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路精神”照亮人文甘肃大道

2017-03-18杜高奇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

摘 要:起步于甘肃的中华文明,穿过丝绸之路照亮了整个中华大地,并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提升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大背景下甘肃的重要地位,实现甘肃跨越式发展,应该大力弘扬丝路精神,践行丝路合作理念。为此需做到以下三点:理解“丝路精神”的历史性,增强人文甘肃建设的使命感;认识“丝路精神”的时代性,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把握“丝路精神”的开放性,传承和弘扬甘肃精神。

关键词:丝路精神;人文甘肃;甘肃精神;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F1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5-0273-02

“丝绸之路”是连接东亚、西亚和地中海的一条世界贸易古道,开辟后两千多年来,“丝路精神”成为沿途各国人民共有的精神源泉。 “丝路精神”,以其宏阔和深远衔接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梦想与行动,必然继续成为中华民族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流交往的重要精神纽带,也为甘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文化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文化指导和精神遵循。

一、“丝路精神”的历史性特征与人文甘肃建设的使命感

谈及“丝路精神”,会立即唤起甘肃人对丝绸之路历史和甘肃曾有的文化辉煌的回顾与省思,这是因为其中深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元素。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我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织品、瓷器、茶叶等,经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商人以丝绸之路为通道,将中亚的骏马和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和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技术、数学、天文学等输入我国。

甘肃是中华文化的最早发祥地,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是华夏族先民在原始社会时期就繁衍生息的地方。他们在距今一万多年前,就在甘肃大地点燃了仰韶文化的火焰。人文始祖伏羲就诞生在甘肃境内的古成纪。他在这块神圣的土地上画八卦、节网罟、取火种、制嫁娶、造甲历、创乐器、造书契;倡导媒聘婚,推动了中华民族婚姻文化由杂居群婚到对偶婚的变革;伏羲氏族以蛇为图腾,通过吸纳、联姻等方式将以马、牛、狗、鱼、鸟等为图腾的众多氏族吸收进来,便以蛇图腾为基础并综合其他图腾的一些特征而形成龙图腾,这便是中华民族为龙的传人的由来。

女娲、黄帝等华夏族先祖也在这一地域诞生并长期生活。女娲在这里炼石补天、抟土造人;黄帝在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开创和传播了中华道源文化,他教人们做毡帽、蒸粥做饭、盖房掘窟、制车造船。华夏祖先筚路蓝缕,同艰苦的自然环境和凶险的社会环境进行了英勇无畏、可歌可泣的斗争,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甘肃曾以古老而先进的始祖文化引领了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潮流,启动了中华文化起步前行的发动机,令生活在这块沃土上的人们无比自豪。历史带给今人的教益,源于对其进行理性反思。丝绸之路精神倡扬机会均等、利益共求、成果分享,探讨共同繁荣之路以及发展共进之道。甘肃作为丝绸之路全线覆盖的黄金地带,应该借“丝路精神”的春风,不断播撒中华文明的种子,传播甘肃文化,吸纳外域文明,自觉推动人文甘肃建设。

二、“丝路精神”的时代性特征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

如果说人文甘肃建设使命感的宣传和教育尚具有相当的理想和理性成分,那么,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就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问题。虽然两者在“价值理性”上是一致的,但在“工具理性”上却面临由当今时代性所带来的不同问题。因此,必须以辩证统一的方法把握两者的关系。

庸讳言,甘肃曾经有过古老的原始文明之辉煌,但如今处于西北贫穷落后地区,再创甘肃文化新辉煌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但正如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论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以,文化建设是推动人文甘肃建设的重要举措。

其实,“丝路精神”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十分明确的价值导向和十分有益的方法论意义,这源于它的现实魅力和逻辑力量。

“丝路精神”是历史积淀而成的宝贵财富,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注入新的内容。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提及的“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合作原则,是当今丝路精神的内核。

弘扬丝路精神,推进人文甘肃建设,需要准确审视甘肃文化的独特性,把握甘肃历史文化悠久深厚、资源品位高远博大的优势。道源圣地崆峒山以轩辕黄帝问道于此而闻名,山名取道家“空空同同、清净自然”之意,有泾水、胭脂河流经山下,有虎踞龙盘之势,是天下道家第一山,是我国道教名山,也是中华崆峒武术的祖山。

秦皇、汉武“慕黄帝事”,“好神仙”西登崆峒,《山海经》、《水经注》、《汉书》均有记载,《封神演义》中更是着意地进行了描写,将崆峒山列为天下十二仙山之一。唐、宋、明、清各代,山上均建有道观禅院,开辟丛林。司马迁、王符、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人都先后为崆峒题写过诗词、华章、碑碣、铭文,让崆峒浸染了更为浓重的人文色彩。佛教名山麦积山,以佛教石窟文化闻明天下。在这个形似麦垛的山峰上远远地能看到许多状如蜂巢的孔,那些就是开凿在距地面八十米的悬崖绝壁上的石窟洞窟。石窟密如蜂房,石窟之间的栈道凌空穿云。石窟内的泥雕保存完好,既有北朝的“秀骨清像”,又有隋唐的“丰满圆润”,故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西王母仙山泾川王母宫,以“中华民族的先妣”西王母的降生地名扬天下,位于丝绸古道平凉地区泾川县的县城以西,左靠泾水,右绕汭河,环抱瑶池,是西王母最早生活的地方和其祖庙所在地。传说周穆王与西王母欢宴于山阳瑶池,因王母临走时对此山爱不忍舍,不斷回头观望而又得名回中山。宫中主神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道教奉为女仙领袖,相传掌控不死之药 、长寿蟠桃。相传在五帝时,西王母曾派使者帮助黄帝战胜蚩尤,为统一黄河流域做出积极贡献。按旧惯例,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是西王母盛会。届时,四面八方的信众纷纷来到这里朝圣,人山人海,香火烧得很旺。

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圈、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战略给甘肃大地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了提升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大背景下甘肃的重要地位,实现甘肃跨越式发展,甘肃应该大力弘扬丝路精神,践行丝路合作理念,发挥其独特的源头性始祖文化优势,加速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为此,按照中央关于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要求,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确定了围绕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建设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落实文物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等十三项兴业措施的工作布局,以文化建设助推甘肃大发展大繁荣。甘肃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三、“丝路精神”的开放性特征与甘肃精神的传承弘扬

建設人文甘肃的过程,是发展甘肃地域文化,弘扬甘肃精神的过程。甘肃地域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对生发于甘肃地区的优秀文化观加以传承、认同和弘扬。甘肃精神是甘肃文化的核心。甘肃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甘肃精神的力量。甘肃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甘肃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甘肃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甘肃人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甘肃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人文甘肃之魂。陇原人在长期的发展建设中形成的“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陇人精神和“诚实守信、包容创新、执着坚韧、团结奋进”的陇人品格,是甘肃精神的内核。发展甘肃文化,就要大力培育和弘扬以“陇人精神”“陇人品格”为内核的甘肃精神。

丝路精神是一种跨国跨区域交流合作的文化,具有世界性开放性,是丝绸之路沿途各国人民共有的精神源泉。丝路精神的传播过程,就是丝路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过程。丝绸之路沿途各国进行商贸活动,不仅借助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还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当今世界是个开放互动的世界,当今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合作包容共赢之路。

培育甘肃精神,必须与践行丝路精神相结合。丝路精神的传承,需要弘扬甘肃精神;甘肃精神的传承,又需要弘扬丝路精神。丝绸之路贯通甘肃全境,甘肃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黄金段,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以更为主动的精神热情融入丝绸之路发展带,进一步加快甘肃文化走出去战略,扩大甘肃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宏志,臧嶸.世界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魏柏树.根在成纪[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张可让.大力弘扬和传承丝绸之路精神[J].求是,4014(06).

[4]《走遍中国》编辑部.中国[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5]杜高奇.专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EB/OL〕.http://opinion.gscn.com.cn/s-010794523.shtml.

[6]田秀梅.魅力崆峒[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经济带
增量利益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形成路径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俄中关系前景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潜力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及其金融支持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与缺失现象对比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