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两极分化

2017-03-17向松祚

金融博览 2017年3期
关键词:背离投机金融资产

向松祚

有多个指标可以衡量全球范围和各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从全球范围来看,根据麦肯锡全球经济研究所的不完全统计,1980年,全球虚拟经济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刚刚越过100%,1995年突破215%,2005年突破316%,2010年突破338%。2010年,美国、欧元区和英国的虚拟经济规模分别达到本国或本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420%、380%和350%。到2013年,根据全球金融稳定局的数据,全球流动性金融资产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超过500%,美国流动性金融资产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超过11倍。

从历史趋势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美各国经济快速复苏,股票市场和其他金融投机市场却增长缓慢,固定汇率体系确保利率水平和通胀稳定,外汇交易和衍生金融产品刚刚萌芽。1950~1970年的20年间,大体属于实体经济增速超过虚拟经济增速的时期。

20世纪70年代开始,纯粹美元本位制和浮动汇率刺激全球流动性急剧膨胀,其实是撒切尔执掌英国和里根入住白宫之后,经济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金融开放和金融自由化刺激全方位金融创新,外汇买卖和投机交易飞速增长,商品期货、金融期货、垃圾债券及其衍生产品风起云涌,令人眼花缭乱。20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发动供给学派革命,以史无前例的大幅度减税刺激走出“滞涨”,进入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高速增长时期,华尔街股票市场迎来迅猛飙涨的黄金时期。虚拟经济、虚拟资本、金融资本、资产价格的增速开始大幅度超过实体经济和物质资本的增长速度。

20世纪90年代,信息科技革命风靡全球,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和硅谷成为全世界IT精英的梦幻乐园,成为所有渴望成功的年轻人的朝圣“麦加”。IT热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激荡全球,纳斯达克指数急速飙升超过5000点。全球许多国家皆涌现了热闹非凡的IT股浪潮和泡沫,直至2000年全球性IT泡沫破灭,人们才如梦方醒,惊觉虚拟投机泡沫确实是“非理性繁荣”。

美国IT泡沫破灭不久,本·拉登发动了人类历史上最令人惊愕和最不可思议的“9·11”恐怖袭击,全球金融市场瞬间掀起恐慌性抛售浪潮,市场濒临崩溃,世界经济阴霾密布。为力挽狂澜,当时就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断然决定实行长期低利率政策,时间长达16个月。与此同时,1998年克林顿总统开启的放松管制和促进金融创新改革法案开始产生效果。多重力量汇聚发酵,次贷泡沫应运而生。信用评级机构和信用违约掉期推波助澜,虚拟经济和虚拟资本的膨胀速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我们可以从供给和需求角度简要分析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运行机制。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需求和供给行为有本质区别。实体经济的需求和供给是生产性需求和生产性供给,可以称为真实需求和真实供给。虚拟经济的需求和供给则是投机性需求和投机性供给,可以称为虚拟需求和虚拟供给。真实需求和生产性需求主要来自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也就是很难获得信用资源的普通百姓;投机性需求则主要来自占人口极少数的富裕阶层和各类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他们很容易获得货币信用资源,以满足其投机性需求。

虚拟经济或投机性金融活动或投机赌博资本主义,其核心机制是信用创造和杠杆交易,举凡一切金融衍生产品,无不大肆运用金融杠杆。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投资银行迅速转型为“投机模式”或“交易模式”的金融交易主角;商业银行亦全身心投入金融交易和投机套利。高杠杆成为所有金融机构的共同特征。财雄势大的金融巨头和富可敌国的富豪,能够轻而易举凭借高杠杆从事金融投机。信用资源分配的两极分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两极分化,之所以成为一对孪生姐妹,相互依赖,相互强化,核心机制就是高杠杆和高负债金融模式。

以美国为例,10%的最富裕人群持有75%的股票资产,前10家金融机构控制了80%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其他国家情况类似。

收入差距和贫富分化对消费和投资具有深刻的负面影响。马克思的生产相对过剩理论,源自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和消费不足。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就是基于边际消费趋向持续下降。人们的收入越高,边际消费趋向就越低,储蓄趋向就会越高。如果社会财富过度集中到少数富裕人士和富裕阶层,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群尽管边际消费趋向很高,绝对消费水平却非常低,那么,经济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和消费总量就可能很低,难以维持经济平稳增长和充分就业。因此,虚拟经济背离实体经济对物质资本的积累和实体经济增长,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富裕人群的收入和财富越来越多,低收入人群和穷人的收入和财富却越来越少。前者拥有巨额财富,边际消费趋向却很低;后者边际消费趋向高,收入和财富却很少。所以我们看到,虚拟经济、虚拟资本快速增长时期,实体经济增速往往很低。

虚拟经济背离实体经济的

主要机制

货币、金融或信用的引入,至少引发经济体系内在结构五个层面的变化。一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背离,二是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背离,三是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的背离,四是当前决策和未来决策的背离,五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背离。

所谓背离,包括两个方面的重要含义。第一,参与者和决策者不是同一群人。譬如,所有者和经营者不是同一群人,金融资产持有者和实物资产持有者不是一群人,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不是同一群人,侧重当前的决策者和侧重未来的决策者不是同一群人,从事实体经济者和从事虚拟经济者不是同一群人。

第二,决策者效用最大化的“效用”内涵完全不同。企业所有者追求的是古典经济学所标举的“利润最大化”,企业经营者则追求“管理者目标最大化”。实物资产持有者追求的保值增值目标和方式,与金融资产持有者追求的保值增值目标和方式往往大相径庭。

经济活动的内容相互脱节。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与真实贸易之间的关系日益微弱;外汇交易与规避贸易风险的套期保值几乎完全失去联系,外汇交易成为纯粹的投机套利活动;衍生金融工具的创造和交易与实体经济活动几乎没有关系;绝大多数金融资产买卖者或交易者根本不知道自己从事的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活动的关系何在(美国刺激贷款相关衍生产品是典型案例)。

价格机制相互脱节。金融市场所决定的众多价格,包括汇率、利率、债券收益率、大宗商品价格等,并非实体经济相对价格的金融反映。换言之,不是实体经济体系的相对价格决定金融资产价格,而是金融投机活动所决定的价格左右实体经济活动的相对价格。这是全球金融资本主义新时代的重大变化,从根本上颠覆了以往几乎全部金融理论,尤其是传统的货币理论。传统货币金融理论的逻辑基础是“長期货币中性”或“货币是一层面纱”,其哲学意义就是金融市场里金融产品或金融资产的相对价格是实体经济体系相对价格的反映,后者决定前者。如今乾坤颠倒,前者变成主导者,金融产品或金融交易价格反过来决定实体经济体系的价格。

货币和金融的基础理论失效。包括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和货币数量论均全部或部分失效。

猜你喜欢

背离投机金融资产
靠投机发达亦靠投机败亡的吕不韦
地方政府债务与瓦格纳法则的背离
职业选择与真实需求的背离——基于职业锚与工作特征匹配的调查
论金融资产转移的相关问题探析
明星效应、投资者情绪与新股上市后的过度投机
国家金融体系差异与海外金融资产投资组合选择
剖析货物流与资金流相背离的原因
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几点思考
税收与税源背离对区域协调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