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流粉丝群体的爱国主义研究
2017-03-17赵玲玲
赵玲玲
摘 要:以韩流粉丝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线上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样本分析,关注具有韩流粉丝身份而被称为“脑残粉”的青年群体。“脑残粉”是大众用来形容这些青年的浅薄、无知,甚至于不爱国的称呼。试图通过探讨韩流对“脑残粉”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日常生活实践来进一步了解韩流粉丝群体的行为,主要论点是韩流粉丝群体的日常行为并非是“脑残的”,而是“理智的”。
关键词:韩流;粉丝;爱国主义;国家认同
一、研究背景
风传数日的广电总局“限韩令”,虽尚未见诸公文,但似已落到实处。不管这一纸“限韩令”是否见诸公文,但准确来说中国针对韩流的引进应为“调控”,审批方面的政策也将收紧。韩流在中国大陆窜红多年,培养出了规模庞大的韩粉团体。这条限令,明显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但令人惊讶的是,迄今为止,在活跃着众多韩星粉丝的互联网舆论场,“限韩令”却没有掀起任何成规模的反对声音。而更令人惊讶的是:与很多人的预料相反,粉丝圈中很多人,都转而声援“限韩令”,并宣称,为了支持国家政策,可以对自己所爱的韩国“爱豆”(idol)脱粉,即脱离粉丝身份。为何看似距离政治最远的娱乐偶像粉丝,突然间为了爱国抛弃自己的“爱豆”?
二、研究意义
很少有研究将粉丝作为一种正常的、普通的文化和社会现象来探讨。相反,粉絲被定义为疯狂的人群。詹森认为,这是一个被污名化了的群体,她试图通过对粉丝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主流社会对粉丝群体的普遍偏见。韩流青年粉丝群体也是亦然,相对于本土偶像的粉丝群体,他们更被说成是不爱国的、没有对本土文化的情感和认同的人群,但事实也并非如此。
本文选择研究的是青年群体是被称为“脑残粉”和被刻板印象“脑残粉”化了的“理智”的韩流青年粉丝,并进行详的剖析,通过韩流青年粉丝群体的日常生活实践,来探讨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主流文化以及国家的认同感。
三、韩流粉丝的日常实践
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是人类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参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研究者能实地体验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理解他们的思想境界,将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详细地记录下来,从而充分展示研究对象的方方面面,加深对我们对文化的理解。文章对韩流粉丝的日常生活进行记录。在“限韩令”背景下,看这些韩流资深粉丝是如何表达自己的。
(一)粉丝小鱼儿和薇薇
小鱼儿是一名大学生,每天晚上大概八点钟之后回到家,在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她迅速变身为一个XX粉丝团平台新浪微吧吧主,与吧里多位工作人员一起,为远在千里之外的韩流明星开心忙碌着。粉丝小鱼儿的工作就是为自己的偶像做日常应援,通过各种手段让全世界看到偶像的好。小鱼儿和其他吧里的主干成员帮XX的影音作品投票打榜,刷票房、刷热搜度、刷热话题,让XX在各种投票打榜的活动中获得胜利。还有多形式安利,包括视频制作、图片制作、绘画、同人文、短文案、小游戏等各种形式,百花齐放。为了偶像,她和吧里的主干成员每天都要从晚上九点一直忙到十一点半。但是,自从遭遇“限韩令”以来,粉丝小鱼儿的应援工作似乎有所减少。通过跟她的访谈,令人比较吃惊的是,这个痴迷韩国idol的粉丝,竟然对“限韩令”拍手叫好!
薇薇是刚参加工作的白领,26岁,研究生学历,是韩剧的骨灰级爱好者。薇薇说了她为什么喜欢韩剧的原因,韩剧总是美男美女加美景。纯洁善良的女主角,痴情帅气的男主角,在美丽的时间与空间里,上演一曲曲爱情的悲歌,让我们这些看客莫名地赔上许多眼泪。她说记得她看的第一部韩剧是《蓝色生死恋》之《秋天的童话》,那是一部十足的悲剧。不管男女主角,还是其他配角,动辄哭得稀里糊涂。这部韩剧在港台内地创下收视新高,也让观众感动得死去活来。 但是,由于“限韩令”,所有在韩国上映的韩剧,都要推迟半年在中国的各大播放平台放映。但对于这条限令,这位韩剧迷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反对的情绪。
四、韩流粉丝对偶像的身份建构
粉丝和偶像基本是在“互助成长”的感情基调之下互动。在粉丝群体看来,偶像一路成长的过程中,不仅限于娱乐性消费与被消费,而是着重于两个不同个体之间所形成的摆脱商业性联系的真挚情感,甚至在很大程度上,粉丝群体厌恶这种情感中有不纯洁的东西。比如,在他们眼里,偶像不应与政治沾上任何关系。“去政治化”事实上是一种当代中国青年普遍的政治态度,然而在这种政治态度下却都掩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韩流粉丝的爱国主义
(一)理智的偶像崇拜
大众的目光最早关注到粉丝群体上是其疯狂的行为举动,最早引起关注的疯狂粉丝行为莫过于“杨丽娟事件”,这是粉丝疯狂追星的典型事件。韩流粉丝中同样为偶像作出不理智行为的也不少,比如有粉丝花重金越洋看韩国偶像的演唱会;有的为了追星,跟父母闹矛盾。但是,失去理智的粉丝毕竟只占据少数,大部分的粉丝还是能够分清现实与幻想,能够理智地进行偶像崇拜。在涉及到国家间的利益时,大部分的粉丝还是会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她们似乎在用自己的方式探寻着一种既追求个人娱乐又同时爱国的情感表达。
(二)国家才是大本命
祖国才是大本命,这里的本命是一个日语词汇,被引申为人们心目中最热爱的那位偶像,并逐渐演变为粉丝常用的核心术语。“祖国大本命”和“我是祖国脑残粉”等类似表述,此前已在多个粉丝社群小范围流传,引发强烈共鸣。此次被官方媒体引用,更是巩固了其正当性,也进一步整合了整个娱乐圈粉丝社群的民族主义立场。粉丝和爱国合而为一,当互联网民族主义热潮与粉丝社群利益相结合,爱国就足以成为存在竞争关系的明星及其粉丝间相互攻击的武器。
六、韩流粉丝群体爱国主义行为的背后
(一)倾听本土声音,实现主流文化认同
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每个时期都有当时的主流文化,那么国家现阶段的大众文化才是要倡导的本土文化。本土文化面临着如何继续生存的问题,为此,国家层面需要新的国家文化政策。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优势国家会通过文化输出占领另一国家的文化市场,并改变其国民的文化娱乐习惯,阻碍其文化传承,这是文化入侵。2015年广电总局下发的文件《关于进一步落实网上境外影视剧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明确表明要对引进实剧实施“数量限制、内容要求、先审后播、统一登记”。韩流在中国的传播和流行与政治上的态度实际上是紧密相连的。近些年,中国在引进外来影视剧、娱乐节目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韩流作为一种亚文化,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正如韩流粉丝群体本身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一样。这样,问题就仅仅在于,如何实现主流文化与韩流青年粉丝之间相互的文化认同。这不只是一个文化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在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上,为保护本土文化,国家有意识地采取措施对抗韩流,强调本国的文化权威。
(二)发展本土娱乐:培植本土偶像
韩国偶像承载着韩国文化进入中国市场,带来的不仅是韩国音乐、娱乐节目、影视剧,附带而来的还有韩国生活方式、衣着、流行语等。韩国餐厅、化妆品等也在中国市场日趋普遍。因此,培养本土优质偶像,不仅能发展中国粉丝亚文化,丰富文化产业,也能为向外输出中国文化品牌提供载体和通道。韩国的“造星机制”是一套完整的体系,从选拔、训练到出道准备,都有一套成熟的运作模式,包括对粉丝群体的属性认知及对粉丝群体的掌控也轻车熟路。
因此,面对韩流文化的狂轟乱炸,国内本土娱乐也看到了这种竞争与压力,也在不断地培植本土的优质偶像,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培植具有本土特质的粉丝亚文化,使粉丝群体亚文化发挥最大的功能,传递社会正能量,带动消费产业,丰富文化内容。让承载国家元素的优质偶像走向国际,在世界的舞台上看到具有中国粉丝文化的身影,从而增加民众的文化自信。
(三)对传统进行反思与文化自觉
所谓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认识。简而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及自我创建。费孝通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同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文化自觉同时也不主张“全盘他化”。虽然韩流粉丝,给予了外来文化足够的尊重,但是他们用自己的“理智”为外来文化赢得了生存的空间。而她们对他者文化的认识,从了解到追捧到认同再到反思,最后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也让我们看到中国对于韩流的接纳过程。
(四)韩流粉丝群体的国家认同
国家通过制定文化政策以及发展本土娱乐来提升文化地位,使得大众对国家文化产生一种认同与文化自信,并激发了大众包括韩流粉丝对国家的认同与文化自觉,从而使得他们具有维护国家和国家文化的意识,这就是韩流粉丝群体本身具有爱国主义情感的根本原因。支持国家的一些文化政策是粉丝表达话语权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在这里,所谓的支持,其实也是一种命运共同体,特别是面对一些韩流文化与本土娱乐文化相对的情况下,这种命运共同体就特别强烈,一旦有了这种认同感,粉丝群体也就得到了更多的认可与肯定。
参考文献:
[1]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陈丽君.粉丝现象论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03).
[3]陈霖,李霁.青年亚文化的跨文化解读一一对《绯闻少女》中美粉丝群的比较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2010,(05).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