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忆明溪“客秋包”

2017-03-17王炜炜

金融博览 2017年3期
关键词:明溪县汀州客家人

王炜炜

小时候,我生活在福建省西北部三明地区的明溪县。明溪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渔塘溪一带繁衍生息,创造自己的文明。原本叫“归化”,是因有古归化地在其中及归顺朝廷成化之意。明代,由于战乱、灾荒等诸多因素,大举南迁的中原人,历经长途跋涉,几经辗转之后,陆续在县境内居住,这里因而成为中原人的聚居地。

那时,每逢大年初一,父母就要先分工,看谁先留在家里,其他人都要出去拜年。上学后,大年初一,我们最重要的事就是给老师拜年。几个特别要好的女同学事先约好,大家都穿着新衣服,花团锦簇地相拥着向老师家走去。路上总能遇到也去拜年的男同学,男同学手里拿着鞭炮,看到女同学,冷不丁扔一个点燃的鞭炮过来,在我们耳边轰然炸响,引来女生们的一阵尖叫,所以我们若遇到男生,就远远地躲着他们。

老师家往往都坐满了各种年龄的学生,有大学生,中学生,还有就是我们这些小学生。桃李满园的老师笑吟吟拿糖,剥橘子,给大家介绍每个学生的名字,现在在哪里讀书,遇到得意的门生,老师总会多说两句夸奖的话,毕业出去的学生,也会说些他们在学校时的趣事。我们听着,用羡慕地眼光望着大哥哥大姐姐们,心里想将来也要像他们一样,让老师以我们为傲。

拜完年后,我们会到本地同学家里去吃饭。本地同学家里的吃食比我们家丰富得多,除了糖果,有一种糖衣花生,有白色、粉色的包衣,很香甜的,兰花根也是很好吃的。客家人很好客,吃饭时会在你的碗里加一个太平蛋、一个大鸡腿,光这两样就能把你吃撑了,据说大鸡腿是客家人待贵客的礼节。

到本地同学家做客,最喜欢吃的还是他们的传统美食客秋包。客秋包又名蕨须包,是明溪人逢年过节及宴客必备的风味小吃。明溪方言“须”音“秋”,故俗称“蕨秋”,蕨须包亦叫蕨秋包或客秋包。蕨乃山上的一种茅草,根如筷子粗细,其淀粉丰富,农家挖掘磨而晒干成蕨须粉,而今因挖制费工、蕨粉稀少,“蕨须粉”多以木薯粉或地瓜粉取代。据《明溪县志》载:“明代邑人揭泗泮授广西兴安令,值岁饥,泮亲引于山,令菜蕨为食。”由此说明,远在明以前明溪人就懂得以蕨粉为食了。另客家人对芋子情有独钟,日常生活离不开芋子。据说客家人能用芋子烹制多达数十种菜点。苏东坡曾写道:“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

客秋包从外形来看,与水饺很相似,最大的不同是它的皮不是面粉做的,而是地瓜粉或木薯粉加上芋泥揉成的,吃起来柔韧滑嫩,馅则香脆,味道鲜美。煮的过程与煮水饺相似,出锅后的客秋包小巧玲珑,形似弯月,皮似润玉,晶莹透黄,滑嫩易嚼,鲜美不腻,香味扑鼻,让人垂涎三尺。寒冷的冬天,吃上一碗香喷喷、热腾腾的客秋包,顿时觉得全身暖和舒坦多了。

相传“客秋包”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清朝时,明溪隶属汀州,当时,汀州人官逊锋在兰州做官。山芋在兰州一带稀少,被当地人看作食中珍味,久离家乡的官逊锋见到了家乡美食,胃口大开,于是有人背后说他贪吃。官逊锋听后,笑着说,芋子在我们家乡是粗粮,多得很,因为多年在外未吃,故而席间多吃些。后来官逊锋返故乡省亲,特意邀请两位兰州乡绅来汀州归化(现明溪县)做客。两位来客看到归化家家户户都储藏许多芋子,才恍然大悟。官逊锋吩咐友人多烧制芋子款待客人,友人不断更新花样,烧制各式可口的菜肴,其中客秋包皮色似玉,形如半月,内包以猪肉、香菇、大葱调制的馅心,别具一格,让来客大饱口福。此后,客秋包便在明溪客家山乡逐渐传开,现在是人们逢年过节和宴客的必备佳肴,无论到明溪哪家小吃店,你都能吃到客秋包。

明溪是我的出生地,是养育我成长的地方,我的许多记忆都在那里。现在我坐在窗前敲着键盘,那里的河流、街道及过往的人与事像一幅幅画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时常想念那里,由于父母都来自山东,父亲去世,母亲到厦门定居后,每逢节假日,我都是到厦门陪在母亲的身边,回明溪的机会就少。人们常说思念一个地方,往往想到的是那里的美食,那么,我对明溪的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香喷喷的客秋包了!(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泉州市分行)

猜你喜欢

明溪县汀州客家人
郭祥正汀州诗一首(书法)
明溪县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评价与富硒农作物种植区划
【福建】明溪县举办2020年第一期高素质农民培训班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汀州客家祠堂革命薪火相传
汀州知州陈轩的廉政小故事
菜用大豆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明溪 明溪县获“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称号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