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层教学思想的建筑设计课程实践研究
2017-03-17陈五英
陈五英
摘 要:分层教学是高校建筑设计课程改革的一个新思路,有助于优化细化传统的建筑设计分组教學模式,整合教学资源,从而建立以主干设计课为核心的学科内跨课程综合教学平台。南昌大学建筑系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借鉴大卫·库伯的经验,采用主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以此为依据,教师在四年级建筑学教学中对设计课程进行了分层教学的试点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分层教学 经验学习圈 建筑设计课程
分层教学思想的产生由来已久,国人很早就意识到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和志趣施行不同的教育,并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最有名的践行者莫如孔子,正如朱熹评价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而在国外,有关分层教育的系统始于19世纪,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已发展出各种按学生年龄、成绩和能力分组分班的教学组织形式,至今成为基本而普遍的教育手段。总的来说,分层模式的教学方法主要集中在初、中级教育,以及高等院校的通识课程中,而在专业课程中较少有人尝试。不是的。事实上,就以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为例,因其教学内容和目标的综合性,教学组织的分组模式等特点,恰恰能最大发挥分层教学方法的优势,在建筑设计课程中系统地、有计划地引入分层教学方法,一方面有助于根据学生能力特长和性格特点进行针对性培养;另一方面,基于设计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考察,采用分层教学还有助于以设计课程为核心,打破建筑历史、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美学等其他专业课程的相互隔绝局面,形成跨课程乃至跨学科的综合性教学平台,从而优化教学资源,强化教学效果,深化教学体制改革。
一、传统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特点和问题
建筑设计作为高校建筑学教育的主干课程,通常采用集中授课与分组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既兼顾了整体知识的传授,又保证了学生个体设计能力的培养,因此便在建筑学教育中得到长期广泛的应用。但久而久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易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优秀学生得到更多辅导,而差生则放任自流,结果优者更优,差者愈差;二是设计课作为核心主干课程,缺乏对其他专业课的有效整合,学生所学知识难以融会贯通运用;三是教学效率不高,通常设计课分组一名老师指导10名左右学生,对每个学生作业依次进行讲评往往时间不够。对于这些问题,部分高校建筑学专业也尝试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例如重庆大学建筑专业对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两大板块的整合;又如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采用的“建筑设计课程主题化、建筑史课程系列化“的改革措施;再如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专业在设计前期加强“建筑计划”的改革等。
结合各个高校建筑学设计课程的改革经验看,笔者认为,目前设计课程面临的各种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归结为缺乏对传统分组指导过程的优化细化,而分层教学正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有助于把问题集中化和分类,从而提高指导效率。事实上,课堂分组显然具有进行分层教学的天然优势,分层和分组可以相互结合。而建筑设计作为一个综合化的思考和实践过程,调动的是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知识储备、审美趣味、专业技巧、判断和解析、手头和口头表达等各种素质,分层教学的核心价值“因材施教”也恰恰在这里能得到高度实现。根据这一思路出发,在学院教学改革的支持下,笔者及同事老师在南昌大学建筑系2012级建筑设计课程中进行了分层教学的课程设计,并予以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拟从课程设计、实施和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详述分析。
二、主客观选择相结合的分层教学设计
1.借鉴经验学习圈理论的分层设计
课程设计的第一步是建立科学的分层标准,在这里我们引入了大卫·库伯的经验学习圈理论,并与建筑学的课程学习特征相结合。学习圈理论认为,体验学习是一个循环,每一个循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具体经验(Concrete Experience)、反思性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抽象概念化(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主动实践(Active Experimentation)。不同阶段相结合产生四种学习类型,即发散型(Diverging)、同化型(Assimilating)、收敛型(Converging)、适应型(Accommodating)。每个人都有较擅长的学习类型,应用到建筑学习中,发散型学习者观察力强,充满想象力,思维活跃,适合于设计创意的表达;同化型学习者逻辑清晰,长于理论分析,适应于建筑史学等理论的运用;收敛型学习者总能从常识角度思考,判断力强,在建筑构造、技术等层面较有潜力;适应型学习者长于实践,在建筑制图和表现方面应更有优势。
以这四种学习类型为基础,我们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对30名学生进行分层,并加以类型扩展。在主观方面,教师可通过设计制作学习模式心理测试表,对学生进行初步分层,该表共设置12个问题,每题4个选项,每个选项分别对应四种学习模式,乱序排列,最后根据最高选取数确定学习类型。
在客观方面,则根据学生过往表现进行教师评价与客观评价分层,在教师评价中,学生过往成绩,以及表现出来的擅长领域是重点分析的对象。其中把学生过往成绩除以设计课程成绩作为衡量标准外,还需综合考虑他们在其他专业科目中的表现,如建筑历史、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物理等,这也是以主干设计课为核心来进行整合各门专业课程的第一步。
在以上主客观学习模式测定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测定为主,以教师评价为修正,综合二者得出分层结果。例如某些成绩欠佳学生虽然表现出发散型学习者的特征,有较好的创意,但基础不牢,对此类型学生重点在于夯实基础,并通过强调局部的设计亮点发挥他们的优势所在。而对于优秀学生,则可根据其学习类型适当增加考核内容,鼓励他们在擅长领域有更多尝试。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将学生分为四小组,分别以强调创意、构造、表现和传统风格为主题,每一组又隐性分为普通和优秀两档,隐形分层主要考虑到学生心理问题,并不在表面上进行区分,在不影响学生自尊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和最终考核中由教师予以把握。
2.考核标准
基于以上分层方案,我们制定了相对应的考核标准,以傳统设计课程考核标准为基础,在各个方面有所侧重。具体来说,对于发散型学习者,要求他们在设计中强调创意表达的部分,在图纸成果中,需对设计创意进行文字和图形描述,运用分析图方式描述创意生成过程。根据原始创意和最终设计结果评价创意实现程度;对于同化型学习者,要求强调方案有地域风格和历史风格,在图纸成果中,需进行建筑风格选择和描述,运用文字和图形语言阐明所选风格与任务书目标之间的契合适应性,阐明运用何种形式进行风格表达(符号、隐喻、象征等);对于收敛型学习者,则要求强调建筑构造表现,结合建筑功能要求,增加大样图的设计内容;对于适应型学习者,重点考核制图规范性和图纸表现力,鼓励在制图中采用Revit等各种新数字化软件技术。
三、作业分析
我们在南昌大学建筑系2012级建筑设计课程中实施了以上分层教学方案,总体来说,该课程改革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这里根据四种学习模式分别选取一些学生作业进行评析。
1.发散型学习者设计作业分析
发散型学习者设计作业是设计创意为主要补充评价标准的学生作业。任务书为高层办公建筑设计,例如有一例作业强调绿色概念,小标题“三葵跃进“,方案将植物三叶葵的形象抽象为几何图形,将其进行旋转叠加形成整个建筑造型。通过旋转形成的错位区域则形成绿化共享空间。整个设计从绿色植物为母题出发,在造型和空间处理、热环境设计等方面都体现出绿色建筑的设计概念,创意表达具有逻辑上的连贯性,方案同时提供了较多量的分析图,用明确的图形语言阐述了创意的生成和完善过程。
2.同化型学习者设计作业分析
同化型学习者设计作业以强调地域或历史风格为补充评价标准的学生作业。任务书为电影院设计,如有一例方案是借用古希腊建筑风格,并试图模拟雅典卫城的群体形象,在建筑功能包含的三个小剧场处都采用了希腊神庙的建筑造型,由此形成一个群落性的整体造型。该作业包含了学生对建筑历史风格的一定理解,但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缺陷表现在如下三处:第一,过于生搬古典的建筑形式而缺乏对现代建筑的适应性探讨;第二,包括柱式、屋顶起坡等许多比例尺度既不符合古典法式,也不合视觉美感;第三,设计的生成缺乏说明,尤其对观演建筑与希腊建筑这一关系缺乏阐述。这也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值得改进之处,尤其是对历史风格和现代建筑功能之间关系的辨析值得强调。
3.收敛型学习者设计作业分析
收敛型学习者设计作业是以建筑构造设计为主要补充评价标准的例子。设计类型为高层办公建筑,有一方案以强调绿色生态为目标,对外墙壁面、裙房斜坡屋面及塔楼缓坡屋顶的绿化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构造设计,尤其在绿植的灌溉系统上有较仔细的思考,此外方案还对裙房窗体、外墙肌理及幕墙设计进行了构造设计。再如另一作业,同为办公楼设计,主要强调节能,方案在进行前期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整体节能方案设计,并分别推敲了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系统及局部步行发电系统的构造设计。此类方案美中不足在于还缺乏具体的构造大样图设计和绘制,多数只停留在建筑构造的构思和模型表达方面,因此与建筑构造课程进行更为密切的合流将是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4.适应型学习者设计作业分析
适应型学习者所设计的作业是以计算机表现为主要补充评价标准的一例办公楼方案设计,使用犀牛软件建模,从建筑外部造型、外部表皮到内部结构、内部空间都有较完善的计算机模型表达。其中一方案采用悬索结构,通过承重柱支撑起桁架,桁架悬挂的楼板,并通过圈梁提高整体刚度,同时也对结构与内部空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这些内容都通过建模的方式予以表达,应该说这一方案不仅在建筑效果表现上有所注重,在构思创意和建筑构造上也颇有亮点。例如作业是一电影院设计,方案采用数片“叶帆”构成整体造型,同样对表皮、结构和内部空间进行了详尽的计算机建模,值得一提的是,该作业同时制作了实体网架结构模型进行推敲,因而对设计结构的受力特征和空间特点都达到了较好的把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建筑设计课程中推行分层教学,对于优化细化传统的建筑设计分组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打造跨课程综合教学平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南昌大学建筑系在这方面所做的尝试进行了介绍,这些尝试虽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取得了较好的课程改良效果,在进一步的规划中,我们将尝试扩大分层教学的实施对象,增强各课程之间的信息共享,精简学生课业负担,并建立完善的教学反馈机制,从而推动本校建筑学教育的教学改革,并为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十三《尽心章句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魏宏杨.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课程整合策略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7(02).
[3]李晓峰.建筑设计与历史课程教学整合的尝试——传统建筑意象设计教学[J].建筑学报,2003(12).
[4]赵洪宇.关于建筑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2(02).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此文为2014年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项目编号:14YB012)
□责任编辑:刘伟林