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运用道德评价方法,有利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2017-03-17符真
符真
摘 要:重点阐述了巧妙运用道德评价方法,有利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道德评价;行为习惯;培养
1 建立小学生行为评价目标体系
对小学生良好行为的评价,是目前教育科研中的一个难题,几年来,结合我校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正教育行动,我作为学校一个品德课教师,一个学校分管德育的工作者,在对小学生行为评价方法和评价过程激励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实践证明,效果良好,方法可行,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结合《中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守则》,制定《学生行为年级序列要求》,“序列要求”体现小学阶段各年级儿童心理、知识层次、行为发展的特点。接着,根据“序列要求”建立“高、中、低各年级学生行为规范量化考核目标”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由学习、礼貌、纪律、卫生、互助、爱校等行为组成,考核目标的内容体现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各年级内容既有一定的重复,又有适度的變化,体现出对学生行为评价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提高的要求。同时,针对学生易出差错的行为,制定了《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分学习、纪律、礼仪、卫生四个方面,25个考核细目,列为“班级周评比”,这样,学生行为考核做到长、短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激励对学生起一种增强和巩固的作用。如果学生的某一行为能获得学校、老师、家长、同学的承认,并受到了赞扬,就会有一种强化作用,他就会反复出现和保持这种行为;如果学生的行为得不到赞扬,他就会减少这种行为的出现,甚至消退。因此,必须重视评价过程激励。
每学期班里开展“十花”竞赛活动,每一行为学生达到一定分数值时在“红花栏”上挂一朵花,每学期获“红花少年”。半学期开展一次由家长、学校评选“文明孩子”活动,评上的在全校学生会上给戴上大红花。每月一次诸如“学《规范》,做文明孩子”、“行为规范量化、目标知识抢答赛”、“学《规范》动作操作表演能力赛”、“学《规范》美术作品赛”等竞赛活动。每天由红领巾广播站表扬好人好事一次,强化他们的良好行为,使之形成习惯。
2 拓宽道德行为评价途径,进行行为习惯培养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它是在长期活动中逐步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自然而然地完成某些动作的行为方式。行为有好有坏,一种稳定的好习惯实际上就是一种好品质的表现。如:认真读书、写字、独立思考的习惯,守纪律的习惯,节俭的习惯、爱劳动讲卫生的习惯等。习惯虽不是智力因素,一旦一种好的习惯参与了工作学习或劳动,便具有定向、动力,维持和强化的作用。好习惯受用终身,是成人成才必备的素质。纵观古今中外,有成就者,开拓者无不具备有几方面或多方面的好习惯。
“思考-行动-习惯-品质”是道德形成的规律,而“习惯”在从“行为”到“品质”的转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好行为能不能转化成良好品质,关键在于对“习惯”这一环节的强化。因此,好习惯的培养成了少年教育的主攻方向。
小学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于关键时期。孩子们生活在人群中,大千世界,好的坏的、美的丑的、真的假的同时在影响他们。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根据神经系统“最在可塑性”强调指出:“只要实施相应的影响,一切都可以使之向最好的方向转变。”“即使是一般的学生,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了不起的人。”从心理学角度看,良好行为的活动方式对大脑皮层连续进行定向刺激,就会形成“行为定势”这种行为定势表现出的便是“习惯”。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有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途径的设计,评价考核的改革等。教育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颁布,为我们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提供了一步很好的教材。我认为,采取形式多样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是加快良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养成的有力措施。
根据少年儿童认识事物、领悟道德的规律,评价教育主要是进行基本文明素质的培养,对低年级(七八岁的孩子)凭借《行为规范》拟定校内、家庭、社会考察细则,分段确定重点,提出“小目标”,如:课堂常规小目标、纪律小目标、劳动卫生小目标等等。提出一个,指导、落实一个,检查、总结一个,抓好典型评选、树标。接着再要求、再训练。训练时教师要有清晰的教育轮廓,寓教育于比赛之中,如:爱护书簿评比、个人卫生评比、说话评比等。通过比赛和评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表现自己”的机会。坚持正面教育,不谴责,不惩罚,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进步”、“完成”、“高分”,受表扬、夸奖的喜悦,这种“成功的乐趣”是学生行为的内驱力。教师要以等待、宽容之心对待暂时后进的学生,教育全体学生从小“想好、向好、争好”。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对低年级学生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不可轻易下结论。应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规律,循循善诱。
中高年级学生由于学生文明素质基础不同,对《行为规范》领悟水平也有差异。据调查,学生中能做到和基本做到《行为规范》要求的占55%以上,表现为积极、自觉;需要经常指导、检查,才能做到的占35%,表现为不能自理、自控、自制,但都愿意去做;道德素质差些的约占10%;表现为粗鲁、懒、好吃、厌学、冷漠、自以为是,这部分人虽然不多,但影响校风建设。今日表现在校内的不文明行为,弄不好明天到社会上去,就会成为新的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一刀切”、“齐步走”。从教育的层次可分为“普遍教育”、“典型教育”、和“跟踪教育”。普遍教育就是我们平时实施的“会议教育”、“课堂教育”、“统一号召要求式的混合教育”等,普遍教育对前面部分90%以上的同学有效果。访查表明,普遍教育对文明素质差的学生效果则不好,对这部分同学要按照道德评价教育的要求和程序进行典型性专题教育。选择发生在学生中间的好、坏典型,发挥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让全班学生参与,人人讲,面面讲,讲好处,讲危害。要让表现好的学生光光彩彩,伸张正义;让表现一般的学生跃跃欲试,鼓舞士气;使表现差的羞羞答答,平平邪气,进而配合常规教育的检查、评比,使表现差的学生产生危机感,促使他们以后“行为”前认真选择。对为数不多的“名角”要跟踪教育。进行跟踪教育,首先要淡化教育者的角色痕迹,不要把你是受教育者,我是教育者分得那么清楚,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忘记角色的教育。要同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接触,让他没有考虑地同你想谈什么就谈什么,适时地进行情感渗透,从关心入手,从他认为可以告诉你的“事情”开始,理清他的“行为过程”,当“教师”不能当“法官”,把“尊重事实”、“个人与集体”、“得与失”等编成“故事”,让他耐心的听下去,听进去,领悟其中的道理,充分填补道德素质反面的空白,增强“行为”前的判断选择能力。“认错”一般说是比较容易的,不必过分追求“口头上的认错”。“认错”只是改错学好的开始,关键是“认错”以后的导行,真正地提高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判断是非,选择“行为”的能力,必须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精心地构思教育的形式、内容与方法。
与教育过程同步要配套学生“行为记载”,一人一卡,分类一事一记。比如:相应号召,爱学校、爱集体,讲文明懂礼貌,节省钱物、爱劳动、讲卫生、爱锻炼、奖励等项定期请小组考试评比,老师给分,结合思品课笔试得分,按一定比例组合为学生学期思想品德分数。
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改革学校德育教育是其中的一个大课题,有待不断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