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靓丽校园

2017-03-18刘春燕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大课间课堂教学

刘春燕

摘 要:近十几年国家体质健康检测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逐年遞增。近年来我们以多种校园体育活动为抓手建构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来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和综合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 课堂教学 大课间 特色体育节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因此,倡导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始终是学校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校园文化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视野,培养一专多能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所在。体育文化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构成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提出以校本课堂、大课间和体育节为抓手,来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建构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

为了贯彻国家教育部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活动时间的精神,使学生得到充足的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时间,我校在上午早读课后安排了大课间活动,时间为40分钟。根据我校师资和场地的情况,我校在分班活动中设置了六大类10个小项的活动,其中体育节竞赛项目共有3项,活动内容为民间体育、趣味体育游戏、素质、球类等。在整个活动中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体育课任教师进行专门地指导。学校德育处和大队委建立了检查评比制度,负责每天活动情况记载,在每月底进行反馈。学校行政对班主任和管理教师进行工作量化,并纳入年终教师个人考核。

(二)开展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体育节活动

1.适应性

以我校的体育节的项目设置为例,因我校的人均活动场地较少,而跳短绳、短跑等项目的练习、游戏不受场地、人数的限制,器材也很简单,长期开展能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把这几个项目合并成跳绳、短跑团体赛一个大项,即有个人的竞赛,又通过个人积分相加按总成绩取名次,这样就促使每个同学都努力为集体作出自己的贡献。另外,不同的比赛项目适合的年龄段也不同,例如长跑、拔河等项目不宜在低年段的学生中开展,同样是迎面接力跑,三四年级跑的距离和五六年级也不同。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和特长,也有不同的能力和兴趣,而我们原先的传统运动会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许多学校的运动竞赛并不令人满意的原因之一是项目贫乏,内容单一化,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多数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练习、比赛项目。显然,这与新课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所以我们认为体育节项目的设置必须多样化,并努力使之普及化。

2.教育性、实效性

在项目的设置上,我们同样必须要考虑的还应该是教育性和实效性。体育是精神的文化,但更是身体的文化,所以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3.练习、比赛的组织

“比赛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同样,组织体育节的目的并不仅仅为了比赛,更要追求其过程的完美。相对比赛结果,更应该注重学生在练习和比赛中获得的能力和进步。 在我们体育节的平时练习中,我们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练习的组织由班主任统筹安排,每个项目的训练均有一名学生专人负责,同时,我们根据不同的项目设计了不同的记录表格,由负责同学填写,班主任和组委会会进行检查,这样就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进行锻炼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4.时间安排:集中性和分散性相结合

体育节作为一个活动和节日应该集中在某一个时段举行,但由于体育节项目多样性的特征,过于集中也会影响到举办的质量和效果。

(二)激励机制与长效机制

1.榜样激励

我们在每届体育节当中均评出各班表现最优秀或进步最大的学生,作为学校的体育节小明星,这样的小明星无疑在下一届比赛中将充当其他学生样板的作用。

2.目标激励

我们体育节以团体成绩和个人名次分别设立了集体和个人的目标。在比赛中,我们均按年级分组,大多数项目取集体成绩,如长跑团体计时赛、迎面接力等,同时,也有项目兼取团体和个人,如短跑比赛、跳绳团体赛,因此,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目标。

3.长效机制

我们认为,只有建立了有效的配套措施,并进行相应的文化渗透和合理的引导,才能使体育节的效果和影响长期化、最大化。同时,由于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如何让全体教师认识到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时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都是体育节效果得以长期保持的保证。

三、成效和反思

(一)成效

1.近年来,由于大课间活动和体育竞赛的开展,我校已形成了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体育节也逐步形成自己了普及性、多样性、长效性的特点,成为我校校园文化的一个亮点。

2.经过调查,学校参加体育节和大课间人数逐年递增,余暇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已经形成,我校操场在对外开放时间的喧嚣也证明了其对社会体育的影响开始显现。

3.随着大课间活动和体育节深入开展,能使较多的同学熟悉和掌握体育技能并在余暇时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进学生之间,学生与社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身心得到陶冶,逐渐体会到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有利于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4.近年来,学校竞技体育的运行机制已经形成,并已经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竞技体育成绩总体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贾志勇.关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几个问题的解读[J].体育教学,2008(6)

[3]杨贵仁,盛志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4]杨贵仁.在全国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现场研讨会上的讲话[M].人教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校园体育文化大课间课堂教学
团体操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以武术为例
论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基础与传承条件
探析校园体育文化发展途径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解析初中体育大课间的开展策略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农村中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问题与对策
如何培养中学生对体育“大课间”的重视和兴趣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