是几厘米......
其实这些话学生是能说清楚的,可是老师偏偏要越俎代庖,代替学生说了,为什么呢?说到底,怕学生说不好,总想提示学生几句,扶学生一把。实际上学生都是自己操作、自己填表,做得也很正确,只是没能组织好语言来表达而已。就因为学生没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就急于补充,没有把发言权真正还给学生,这种快餐式的教学,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这样的课堂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只知道跟着老师的套路走,根本没有进行独立的思考。 因此,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空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殷世东,潘黎.把独立思考权还给学生[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02).
[2] 李晓渊.还给学生发言权[J].小学青年教师,2001(06).
[3] 张同语,杨之如.把思考还给学生[J].教育文汇.2006(12).
(编辑:胡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