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小溪默默流
2017-03-18计伟
计伟
它是姗姗来迟的春天,轻轻的脚步声唤醒了花儿含苞欲放的声响,在静静的夜晚,芳菲着云后边的那轮弯弯的月色。河塘里蛙鸣吟唱,幽幽的天籁声,美化着倒映在水面上的点点星光,但愿童年的梦,一辈子都做不醒,留恋在过去的时光里。《云那边是月》是多么思乡的名字,它浪漫着我的情怀,使我眼前一亮,不得不拨云赏月,与志军一起去重温他的稚气和童年。云和月是他对故乡的牵挂,云和月伴着他的青春长大,那是他抹不去的记忆,那是他久久思念的老家。我和志军相处几十年,对他非常了解,他是性情中人,有刚有柔,刚柔相济,他有志气,不服输,这源于他的聪慧和天赋,使他一点一点地饱经风霜,并在万花世界中崭露端倪,闪耀光彩。童年的梦幻,奠定了他的底蕴,使他的地气有根,在乡土里发芽长出绿阴,挺拔成年轮。我很想读懂他,但他已展翼无羁,想带着我一起飞翔,可我却无能为力,只好把他留给我的诗情,变成浪漫的回想,斟满友情、斟满欢笑、斟满我们流逝的时光,举杯欢畅。
年少的他,痴情的他,回乡的路上流下泪两行。“一渠两湖戏童年/满身泥巴身上穿/瓜香飘过三四里/馋闻娃声藏地边”(《老家龙江湖》)。黑土是养育他的襁褓,龙江是他成长的摇篮,那里的山水滋润了他的稚心,那里的土地丰盈了他的童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乡情恋一方魂,有多少殷切的思念,伴随着我们岁岁年年。“踏雪寻梅梦离乡/不觉岁月鬓染霜/手棒童心归故里/婵娟不老明月光”(《思乡》)。志军对家乡的爱太深,乃至一辈子不忘老家的味道。五十余年的光阴荏苒,他的童心犹在,他的眷恋依旧,看得出来他的挚心,有恩不报非君子,故乡的山山水水都是他的最爱。志军的这一点我非常赞许,难忘乡愁就是对新生活的憧憬。踏踏实实的做人,兢兢业业的工作,用自己的闪光点,照亮脚下的路,他是我的诤友,我怎能不读懂他。似火的年华我们燃情过,罗曼蒂克的浪漫我们曾有过。我醉他一日,他醉我三更,是他把我清醒在如梦的诗篇里。“冰雪脫壳漏春风/粒种贪恋黑土中/几度暖阳绿不醒/情深晓谕枝头红”(《春种》)。绿色竟然唤不醒他的梦,因为他是冰雪脱壳的一抹红。诗中的乡土气息熏染着我,使我也对家乡的思念一往情深,悄悄地走进他的意境,与他的诗情一起发芽生根,一起殷红着故乡那眷恋的春色。《云那边是月》是志军送我的一缕书香,也是挚友烙印我的一怀深情,让我看清云后的那轮月光更加明亮,让我望见他的虔诚释放是那样的幽思怀想,是那样的飘逸倜傥。这就是我读懂挚友的深情难忘,难忘在那思乡的岁月里,难忘在那湛蓝的天空上,愿他的羽翼自由飞翔!
诗的浪漫奔放,诗的激情荡漾,无不在他的热血中涌动。读者、歌者、画者,诸多的无声旋律和色彩,时刻浸染着他无眠的梦魂。虽然他不是赛场上的第一,但他却是赛道上的勇者。不服输的性格,使他的步履坚韧不拔,脚踏实地的向着憧憬和梦想走去。在茫茫的人海中,他浮出水面,彼岸的征程还有更大的骇浪等待他去征服。他把信念装进行囊,他把理想扛在肩上,向着更大更险的激流扬帆,在汹涌澎湃的潮汐里,洗涤着自己的一生。成大志者,皆有大胸怀,海阔不过心宽,眼高袅瞰物小。《舟山观海》这首诗写出了他的情致:“空高袅瞰舟山小/谁见海深浪吻礁/闻得香望普陀寺/只缘观潮未细瞧”。人的气质,人的品格,是渗透在诗里的,它是诗的风骨,把诗的气韵支撑。志军是手捧着黑土迈着离乡的脚步,难舍眷恋地走进了大山的怀抱。他直爽憨厚,但却有着刚毅倔犟的性格。他爱憎分明,眼不容沙,直面人生,坦荡的胸襟使他把脚下的路,越走越宽阔。这首诗虽略显平淡,但我解其意,镶在诗里的影子,是我的梦幻,还是庄子的逍遥,莫非我错把海燕的羽翼,当成了大鹏展翅。志军的诗看似平淡,在平淡之里却寓意匪浅。这是因为他把许多深邃的语意,都暗隐在平平淡淡里,令人难见他的诗情闪亮。可他那束缚不住的翅膀,在你阅览的时空中早已展翼翱翔:“空高袅瞰舟山小,谁见海深浪吻礁”。志军的许多诗,都带着乡俗的淳朴,泥土的芬芳,徜徉进他青春的岁月。“母校的丁香树/伴着我的思念/母校的丁香树/魂牵梦绕在身边/问一声丁香树/你可曾知道/有一种情感把芬芳浸透我的心田”(《母校的丁香树》)。树下的年华在一天天长大,那棵丁香树,是否还依旧俊美潇洒?过去的小桥流水,还是否那般风景如画?看似一首诗,听似一支歌,隽秀的语言,优美的旋律,无不浸染着青春的风采。他的情是夏日风景,他的爱在严冬不冻,他把巍峨的雪岭山川,都吟诵在炽热的诗情里。“皑皑的白雪/晶莹的冰/香喷喷的美酒/醉了冰雪情/雪白的世界/有我一点相思痛/啊/把冰交给爱/把雪交给情/美丽的兴安/遍地好风景”(《冰雪情》)。他是森林之子,写兴安大爱,慨浩瀚豪情。大山给了他风骨,江河给了他血脉,冰雪给了他激情,把心交给松,把身交给岭,洁白的世界,遍地好风景。因为诗人对冰雪爱得太真、爱得太深、爱得太淳所以才由衷感叹!“洁白的世界,有我一点相思痛”。一个“痛”字把全诗的情感染疼,这是多么强烈之爱,血色之情,赤裸裸地把自己的心身全部融进了冰雪世界。
好诗犹如陈酿,飘的是酒香,醉了的是真情,沉淀的是挚爱。久经发酵的情感,终究会在诗人的笔墨中,凝集成思想的结晶,斑斓出色泽缤纷的光彩!一首好诗往往承载着诗人的气质和品格,呈现给人们的是诗品与人品的赤诚表达和真情流露,如边防连队一位战士,在黑龙江中为了救人,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他把悲痛化作深情的旋律,含泪写下歌词《妈妈我没有远去》寄以深深的悼念。“远山的青松哪一棵是你/为什么爱着那份橄榄绿/挺拔的英姿像界碑一样屹立/守候着浪花向大海奔去/浪花呀浪花我告诉你/不要告诉妈妈/我已远去的消息/妈妈呀妈妈我没有远去/我在妈妈的怀抱里/夜晚的星星哪一颗是你/为什么守望着这片黑土地/高高的山岭是你不朽的身躯/哨所里有你永远的记忆/战友啊战友我告诉你/请你告诉妈妈/春天里有我的花季/妈妈呀妈妈我没有远去/我在青春的岁月里”。这首词,读有诗的韵味,唱有歌的情感,把诗的语言、词的韵律相融,能把诗写的更凝练,更明了、更生动,既达到了诗和歌完美的结合,又体现出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是词中的最大特点,战士把十八岁的生命定格在岁月永恒的轮回里。“战友啊战友我告诉你/请你告诉妈妈/春天里有我的花季/妈妈呀妈妈我没有远去/我在青春的岁月里”。诗言志,“志”者,据孔颖达疏:“感物而动,乃呼为志”。其实就是指一种情绪意志,情绪包涵着情感、情致、情趣等诸方面,当情感升华到情致时,比之于情感来,显得更为深沉、凝重,它是深刻的理性与浓郁的情感的融合,实现了理性认识的飞跃。志军的诗明了而不浅薄、含蓄而不晦涩,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和对感知的陈述,让人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情怀。“我静静的倚在窗前/凝望着天边我许下的诺言/假如我给弯月插上白帆/就让我荡漾在你的心田/弯月的期盼/祈祷那遥远的抚慰/让我划进你的心海/寻觅属于我的那份情感/从此那轮忧伤的思念/就有了停泊的港湾”(《凝望》)。这是一首思念诗,寄思而情,感物而慨,仿佛诗中悬挂着一轮弯弯的月亮,弯弯的忧伤,弯弯的思念。这是诗人有意创造这样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使人遐想,沿着他的思绪,把那份久别的情感,停泊在“弯弯”的港湾。之所以叫“弯弯”,是因为那份情感,可能永远不能再圆了,但这种残缺是美丽的忧伤,是深情的怀念,余韵袅袅,幽思缱绻。
大凡优秀的诗人,都掌握许多创作手法,如各种修辞手段的运用,发挥“通感”的艺术效应等。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很多创作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中国古典美学,向来重视形与神的关系,反对单纯追求形似,徒然模拟事物的外表,要求形神兼备,以形传神,使客观事物和人的主观感受融而为一。这种美学趣味的发展,为错觉意识进入诗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拓宽了诗的意境和审美视觉。如能把时空错觉在诗中恰到好处的应用,更能突出诗的意境美的特征。试看志军写的《晚》:“寒风冻黑了夜晚/光明突然离开了房间/电视忘记了图像/哭喊响在耳边/蜡烛还没有点燃/眼前一片黑暗/在这无光的世界/跃出了久违的童年/只有几分钟的黑暗/那是孩提的十年/苦苦思索过去/时光一天天色彩斑斓/灯光又一次出现/从过去又回到了今天/家庭变成了影院/哭喊变成了笑脸”。诗人在这里用意念的跳跃,时空的交换,使人产生错觉,用蒙太奇手法,把人的感知从今天剪接回过去,然后,又从过去剪接回今天,给人留下既新颖又离奇的味道,很有品嚼,耐人寻思。
诗是反映生活的镜子,必需与时俱进,并用正能量的阳光,灿烂着人们生活的每一天,透彻着时代的强音,感召着人们的心灵,让不同的人都得到阳光的恩赐,在渴望中获得生命的力量。正能量是志军写诗的主旋律,他不是用简单的说教、口号等形式,而以互为相染,来达到彼此的共鸣。这种情感可谓是桥梁,它输通着诗的血脉,拨动着心弦,把心灵之声默默地传递,融入诗境,念之有情,读之生感,使情和感融为一体,让读者与诗零距离接触,深深地感受诗的魅力。志军的《守望那远山》一诗用语极具穿透力,感人肺腑,读后久久难以释怀,就像把诗针灸在人们的灵魂里,觉得血的涌动,心的潮声,时不可遏地向外进发,辐射着读者的耳目和情致。“假如把朝霞交给蓝天/不仅仅是让蓝天更加灿烂/那是为迎接喷薄的红日/把我们内心的激情点燃/正是那火一样的热情/正是那家一样的温暖/松岭人民法院/动情了我心灵的诗篇”,“请把春天的脚步放慢/看一看您用汗水滋润的绿叶/看一看您用心灵守望的远山”。人们对法院并不陌生,但又总有那么一点怯而远之的感觉,法官给人的印象是一副严肃冰冷的面孔,似乎总与他人有别,因为他们特殊的身份,多少与众不同,这倒不足为奇。我沿着志军的诗行,悄悄地跨过法院的第一道门槛,看到那神圣尊严的帽徽下,闪现的是一张张憨态可掬的笑脸,“来有迎声,去有再见,一杯热水,一碗汤面,只有您想不到的点点滴滴,没有他们无法捂热的情感”。诗写的朴实坦诚,一杯热水,虽没有特意沏茶,却显得不矫作,非常自然地道出人民法官日常的待人作风。这说明在职业之外,法官也是正常过着七情六欲的生活,只不过法律的天平,在他们的心中永不倾斜。“假如走进法庭感受刑事审判/有力地打击震慑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法律告诉我/谁要敢于以身试法/自由将不会回到从前/法律的这一头阳光灿烂/而法律的那一头则在高墙的里面/那里不再有妻儿的嬉戏/不再有花前月下的呢喃/不再有深情的向往/只有你听不到的——/老母亲撕心裂肺的呼喊”。诗中的阳光是正能量的反射,反射到高墙内,那是一种情的寄思和欲盼,那是母親的温暖,把正能量的阳光间接地投进你的心灵,叫你重新做人,重新获得属于你的那份光芒。撕心裂肺的呼喊,是血肉之情,是法律的尊严。该诗的感染力真是太强太大了,它可把情融化,令人潸然泪下,我不禁被诗情所感染,从内心发出:怎不叫人为你称口交赞!那声母亲泣血的呼喊,使多少人今夜无眠,抽丝剥茧,化蝶蜕变。
纵观志军的诗歌创作,可以说是独辟蹊径,他将诗、歌、图,贯穿于他的审美视觉,给诗营造一个唯美的氛围,歌融诗,诗兼图,有声、有情、有意、有画,所以读他的诗,不乏味,既有清风沁心,又有陈香润唇的感觉,让人在细品中咀嚼情韵,慢慢地濡染你的味蕾。他送给人的是慢热型的菜肴,如果你是吃快餐的读者,那就错过了这碟小菜。只有细嚼慢咽,你才能感受到他:词的旋律,诗的画卷,无不让人陶醉他诗歌艺术的审美意境里。志军对艺术的执着正在路上不懈地追求,他把千山万水写进诗行,他把春花雪月谱成心曲,他把人生感悟刻作版画。我们从他的诗中,能读到心语,听见歌声,看清色彩,这种心语、歌声、色彩,渗浸进平淡的诗情里,混合出一种异香,别具风味,就像痛了的冰雪情、弯弯的月色、童年的蛙鸣,都有声、有色、有情,无不引人入胜。他巧用诗语的平淡,来突出浓浓的“情”,这样更能拉近读者的视觉,在品赏中以淡浓“情”,叫人感受到这种情韵的悠然豁达,像雨后的春笋,带着破土的馨香,节节拔高,淡淡释放,余有回味。农家菜要的就是这种纯朴实在,不是豪华奢靡的那种感觉。志军诗的品味,犹应如此,平淡不失本色,追求自然的那种美感,既不阳春白雪,也不下里巴人,雅俗共容,绿了芭蕉,红了肥瘦,大有一番“独居春色关不住,满腹赤情任品读”的胜景。再有志军在古体诗创作方面,也是颇注重审美趣味的,很值得借顾一提。如对仗句式在他的诗中频频出现,不仿摘几句,供大家赏之:“分别一日似千载/重逢数月如几宵”(《思念》),“不得一枕黄粱梦/笑从百岁到童年”(《倒流时光》),“温泉煮沸千秋水/云冷雾寒半池冰”(《吉林天池》),“戏水提鱼小桥下/笑声回波荡漪涟”(《湖畔少年》)。诗中有同义相对,反义相对,看出志军写诗造诣匪浅,不是一朝得之,凸显他的诗艺日趋成熟,为兴安文坛又添一抹光彩!
诚然,再好的诗,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就像玉石里存有瑕疵,虽无大碍,但让人感到总是有那么一点不足,若用镂空技法,雕刻一下将其剔出,留下完美,这就再好不过了。如果志军的诗再多一些张力和弹性,把握好强弱对比,那么他的诗就会更加灵动,在平淡中更露情韵,彰显风骨。志军的诗与词,早就在我心中留有颇深的烙印,他的创作从伊始就茁壮着我的眼目,绿了我的思绪,使我对他的作品,总有那么一种情怀,去品读他,去审视他,用他的诗书写我们共同的情感和志向,成为亲如兄弟般的文朋艺友!我相信志军的艺术修炼,会越来越至臻,他的诗情一定能填饱我们的饥腹。
志军爱好广泛,多才多艺,填词、作曲、写小说、刻版画,诸多艺术融汇一体,奠定了他诗歌创作的功底,天赋与勤奋使他这块沃土充满了生机。大山给了他巍峨,林海给了他浩瀚,大岭的冰雪严寒着他的激情,八万里秀水风光,浸染着他诗情的底色,令他大器晚成,厚积薄发,在诗的一角方天,拈出一缕韵味,幽幽绵绵,菲菲袅袅。他不与牡丹斗艳,不与桂花争香,恪守自己的风格,把诗情慢慢地加温,窑炼自己的釉彩,定型自己的颜色,在平淡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光泽。我想《云那边是月》,这个月无论是弯是圆,它已脱云而出,我们不必费解它的内涵,把云读散,月亮自然出来,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志军那轮透明的诗心。《云那边是月》,是志军多年来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它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照亮着他前行的脚印,一步一个亮点的向着诗的意境里走去。他像山谷的小溪在默默地流淌,穿过丛林,绕过山岗,流入江河,奔向海洋,扬帆征风碧如波,杜鹃浴雪红似火。希望他再接再厉,在今后的创作中,有更好的作品问世,献给大兴安岭的父老乡亲,那时我们将看到,一个从黑土地上长大的孩子,会无掩饰地掏出心中的那轮月色,把灿烂的阳光,不留余晖折射在大岭之巅!
本栏编辑 韩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