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土家族织机的思考

2017-03-18冷红豆刘渝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发展思考织机土家族

冷红豆+刘渝

摘 要:土家族织机是土家族人主要的纺织工具,紡织者在此基础上采用“通经断纬反面挑花”的技法织造出织物。本文通过分析土家族织机的基本结构,将其与其他民族织机进行对比,总结出织机的特点以及在中国纺织机械发展历程中所处的阶段,探讨其发展滞后的原因,从而对其进行更为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关键词:武陵山区;土家族;织机;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C95;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5-0151-03

一、土家族织锦以及织机概况

土家族是一个发源于武陵山区、大娄山以及清江流域的古老民族,以现在的行政区域划分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比邻地区。土家的纺织技术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四千多年的古代巴人时期①,秦汉时期文献上就有“賨布”的记载,到唐宋时期“溪布”就是汉族人对土家纺织品的称呼,还有“峒酋田仕琼等贡溪布”的文献记载②。宋、元、明时期,土家族的纺织品出现了织锦技术③,有了“土锦”、“斑布”④、“花布”等称呼,并被大量的用于服饰、被褥之上⑤。

传统的土家族织机可以织造土布与土锦两种纺织品,是简单的木质斜织机⑥。主要由机架、滚板(经轴)、综杆(综片)、踩棍(踏板)、竹筘、梭罗、篙筒、挑子、布鸽(鸦儿木)、滚棒(经轴)、绷带(腰带)、联动杆(压经杆)、筶杆等部分构成(如图⑦)。机架由横向机台与竖直机身两个部分构成。横向机台有四块木板构成长方形状,后面滚板部分略高,整个机台向前倾斜。前端装两块短木作为机柱,同时在上面架木板作为纺织者的坐凳。滚板就是织机上面的“经轴”,固定在横向机台的尾端,上面安置的有竹竿用来卷整经线。竖直机身由上到下安置的有布鸽、筶杆,布鸽上连接着踩棍。布鸽是用来提起经线的联动装置,类似于其他织机上的“鸦儿木”。木块雕刻成鸽子或鱼的形状穿在竖直机身的顶端,可以沿轴活动,首尾挖孔穿线,用绳索一头连接综片一头连接踏板。布鸽下边有筶杆,筶杆一般为三根,是用来给经线分层并固定经线的,相当于分经杆。综杆通过绳子连接在布鸽一头,主要作用的往复提起经线改变开口,以便喂入纬线。机身最下面便是踩棍,也就是踏板。踩棍通过绳子连接布鸽,使用是只需要向下压利用杠杆原理来调节经线位置。篙筒作用在于给经线分层,使之形成上、中、下三层,改变纬线起花位置。联动杆连接在踩棍与布鸽的绳子中间,它的作用在于踏板下压的同时,将部分经线下压,与上提的经线共同构成开口,所以也叫压经杆。除了机架上的固定部件,在织锦过程中还要用到其他部件。绷带是系在织锦者腰部的粗布,另一端连接经线。织锦者通过对绷带的力度控制,达到控制锦面松紧的作用。绷带与滚棒之间以榫卯结构相连接,已达到固定绷带的时候灵活解扣,同时也方便卷起织好的锦面。梭罗用来穿纬线与打紧纬线,一般用杂木制成,梭口比织幅略宽,背面挖空放纬线团。筘用来控制经线的密度以及织锦的宽幅,同时还有打紧与梳理经线的作用,制作材料有竹质、铜丝质以及细铁丝等。由于土家织锦采用通经断纬背面起花的技术,所以整个织锦过程还需要挑子,也称作挑花钩。传统的挑花钩用牛骨做成,挑花的一端起翘成尖状用于挑花,也有竹质与铜质的⑧。

二、土家族织机与其他织机的比较

为了更好的认识土家织锦织机,笔者利用其他民族的织机与其进行比较研究。

(一)原始腰机

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了最早的纺织工具——原始腰机。“它是一种以人体代替机架,以脚固定经轴,以腰固定卷轴的织机,织时织工席地而坐,手挑经丝开口或是手提综片开口进行织制,也有人把它称为踞织机、腰机。⑩”这种纺织机器已有了固定的经轴、卷轴,腰来固定卷轴是它的一大特点。虽然它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机架也没有踏板的形成,但是用腰来固定卷轴,同时控制张力与土家织锦织机的绷带与滚棒的做法几乎是一致的。不仅是土家织锦织机,很多少数民族的织机上面都保留这样的原始纺织部件,这样的结构利用人体腰部的力量来控制锦面的松紧程度,利于织锦者方便灵活的处理在棕片提起或下压经线过程中产生的张力问题。

(二)云南文山苗族梯架式织机

所谓的梯架式织机是指原始腰机从用脚固定经轴的过程,发展出了专门的经架来固定经轴。以云南文山苗族梯架式织机为例,整个织机有腰带、卷经轴、筘、鸦儿木、经轴、踏板、棕片等织机最主要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它出现了鸦儿木,鸦儿木一端连接着绳索可以在脚上牵动,另外一端尤绳索连接棕片提棕,这已经表明它可以归属到单蹑单综式的织机范围内。

与土家织锦织机相比较而言,它只是缺少一个水平机身,也就是横向的机台。经架可以通过墙体等固定,但是并无法随意移动。这可以看作斜织机的前身,比土家织锦织机更为原始。

(三)湖南瑶族地区织机

湖南瑶族地区的织机与土家织锦织机更加类似。它是由横向的机台与竖直机身两大部分构成整体的机架,并且横向机台斜倾使得织锦的操作面有一定的角度。同时经轴在横向机台尾部最高处,沿经线向下分别有综片、筘、卷锦轴、打纬刀、腰带等。竖直机身顶部有一块转轴,转轴上的提综杠杆有类似于鸦儿木的作用,联动着综片与脚下的绳索,也属于单蹑单综式织机。

唯一与土家织锦织机有别的是在湖南瑶族的织机缺少一个压经杆。这个压经杆在土家织锦织机中表现为联动杆,它的作用在于踏板下压,提综杠杆提综的时候,它会随着踏板而下压,从而将上层的经线压到下面,配合上提的经线形成开口。赵丰先生在对斜织机进行研究的时候,将这种有压经杆的作用称作“张力补偿装置”11 ,它有利于织锦者利用腰部的力量来调节经线的松紧从而更加灵活。湖南瑶族地区的织机没有压经杆,也就是没有“张力补偿装置”,这也就是土家族织机更为先进的一点。

(四)侗族斜织机

侗族斜织机是侗族人使用最为普遍的织机,是一种既可以织造素织物又可以织造显花织物的一种双蹑双综式织机。

与土家织锦织机一样,它也是有横向机台与竖直机身构成整个机架。横向机台略往前倾斜,使得整个操作面呈斜状。机台的尾端立有两块支架,用于安装织机主要部件。V形摇壁架(作用相当于鸦儿木)有两个,鸦儿木下面分纱框的作用相当于分经杆,支架最下面还装有经轴(卷经板)。压纱棒位于竖直机架之上,经线上还有筘、卷轴(卷布轴)以及腰带等部件。整台侗族斜织机与土家织锦织机的构造都大体相似,只是侗族斜织机有两个纱踩脚(作用相当于踏板)、两个V形摇壁架以及两种综片。每个纱踩脚连接一个V形摇壁架并提起一个综片,综片可按照需要选装素综与花综。可以认为,它是在单蹑单综式织机向多综多蹑织机的进一步发展。

(五)汉族中轴式斜织机

中轴式双蹑斜织机是我国汉代织机的主要类型,是较为成熟的斜织机。根据赵丰先生在《汉代踏板织机的复原研究》一文中对中轴式双蹑斜织机的复原,我们可以清楚的观察到整架织机的机身、经轴、卷轴、中轴、鸦儿木、踏板、分经杆、综以及筘等主要部件的安置。

与土家织锦织机相比较而言,汉代中轴式的踏板织机依然是采用的横、斜两个平面组成的机身。但是横向的机台出现了四根一样长度的机柱,并不像土家织锦织机那样向前倾斜了。而是向后倾斜并被后面机柱延伸出来的柱子支撑,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结构。倾斜机身由上至下以此安置了经轴、鸦儿木、马头、卷轴等部件。很明显的是在汉代中轴式踏板织机上,已经没有了腰带,直接将卷轴安置在了斜面机身的最下端,织造过程中也不需要人腰部的力量去控制整个经线的张力,从而增加了纺织者的灵活度,从而也就脱离了原始腰机的结构。鸦儿木在汉代踏板双蹑织机上的作用与在土家织锦织机上的作用相似,但是整个联动装置已经出现了变化。鸦儿木与踏板之间不在简单的由绳索相连接,而是出現了中轴。中轴是位于斜面机身中间,轴的两边有榫,插入机身之中可以转动。轴的左右两边分别有短杆12与鸦儿木相连接,同时还有垂直的两块短板分别用于连接两副踏板,连接方式有曲柄连杆机构,与软绳连接两种13。汉代中轴式斜织机鸦儿木与踏板之间的连接构造较土家织锦织机的连接构造看似很明显的不同,一个是靠中轴的带动一个是直接连接鸦儿木,但是其实都利用了杠杆原理,只是汉代中轴式斜织机更为复杂一点。虽然它有两副踏板结构连接中轴,但是鸦儿木连接的综片只有一片,还只能算作双蹑单综式织机,作用与土家织锦织机在结构上的并没有很大区别。

三、关于土家族织机发展情况的几点思考

(一)土家族织机所处的发展阶段

我国纺织工艺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期,在浙江的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以及河南磁山遗址、安阳殷墟遗址都发现过原始织机的部件。我国的纺织机械在历史上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腰机、综蹑织机以及束综提花织机几个阶段,其中综蹑织机中,又细分为简单综蹑织机(单蹑连单综、双蹑连单综、双蹑连双综等)和多综多蹑织机。四川成都曾家包遗址曾出土过印有汉代织机的画像石,从上面我们可以清楚的分辨出汉代织机的横向机台、竖直机身以及鸦儿木等部分,具备了综蹑织机的基本结构,而这几个部分正是土家族织机基础而关键的部分。土家族织机具有汉代综蹑织机的特征,但又比中轴式斜织机滞后,所以它在我国纺织器械史上还停留在简单综蹑织机的单综单蹑织机的发展阶段,并没有向多蹑织机发展。

(二)阻碍土家族织机发展的原因

综合传统文献、考古资料以及人类学相关材料,笔者认为阻碍土家族织机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从政治上来说土司统治时期,“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政策限制了土家族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流,形成价位封闭的文化空间。

自元代开始,西南地区便实行起了土司制度。在这种羁縻制度下土司王便开始限制当地人民与外来文化的交往,施行“蛮不出境,汉不入峒”政策。这种政策上的禁令对外界的先进纺织工具、材料以及技术引进起着阻碍的作用,也成为原有的织造技术停滞不前的政治原因。

2.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山区自古以来是交通不便,与世隔绝。从地理上来看武陵山区位于鄂湘黔贵交界地区,但是由于大山阻隔路上交通不便、河流通航能力也很有限,所以武陵山区的地理条件并不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形成。没有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外界的先进织造产品与技术也很少传入当地,不能刺激带动当地的织造技术的发展。所以山区交通不便也是导致土家族织造技术停滞不前的原因。

3.土家族地区物产限制了织机的发展。在土家族地区,由于地气较为寒冷适宜苎麻的生长而不适宜棉花的种植,所以鄂西南地区基本上都是以苎麻为纺织材料。到清代光绪年间在鄂西南地区,苎麻已经成为主要纺织材料,其中恩施县、建始县以及来凤县的产量最大,年产量达到了百万斤并且大量输出到周边地区14。相对于苎麻来说由于当地产量太低,棉花和棉纺织品则需要从其他地方购买。

从考古出土的麻布残片来看,苎麻的纺织工艺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但是由于麻纤维的抱合度较低,纺织过程中纤维之间会出现滑移,麻料纺织成大幅成品的难度较大。因此在没有条件提高苎麻可纺性能的历史时期,土家族族人并不能用其制作大幅的布料。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麻纤维自身的刚度太大柔韧性低,用苎麻作材料进行织造有复杂纹样的纺织品会产生毛羽而降低舒适度,所以在土家族地区多使用苎麻纺织平纹组织与简单的斜纹组织的花纹。如此原材料的性质也决定了土家族织机没有向多综多蹑织机发展的需要,原有的织机功能就能使用苎麻织造出小幅的平纹或者斜纹花纹的简单纺织品。

4.从使用习惯上来看织机所织造出来的土家纺织品,从功能上来说已经能够满足土家族人的生活需要。

明清改土归流以前的土家族人男女都习惯着裙装,如筒裙、八幅罗裙,百褶裙等样式。以筒裙为例,其制作方法通常为八幅布片拼接缝制而成,这种裙装的制作方法为与民间传说八大部落有关。由于特殊的服饰款式与制作方法,宽幅较窄的布料更方便使用。改土归流以后,受外来纺织技术的影响出现了织锦技术,纺织者用小型织机织出条状或者带状的彩色土锦,将其镶嵌在衣服的的边缘,领、袖口、裤口等地方作为装饰品;织机制造出来整幅的土锦还用来做成被面、披挂或者帏子等。由于这些用途都不需要使用宽幅太大的纺织品,所以土家族织机所织造出来的土布和土锦都能满足日常需求。单一的需求使得织机在发展动力上不足,所以与其他地区多蹑多综的织机相比要滞后许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土家族织机是一种简单综蹑织机中的单综单蹑织机。因为内在动力不足同时又缺乏外来先进技术的影响,所以并没有向更为复杂的多宗多蹑织机发展。这种单综单蹑织机保留了汉代斜织机与中轴式踏板织机的基本结构,还原了汉代的纺织技术水平,为我们研究两千多年以前的纺织技术提供了实例。2006年土家族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土家族织机作为织锦技艺的织造工具,更是凝聚了西南地区先辈们千百年来对棉麻纺织的智慧,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与保护。

注释 :

① 《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皆纳贡之。”

②胡履新.永顺县志[M].长沙:吟章纸局代印,1930.

③土家织锦是一种平纹地上,采用“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技法织造而成,所采用的传统材料是丝线与棉线。织锦的颜色经、纬不同,主要有“赤(玫红色)、黑、黄、青、白”8五种,。图案主要有岩墙花猴子、小蛇、阳雀花、粑粑架花、神龛架子花、梭罗花、太阳花、虎头纹、台台花、单八勾花、 双八勾花、 “卍”字花、“寿”字花等120余种传统花纹。 现代土家织锦的幅宽只能达到50厘米左右, 但是长度不受限制。 2006年, 土家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④ 《大明一统志》载:“土民喜服五色斑衣。

⑤朱世学.土家族西兰卡普的源流、特点及功能[J].民族论坛,1994(40):61-64.

⑥安薇竹,王乐.湘西永顺西兰卡普技艺调查[J].丝绸,2014(08):20-25.

⑦冉红芳.土家族织锦文化变迁研究——以叶家寨为个案[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7:22-23.

⑧齐志家,西兰卡普技艺之启承[J].武汉科技学院报,2004(2):19-22.

⑨冉红芳.土家族织锦文化变迁研究——以叶家寨为个案[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7:22-23.

⑩赵丰.卧机的类型与传播[J].浙江丝绸工学院学报,1996(05).

11综片的一升一降使得经丝得以开口,但同时也导致经丝张力的变化,过大的张力变化会使得经丝变得不牢易损。此时可以调整其他确定经丝位置的零部件,以求得对张力变化的补偿。即使张力变化尽可能的减少,这就是张力补偿原理。

12《梓人遗制》中称之为“掌手子”。

13趙丰,汉代踏板织机的复原研究[J],文物,1996(5):87-94.

14朱圣钟.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区历史地理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2:63-75.

参考文献:

[1]胡履新.永顺县志[M].长沙:吟章纸局代印,1930.

[2]朱世学.土家族西兰卡普的源流、 特点及功能[J].民族论坛, 1994(40):.

[3]安薇竹,王乐.湘西永顺西兰卡普技艺调查[J].丝绸,2014(08):20-25

[4]冉红芳.土家族织锦文化变迁研究——以叶家寨为个案[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7.

[5]齐志家,西兰卡普技艺之启承[J].武汉科技学院报,2004(02): 19-22

[6]赵丰.卧机的类型与传播[J].浙江丝绸工学院学报, 1996(5).

[7]赵翰生,李劲松,秦双夏.侗族斜织机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3(2).

[8]龙博,赵丰,吴子婴,彭婕.云南傣族织锦技艺的调查[J].丝绸,201 1(12).

[9]李强,李斌,李建强.广西壮族竹笼织机再研究[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12).

[10]赵丰,汉代踏板织机的复原研究[J],文物,1996(05):87-94.

[11]朱圣钟.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区历史地理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02. 63-75

[12]陈维稷.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13]赵丰,金琳.纺织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14]路甬祥.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染织[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

[15]赵承泽.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6]陈炳应.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丛书-纺织卷[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7]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纺织史话》编写组.纺织史话[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猜你喜欢

发展思考织机土家族
神机妙算 中国传统织机的分类和演进
土家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Dancing for theDead
土家族情歌
由甲纺机:两款织机高速高效稳定节能
由甲纺机:以高品质和技术创新抢占市场
“水改气”究竟靠不靠谱?金斯达有话说
土家风情惹人醉
关于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社团作用的思考
关于我国计算机教育MOOC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