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2017-03-18桂宗辉
桂宗辉
在国家教育委员会2000年春季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中,第一次提出了“语感”一词。新编《语文教学大纲》在关于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和对阅读提出的要求中,第一次将“培养语感”写入教学大纲中,可见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已经引起了重视。紧接着在2001年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强调“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在课程总目标中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建议关于阅读中强调:“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从这些地方可以知道:培养学生的语感已经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应该围绕“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注重情感体验和丰富积累”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应通过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来加强学生的语
感训练
无论是语感实践,还是语感分析,都离不开诵读。诵读是我国传统教学的精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说明读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读是我国传统语文培养語感的重要方法。由于汉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都需要通过有指导、有要求地反复诵读,通过语言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缓急,才能把语言中包含的音、意、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才能让学生品尝其中的韵味,悟出其中的含意,从而使语言本身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吸引学生产生强烈兴趣,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2000年试用修订版)中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9]这些都说明了朗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只有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过程中,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思想,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爱憎情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课文的语汇,矫正他们的读音,能够使学生逐渐习惯文章的用词用语,使自己的口语和书面语沟通起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在朗读过程中,形象和情感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可以激起学生对作品的鲜明的内心视象,把作品的内容清晰而具体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更好地体味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气势、文章的韵味和语言的优美。
朗读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如示范读、熟练读、表演读,等等。
示范读是朗读指导的一种重要方法,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尤其是在教学诗歌和抒情散文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范读和美读。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他又特别指出,老师在范读的时候“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这充分说明了示范美读的重要性和方法。语文教师应借助作者的感情与学生进行交流,而这种交流主要是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辅以适当的表情和体态,生动地表达课文内容,以此来进行交流,激起孩子们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例如,在上《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等课文时,教师可以一边让学生观看课文录像,一边用深情的语调配上音乐进行表情朗读,将课文要表达的情境再现出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的范读和美读是引领学生开启言语世界之门的钥匙,但它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历练,语感的培养要让学生自己去诵读、熟练读。熟练读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让学生充分而有效地读书,读出神,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图的同时,反复朗读狐狸三次说的话和乌鸦三次听后相应表现的句子,让学生结合想象细细悟读;正确处理课文中的重读、速度、停顿、语调的变化,从而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第一次狐狸说是为了与乌鸦套近乎,以取得乌鸦的信任;第二次说是为了使它说的话更显得真诚,从而骗得乌鸦的信任;第三次狐狸这么说不符合实际情况,是故意奉承乌鸦,从而取得乌鸦的好感和信任。同时,学生通过乌鸦对狐狸说话的态度和三次不同的表现,认识到乌鸦是如何一步步走进狐狸设置的圈套、一步步失去警惕,最后上当受骗上当。学生通过用不同语气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到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愚蠢,从而悟出喜欢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诵读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
二、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出浓郁的语
感情境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积极为学生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例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丽,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一个具体的审美对象,使他们有美的情绪体验和愉悦的心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即从一些音像资料上通过剪辑组成一个音像资料片——在钢琴曲《月光曲》的音乐片断的伴奏下,月亮初升,海面上微波粼粼,随着音乐的变化,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大海被朦胧的月光笼罩;而后,随着音乐的起伏,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学生被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所感染,同时也把握了这篇课文中皮鞋匠兄妹俩听了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所产生的联想。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意思,同时浓郁的语感情境又便于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又如,在教学《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时,可以根据诗意在一些音乐风光片中剪辑其中的一些片段组成一段风光片:江水清澈的岸边,一条小路上开满了鲜花,花中蝴蝶飞舞,黄莺鸣唱。在片中适时出现诗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柔莺恰恰啼。”在教学时,学生欣赏风光片,教师同时娓娓道来:“在一条江水清澈的江河岸边,诗人杜甫在江边散步,欣赏江边美景,不知不觉到了黄四娘家的门前,只见门前的小路边开满了各种鲜艳的花朵,千万朵花把花枝都压弯了,几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便看得不想离开;花枝头上,一对黄莺鸟在自由自在地唱着动听的歌,诗人又被眼前的景物深深吸引,高兴得久久不愿离去,于是写下了这首赞美繁花盛开、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的诗篇——《江畔独步寻花》。”学生被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所感染,同时,也把握了这首诗的基调,利于学生准确感悟诗意。同时这浓郁的语感情境也便于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去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还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去,达到教师与学生协调一致。例如,在教学《瀑布》一课的第一节时,可让学生先闭上眼睛,听听瀑布的录音,同时想象瀑布的壮观;然后通过播放瀑布的录象,把瀑布壮丽的景象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最后,再让学生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瀑布的壮观,读出瀑布的气势。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想象力并参与感知活动,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情境的熏陶,转为积极地营造课堂情境,同时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语感训练。
三、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品味、揣摩、比较、想象、联想,
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文词曲,总要像吃东西那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随便对付,才能达到透彻理解。”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扣住文中的字、词、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掌握其内在的情味,达到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是文中最能表达情感地方。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通过这些重点语句得到充分体现。在教一篇课文时,可通过引导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文采韵味,使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领悟文章的谨严布局,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培养学生欣赏品味语言文字的美和遣词造句的能力,激发学生美的情趣,陶冶学生高尚的品格和情操,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这些重点语句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形象化的语言,绘声绘色绘形,能使读者如历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触其物。在教学中只有“咬文嚼字”才能感受到它的美。例如《黄果树瀑布》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撒金街的奇景。”教学时,可这样做:句中的“随风飘飞”“漫天浮游”是写水花,它可以引起学生多种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重现,因此可以通过这八个字启发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能看到水花的“形”(如“花”那么美,如“雨雾”那么轻)、能感到水花的“质”(轻灵活泼,随风“飞”舞),犹如珠泻玉盘,珠沫四溅,在光照下,迸射出多而密的“芒”,真所谓形成了“银雨洒金街”的奇景。这样分析后,水花仿佛呈现于学生的眼前,他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水花真美”“黄果树瀑布真美!”“作者李有贵真了不起!”这八个字竟有这么多的内容,学生的情绪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含蓄性的语言能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只有再三咀嚼、细细品味,才可悟出其中的深意,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叶老提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就是强调抓住词语的理解和感悟。语文是以字词为载体,让学生在语言艺术的宝库中寻幽探胜、含英咀华,通过积极的智力活动,通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去体会语言高手们怎样做到“意能称物,词能逮意”,领悟语言的神韵和妙境,养成对语言的强烈兴趣,磨砺敏锐的语感。例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抓住文中“在这些大圆盘中冒出来”这样一句话,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用其他词语来替代“冒”字,学生用“长、露、钻、窜、挤……”来替换,通过比较、品味、想像,学生感悟到因为荷叶多,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了荷花数量之多,还写出了荷花生命力旺盛,“冒”出来给人们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样就抓住了关键文字,咀嚼出了精妙词语的个性特征,品味出了它的神韵,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又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们可抓住“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和与“发起冲锋到结束才二十分钟”中的“才”字进行比较感悟。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体会,让学生理解前一个“才”字表示燒的时间很长,表现了邱少云同志忍着烈火烧身的长时间痛苦,充分表现了他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后一个“才”却表示时间很短,突出表现了战士们在邱少云同志精神的鼓舞下奋勇杀敌的英勇气概,获得胜利的时间很短。虽然有长短之别,但都是为了表现邱少云同志的英勇精神。然后,再引导学生将前一句中的“才”换成“半个钟头”后一句中的才换成“二十分钟”进行了比较,学生就会明白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完全变了。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敏锐地感悟到语序的作用,就会在习作中慎重地选择、安排语序了。
语感教学需要形象思维的参与,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教学中对联想和想象要予以足够的重视。例如,在教学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时,要引导学生感觉想象,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积累,使诗歌形象通过不同感官的沟通与转移来产生丰富与强化的效果。通过视觉感受“无穷碧”“别样红”向嗅觉、味觉、触觉等方面迁移:习习微风送来了莲叶荷花缕缕幽香,在这炎炎六月,真是沁人心脾,凉意顿生。同时引导学生动静联想、想象,把作品中的静者化动或动者化静,以此增强画面的生动感,引导学生展开一幅想象的画面:“朝阳冉冉升起,清风习习吹来,灿烂的阳光洒满了莲叶荷花,湖面上泛起了阵阵洪波绿浪,空气中回荡着悠扬悦耳的渔歌……”
每个学生的良好语感不是在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次的积累,才能达到良好的语感状态。
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父亲说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地东西。”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到做人就要学习花生不炫耀自己、不求表面虚荣和漂亮、默默奉献的品格。又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就应指导学生抓住桑娜把邻居西蒙的孩子抱回家后的心理活动和渔夫回家后听桑娜说的话后说的一番话来体会桑娜夫妇的纯朴和善良,感悟文章中所体现的桑娜夫妇俩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性。再如,在教学《小珊迪》一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珊迪临死前说的话,感悟小珊迪的诚实、善良及兄弟间的亲情,感悟其中所体现的高尚品德。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指导学生仔细体会,就能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一种能力。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训练和反复实践,因而学生对语言的感觉,也必须经过长期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形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安排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
在新教材中,每一册课文都安排了许多语文实践活动。例如,在第十二册课本中就安排了“选编自己的作文选”“调查‘人与环境的问题”“选读毛泽东的诗词并在诗歌朗诵会上朗诵”“听一听《月光曲》并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件工艺品并仔细观察一下,再学习《马踏飞燕》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学习《古诗两首》后,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续写《穷人》”“学习《将相和》后,让学生自己将其改编成课本剧,并在班上自由组合排练一下,在班上演一演”“搜集关于李大钊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把《夜莺的歌声》改编成课本剧,在班上演一演”“学了《为人民服务》后,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人的死比泰山重,哪些人的死比鸿毛轻?”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开展这些语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思想,而且会带动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思考、理解,同时还能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除了教材中安排的教学活动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如开展读书竞赛活动并看谁搜集的好词好句多、办手抄报、调查社会上规范字的使用情况、春游后让学生写赞美春天赞美家乡的诗文,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牢固树立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意识,从多方面入手,坚持不懈,这样学生不仅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会得到逐步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