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侗族古民居聚落景观公共空间研究

2017-03-17赵学爽张雪黄铮韩金江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侗族设计

赵学爽 张雪 黄铮 韩金江

摘 要:以广西侗族聚落景观公共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广西侗族聚落景观公共空间类型及组成要素进行分析同时以传承和发展为前提结合时代背景与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并对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设计营造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侗族;古民居聚落;景观公共空间;设计

[基金項目: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广西侗族民居聚落景观公共空间类型及组成要素研究”(201610596220)。]

一、引言

广西侗族古民居聚落,是全国侗族景观公共空间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并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侗族聚落的形成过程与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形成了良好的协调关系,其和谐的公共空间,不仅具备休闲放松、信息交流、社会交往、发布款约、商讨议事等功能,还融合了民族文化、地域特点、民风民俗,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公共空间景观,使其成为聚落中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广西侗族古民居聚落景观公共空间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侗族文化,发掘侗族公共空间元素,充分发挥传统聚落文化的优势,扩大人们的交流空间,更好满足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

二、概念阐释

(一)古民居聚落

目前学术界对古民居聚落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概念,许多学者对古民居聚落从不同概念、内涵、选择标准等方面进行阐释,大致可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从人文历史角度来看古民居聚落发展历史应该较为久远,大多以一个或几个家族组成有自己的家规族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家族文化。第二,从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来看古民居聚落除了沿革历史未有太大变动以外还应有自己独特的民族建筑风格,同时以自然山河为天然屏障便于自己生存发展符合“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第三,从生产生活方式来看,古民居聚落应保有自身形成的最初生活生产方式并且在不断发展当中。综上所述古民居聚落是历史发展久远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科学性、独特性、民族性的人类聚集地。

(二)景观公共空间

景观公共空间设计营造是一门综合类的学科,在不同学科当中又有其不同的含义,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又有着不同的释义,本文所说的景观公共空间是基于广西侗族民居聚落长期以来自身发展形成的,具有艺术审美,利用相关材料和工具,结合公共空间特性和具体功能需求的景观公共空间,它不仅是侗族人民日常休憩、娱乐、交流的场所,更是侗族人民的情感寄托和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本文研究主要集中在广西侗族特有的古民居聚落景观公共空间,涵盖了鼓楼、戏台、风雨桥、凉亭等景观公共空间要素,全面分析提升当地景观公共空间环境为以后的设计营造提出合理建议。

三、广西侗族民居聚落景观公共空间组成要素

(一)社交信仰一体的景观公共空间

古戏台既是侗族人自己的文艺活动场所又是村寨与村寨之间,村寨与外界交流的重要艺术平台,通常建在鼓楼的对面,逢年过节或者侗族人民特有的节日都会在戏台唱侗戏,同时这里也是主要的宣传阵地,当地有时会将一些时事政策或宣传标语将其悬挂在戏台中间或者两侧用来宣传。风雨桥是离居住空间较远的景观公共空间,由亭、桥、塔共同组成,桥上设有长凳供人休息,桥顶用青瓦铺盖用于遮挡风雨,桥塔建在桥墩上檐角飞翘,顶有宝葫芦等装饰,桥塔上通风良好,视野通透。风雨桥不仅是连通村内村外的主要交通用桥而且是侗族人的信仰桥,侗族人注重风水,认为在水口建桥能把河流上游的财气、福气拦截聚积起来,使村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富足安康,故风雨桥多建在村寨下方的河流上,即“龙尾”,故又称为“风水桥”、“福桥”,是关系到村寨的财富和安全的重要场所。

(二)交织纵横的景观公共空间

广西区多山川河流地形复杂,侗族民居大多顺应地势而建,因此所形成的道路系统并没有太大的规律可寻,村内道路交织纵横连接着民居、鼓楼、戏台、风雨桥等,侗寨道路系统自由而富于变化,侗族人们喜欢群居且交流密切因此街道与街道交汇处便是居民交流集会之处,街道与两侧建筑形成的滨路空间不仅可以供人们休息交流道路两旁还设有景观小品和旅游导视牌,更加丰富了侗寨景观公共空间,同时侗寨道路除了依据地形地势和民居走向而建之外,有时还会依据民俗和风水而建,所谓的风水大多来自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经验,所以侗寨道路的修建也较为符合侗寨人们生活生产的习惯既方便人们的交流又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有七十四条大小河流纵横交错,“三江”得名于境内的三条大江,即榕江、浔江与苗江,侗寨水资源充足民居依水而建,寨内多处有水井水塘,水井过去是寨内的重要水源现在大多已经废弃,水塘分布于民居组团当中有的用来沉淀污水有的供牲畜饮用,纵横交错的河流连接着水塘水井使侗寨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水循环系统,侗寨水系在人们进行饮用、浣洗、灌溉、消防等生活生产公共活动时,又给寨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滨水景观公共空间。另一方面滨水景观公共空间不仅对调节生态维护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作用,还体现出侗族人民注重生态环境,尊重大自然的人文素养。

(三)因地制宜道法自然的景观公共空间

广西区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其中桂林市更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同时广西区也是少数民族分布广泛较为聚集的地区,因此侗寨聚落通过自身长期发展所呈现出的侗族特色与广西区的秀美山河交相辉映美不胜收,侗寨民居大多依据等高线而建以山河作为自身背景和天然屏障,遇山则依山遇水则傍水,侗寨古民居与山河所形成的景观公共空间不仅可以供居民生产、休息、交流,近年来还有不少学者到此考察、写生、交流等,例如侗寨的典型民居吊脚楼,吊脚楼由于受当地多雨湿热的自然条件影响,呈底层架空的干栏式建筑。1层用来圈养牲畜,2层3层住人,由于4层通风较好,有的村民将4层用做仓库来放置粮食杂物等。吊脚楼每增高一层都会挑出两尺左右的空间,因此在主人满足自身居住空间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增加了公共空间,增加公共空间一方面方便自家人的公共活动沟通感情,另一方面也方便招待客人,给客人一种自由开放心旷神怡的感受。

四、广西侗族古民居聚落景观公共空间设计营造建议

(一)注重历史保护与文脉传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促使第三产业随之快速发展,旅游產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产业转型提供主要动力,我国旅游业方兴未艾,广西侗寨景观公共空间,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在旅游开发中要注重历史保护与文脉传承,第一,总体规划布局方面,设计师应从村寨整体入手在不破坏村寨自身发展所形成的整体布局以及特色的基础上设计营造符合村寨的景观公共空间。第二,侗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方面,设计师可利用侗族自身文化提炼出符合审美的艺术符号运用到村寨景观公共空间的营造当中,这样从文化内涵和视觉审美方面都能达到既符合现代旅游审美又保护传承当地历史文化的目的。第三,传统建筑保护利用方面,设计师应尤为重视保护侗寨传统建筑例如鼓楼、风雨桥、戏台、吊脚楼等,既要查阅相关文献不断修缮传统建筑外观破损处,又要合理设计传统建筑内部空间来提高侗寨景观公共空间质量。

(二)多学科相互借鉴融合

在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种设计思潮不断涌入中国,使得一部分设计师产生了拿来主义、本本主义、主观主义,而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消费者理念的转变、设计师的觉醒等因素,使人们不断认识到景观公共空间的营造是一个多学科相互共融的产物要充分结合经济学、建筑学、文化自然科学等学科。因此设计师不仅要因地制宜注重保护和传承,还要求设计师自身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来指导广西侗族传统聚落景观在新时代中创新发展。例如在侗族景观公共空间设计营造中运用经济学来提高开发后的使用价值和旅游价值,运用建筑学使侗寨建筑更加合理更加美观,运用文化自然科学帮助侗族人民更好的保护传承侗族文化。所以现代传统聚落景观公共空间设计营造应通过多学科相互借鉴、相互指导、相互融合,来不断满足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当地居民以及旅游者的感受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部分地区公共空间出现人地关系紧张,空间布局混乱,乡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不同步的现象,据笔者到广西侗族村寨调查发现当地民风淳朴景观公共空间利用率非常高,不仅逢年过节会用到鼓楼、戏台、风雨桥等,来举办活动,闲时村民也会到此下棋、喝茶、聊天,而广西侗寨景观公共空间更是旅游者到侗寨的必游之处。因此设计师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寨民和游客感受尊重寨民固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充分考虑寨民和游客对景观空间环境的基本需求,充分考量公共空间的功能属性,创建出适合村民和游客需要的公共空间景观。表达并提升寨民的审美诉求,将景观形式融入各功能空间,让寨民在空间中自我感知、自我体验、自我升华。

五、结语

广西侗寨古民居聚落景观公共空间经过长期以来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公共景观特色,具有较高的综合价值,在旅游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当中,应以人文本注重侗寨的历史保护与文脉传承、多学科相互融合借鉴,从而使侗寨民居聚落景观公共空间的设计营造更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居民收入、传承传播传统文化、保护侗寨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黄淑娟,黄铮,陆文超.桂北地区高定侗寨原生景观空间初探[J].小城镇建设,2010,(12):90-93.

[2]徐赣丽.侗寨的公共空间与村民的公共生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3,(11).

[3]王黎明.鲁西南地区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04).

作者单位:

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侗族设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设计秀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有种设计叫而专
布面油画《侗族女孩》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贴近大地:侗族栖居之所的智慧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